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蝶變的背後 向"匠心"致敬!

  “工匠精神”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綿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似玉非玉而勝玉”,人們不禁感嘆,“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中國古代工匠匠心獨運,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當下,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工匠精神”,但其實它從不缺位,在杭州蝶變的背後,就蘊藏著無數的“匠心”。

1.jpg


  G20進入倒計時,杭州的美,刷爆了朋友圈。但,你知道錢江新城燈光秀的驚艷,卻不一定知道這份驚艷背後的“匠心”。“70萬點光源、2.3公里沿江鋪設、35幢樓面裝飾、超1600萬種顯色可能……”,每個信號接收點全都是人工調試。我們能看到的瞬息萬變的燈光效果,是因為每個小LED接受命令的時間都嚴格控制在了0.3秒以內。這樣的細節推敲、一絲不茍,才是杭州蝶變的真正魅力和底蘊,真正美的,是這份匠者之心。
  
  人的“面子工程”馬虎不得,何況是一座城市呢!道路整修、墻麵粉刷、違建拆除……為了迎接9月的G20峰會,杭州在各種城市環境整治上,著力在了細節,著眼在了長遠。豐潭路上“吸水”的人行道、主城區馬路上“內涵”的窨井蓋、新塘路上“講究”的立篦式雨水口、京杭運河邊纏滿LED燈的仿製柳條,抑或是街巷間穿行的裝有防水坐墊的公共自行車……無一不是細微處見真章的體現。
  
  細節往往是最吸引人、打動人的,它讓原物平添了趣味與風情,擺脫了乏味跟平庸,它讓這座城市更有情感的共鳴,更能凝心聚力,於是杭州也就蛻變得更加“杭州”了。國外也曾有諸多城市改造的成功案例。從19世紀開始,嚴謹的德國人開始建設用於城市公共服務的地下管道。至今,公共和私人的地下排水管道總長超過96萬千米,各種服務於供氣、供水、供電、供暖和通信的地下管道長度超過上百萬千米。如今人們説到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桿,那就是Made in德國!
  
  蛻變從來不是憑空降臨的。杭州上城區城管委排水科科長譚明宇説:“我們認真做了,大家總是舒服一點。”在譚明宇參與的更換主城區馬路上的窨井蓋項目中,為了使新井蓋無高低落差,車輪壓過沒有聲音,工作人員單就計算西湖大道上窨井蓋的斜度,就花去了近兩周的時間。參與錢江新城燈光秀調試的施工人員也説過,只要看到發到朋友圈裏的燈光秀視頻被點讚一片,整天在吊籃裏上上下下也覺得值了。
  
  其實,這些只是在譚明宇等城市改造施工員們工作中一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不過卻引人深思。無論是城市建設、企業發展、個人進步,只要以“工匠精神”精心打造,都能讓人傾注真情實感。不眼花繚亂,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城市的氣質、企業的産品、個人的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
  
  G20峰會城市改造工作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用品質丈量、書寫“工匠精神”的故事。在杭州40攝氏度的高溫下,那些穿梭于馬路上、河道邊、小巷裏,忙碌在第一線的工作者都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們以“工匠精神”在精心打造這座城市,“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緻專一”是對他們工作的最好詮釋。為杭州的美點讚,更要向這份匠者之心致敬!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杭州蝶變的背後 向"匠心"致敬!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