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州日報頭版刊發玉環338名網路“理事長”的生動實踐。
“@所有人:報名經典誦讀和手工串珠課程的家長,週日請準時把孩子送到文化禮堂……”每週五,玉環市清港鎮學苑村網路“理事長”張曉都會在微信群發佈溫馨提醒。從網路上收集民意並確定主題的文化禮堂活動,學苑村今年已開展50多場,受惠村民2000多人次。
在玉環,338名像張曉這樣的網路“理事長”,活躍在玉環市村居(社區)一線。他們充當“代銷員”,網路助銷幫民致富;幹起“調查員”,網羅民意解民憂;化身“愛心使者”,線上公益匯聚正能量,踐行著群眾需求在哪服務就延伸到哪,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
網路助銷幫致富
“陳銘,我們家有批海鮮幹貨想賣,可以幫我拍照發微信推廣一下嗎?”蘆浦鎮西塘村網路“理事長”陳銘,收到村民趙先生的求助短信。當天,她便來到趙家拍照發微信。很快,第一單訂單飛來。
“趙先生不是第一個通過微信找我幫忙銷貨的人,10月初到現在,我已經幫村民接了100多筆海鮮幹貨訂單。”陳銘笑著説。
在西塘村,村民們喜歡叫陳銘“村淘姑娘”。兩年前,看到村裏的果農每天起早摸黑賣葡萄,陳銘便想著幫他們推銷,於是用相機精心拍攝葡萄照片後發到朋友圈、微信群等。短短一個月,就幫農戶接了300多單生意。
初試成功讓陳銘信心倍增,與村“兩委”溝通後,她就在村便民服務中心開通“村淘”服務,幫助村民在網上促銷農漁産品,至今已助村民增收100余萬元。
同樣,大麥嶼街道聯豐村村民也嘗到了網路助銷帶來的“甜頭”。
聯豐村石峰山以盛産火山茶聞名,每年春天都會迎來全國各地的遊客遊茶園、觀火山、品鮮茗。聯豐村網路“理事長”林招水指導帶動全村100多人做起微商,茶葉通過微信月交易量達200多公斤,直接讓一部分農戶富裕起來。同時,通過網路宣傳茶文化,聯豐村無意間成了“網紅”鄉村,去年村旅遊收入達30多萬元。
“村裏富了,村民樂了,這是我作為網路‘理事長’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我們要不斷延伸工作觸角,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林招水説。
網羅民意解民憂
“11月7日,村民伍亨水在微信群反映下塘坤沒水,村幹部王金林及時處理。”“11月8日,村民陳雪飛在微信群詢問新生兒醫保如何辦理,代辦員及時解答。”……翻開清港鎮徐都村網路“理事長”蔡丹丹的《網情札記》,詳細記錄著今年來解決的大大小小580件民情問題。
“村民都養成了微信群裏尋求幫助的習慣,2年前我的微信好友不到100人,現在增加到600多人。”蔡丹丹晃了晃手機,笑著説道,“微信群、朋友圈、微網志成了我收集民意的好途徑。”
線上線下融合,蔡丹丹在徐都村便民服務中心還“經營”著一家“民情茶館”,但凡線上了解到的一些棘手問題,蔡丹丹就會請當事人來“茶館”,面對面交流為村民排憂解難。
網上真心傾聽民意,線下實意解決民需,已成為玉環網路“理事長”的共識。
在大麥嶼,58歲的新園村網路“理事長”楊守寶,原本是沒有經驗的網路新手,如今成了收集民意、為群眾辦實事的“網上村幹部”;在蘆浦鎮,分水村網路“理事長”徐愛蓉在微信群發現村民陳某對拆遷安置費存異議,當即安撫其情緒,隨後與村幹部到府做思想工作,最終打開陳某心結,化解了一起陳情事件;在清港鎮,各村網路“理事長”聯合村代辦員,通過網路政務為村民辦理事務3000多次……
線上公益匯能量
“協助殘疾人找工作”“天冷了,楚門敬老院需要10張小毛毯”……每天一上班,楚門天宜網路“理事長”裘威巍就打開“歡樂義工”網路公益集市的網頁,更新收集到的新微心願。
2018年,在玉環市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裘威巍創建了玉環本土“網際網路+公益”平臺——“歡樂義工”網路公益集市,為需要幫助的人搭起平臺,同時讓更多愛心人士借助網路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
“我們平臺發佈的第一條微心願,是南浦社區部分低保家庭需要20份‘暖冬需求’,很快就被認領,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網路公益力量的強大。”裘威巍説,“歡樂義工”運作一年多時間裏,他們不斷收集更新微心願,往往兩三天就會被認領。
如果説網路公益是一張無形的大網,那麼,網路“理事長”就是編網的梭子,不斷“織”起向上向善正能量。
前陣子,在大麥嶼街道鮮疊社區,網路“理事長”張王建在微信朋友圈了解到,村民鄭萍萍在孕期患上感染性心內膜炎並早産1公斤的女兒,急需50萬元治療費。他立即將捐款連結分享朋友圈和各群,併發動親朋好友。第一時間,眾人合力籌集了25.8萬元善款。
“一個人的圈子有限,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大家都能發動起自己的圈子,善款就一點一點積聚起來。”張王建笑著説。
(台州市網信辦供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 玉環338名網路“理事長”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