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網民請注意!個人資訊洩露"平臺化" 去年網民損失805億

   個人所有隱私資訊,包括開房記錄、名下資産、乘坐航班,甚至網吧上網記錄資訊,只要有人付錢,就可以輕易被查到。這是否讓你不寒而慄?還有,四大銀行存款記錄,手機實時定位,手機通話記錄,他們也都能查到,而且聲稱7天×24小時不間斷服務。

705-16051GG50DI.jpg

  近日,南都作者在網上只花費700元就買到了同事的上述資訊,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軟體為這樣的服務提供擔保,整個交易已躍升到了“平臺化”的地步。
  
  杭州偵破盜販公民資訊産業鏈
  
  查扣個人資訊數據上千萬條
  
  今年9月初,杭州市公安局江幹區公安分局網警大隊在對網上資訊開展公開巡查工作時發現,有2名網民,在多個房地産銷售行業QQ群內發佈廣告,公然出售浙江省各地小區樓盤業主、車主等公民個人資訊,數量巨大,涉嫌侵犯公民個人資訊。
  
  截至目前,該案共抓獲涉嫌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的嫌疑人61名,扣押作案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100余部,查扣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資訊數據上千萬條。
  
  個人隱私無法保障
  
  洩露途徑五花八門
  
  隨著網路資訊化的快速發展,如今,我們通過手機可以完成購物、交友、辦公……但與之相伴必然存在著一定風險,如賬戶密碼被修改、資金被轉走等等,個人隱私洩露途徑五花八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共有手機用戶12.93億戶,手機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手機遭到惡意軟體攻擊的數量也不斷攀升,隱私洩露已經司空見慣。這些資訊主要包括個人位置資訊、通信資訊、賬號密碼資訊、存儲文件資訊等四大類。
  
  去年7月,2015年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論壇發佈了《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
  
  近一年來,網民因個人資訊洩露、垃圾資訊、詐騙資訊等現象導致總體損失約805億元,每人平均124元。其中,78.2%的網民個人身份資訊被洩露過,包括網民的姓名、學歷、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及工作單位等;63.4%的網民個人網上活動資訊被洩露過,包括通話記錄、網購記錄、網站瀏覽痕跡、IP地址、軟體使用痕跡及地理位置等。
  
  此外,在巨大利益驅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大肆販賣個人資訊,從傳統的工商、銀行、電信、醫療等部門向教育、快遞、電商等各行各業迅速蔓延,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灰色”産業鏈。
  
  個人資訊洩露折射監管缺位
  
  因個人資訊洩露,釀成的悲劇也不乏。此前,因遭遇電信詐騙致山東大學生死亡的事件讓人悲憤不已,這一事件不能不讓我們再次追問:是駭客太強大還是資訊防護根本沒有做到位?
  
  個人資訊被倒賣濫用的根本原因:
  
  公眾個人資訊保護法治觀念淡薄,國家個人資訊保護立法滯後,個人資訊使用的依法監管缺位。
  
  網際網路時代,無論公共機構還是市場主體,都在積累著大量的個人資訊,資訊大數據的使用更是激發了新的經營模式和企業形態。儘管維護資訊安全已是共識,但或者出於成本考慮、或者因為安全意識不高、責任感缺乏,很多機構要麼在資訊保護上並沒有做到最大化,從而讓大數據的使用和抓取為所欲為。提升責任感,增強安全意識,靠運營機構的自覺和努力還遠遠不夠,更要靠法規的推動和倒逼。
  
  (來源:綜合央廣網、新華網)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浙江網民請注意!個人資訊洩露"平臺化" 去年網民損失805億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