在近期結束的3GPP會議5G(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極化碼方案,力壓美國高通公司等主推的LDPC和法國主推的Turbo2.0兩大編碼方案,成為5G通信eMBB場景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有關這一突破的意義到底如何,網上有不同看法。那麼,到底如何看待中國通信行業在5G技術標準領域的這次突破?
5G有哪些關鍵技術
3GPP是權威的3G(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技術規範機構,由美國、日本、南韓以及歐洲的相關電信標準組織于1998年底發起成立,中國相關機構于1999年6月加入。
隨著技術的發展,3GPP定義了5G的三大技術場景: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大規模機器類通信(mMTC)以及超高可靠與低時延通信(uRLLC)。
其中,eMBB對應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頻業務,mMTC對應大規模物聯網業務,而uRLLC對應像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和高可靠連接的業務。
本次極化碼只是針對eMBB場景,這一場景雖然不是5G的全部,但很可能最有商業價值。後續還將決定uRLLC場景下的信道編碼方案,再決定mMTC場景的方案。極化碼此次被採納為5G重要標準之一,也為爭奪後續標準的話語權打下了基礎。
編碼和信道是怎麼回事
華為斬獲的是eMBB場景下的控制信道的編碼標準。控制信道是用於傳送信令或同步數據的資訊通道,傳遞的數據包小,但對可靠性要求高;而高通被接納的則是數據信道的編碼標準,用於傳輸大數據包,以及增強數據在信道中傳輸時抵禦各種干擾的能力。可以説兩者各有側重。
極化碼最早由土耳其比爾肯大學的埃達爾·阿勒坎教授在2008年提出,而高通主推的LDPC碼則是由資訊通信科學的先驅羅伯特·G·加拉格爾約50年前提出的,法國主推的Turbo2.0碼是已有20多年曆史的Turbo碼的延伸和發展,後兩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改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極化碼之所以在數據信道編碼的競爭中輸給高通的LDPC碼,也就是因為業界覺得極化碼技術還不夠成熟。相比LDPC碼和Turbo2.0碼幾十年學術和工業應用上的技術沉澱,誕生10年不到的極化碼相對顯得稚嫩,幾乎沒有商業實踐是它一直缺乏支援的原因之一。
進入5G標準有何價值
極化碼並非華為原創,為何華為不遺餘力推動,而高通等企業支援LDPC碼或Turbo2.0碼?
從純技術角度講,三種編碼的傳輸速率、時延、數據吞吐量等一系列指標都能滿足5G通信需求。各企業主推自己有技術優勢的某個編碼技術,當然是為了獲得更大競爭優勢,因為自己投入研發的技術一旦成為正式標準,研究成果就能快速應用,在專利上也會有更大優勢,而研發這一標準的企業今後關於5G標準制定的話語權也會得到加強。
在極化碼的研究上,相比華為,愛立信、諾基亞等歐美的通信設備生産商和三星、高通等上游晶片廠商,這幾年的積累不多。
極化碼此次能夠成為5G標準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以及眾多中國電信領域運營和製造企業的鼎力支援。
近年來中國資訊通信産業發展迅猛,比如中國移動表示將於2018年進行5G網路試用,其主導的《5G網路標準技術指導建議書》也成為國際電聯5G標準制定的重要依據和指導。
正如國際電聯秘書長趙厚麟所言,資訊通信技術産業是中國發展的“工業革命”式新機遇。在全球競爭面前,更多中國企業和科研機構正積極推動5G研發,中國也有望成為5G時代中的“領軍者”。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中國企業主推的極化碼進入5G標準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