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購“操縱者”:VC詳解經典網際網路並購案
- 發佈時間:2015-05-11 15:06:18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磊
【國企並購愈演愈烈,民企的合併也正如火如荼開展。從之前的分眾框架、優酷馬鈴薯,到剛發生的滴滴快的、58趕集,這些案件背後,投行媒人不可或缺,而資本方更功不可沒。這些案例給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整合重組帶來哪些思考?】
滴滴、快的合併,58同城(WUBA.NYSE)收購趕集網,2015年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呈現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態勢。
這種頗讓人意外的“細分行業龍頭收購老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年前,已經上市的優酷和馬鈴薯換股,合併為“優酷馬鈴薯集團”,而這種案例絕不會止步,坊間傳聞:攜程(CTRP.Nasdaq)與去哪兒(QUNR.Nasdaq)亦有合併預期。
諸多企業從對手變身夥伴,如此“相愛相殺”的局面,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GGV資本管理合夥人符績勳(滴滴、馬鈴薯、去哪兒投資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滴滴投資人)、凱鵬華盈主管合夥人周煒、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高翔(此前在IDG資本供職時投資了馬鈴薯網)等。
為何合併:競爭激烈,遲遲不盈利
《21世紀》:今年以來,網際網路細分行業領先企業之間的並購屢有發生,這是跟網際網路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更深層次介入這一行業有關嗎?
周煒:太陽底下無新事,同行業之間的收購在傳統行業也屢屢發生。不過近年在網際網路行業發生的並購案之所以矚目,跟並購雙方的市場佔有率高、規模大、發生速度快有關。網際網路近年來吸引了很多資金進來,很多企業的新一輪融資動輒幾億美元,所以並購案例涉及的金額也高。另外,這些現象的出現,跟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特性有關。
在美國和中國,一個創業型企業的成功因素差不多,只是各因素所佔的權重不同。在美國,往往技術和先發優勢佔比更高;而在中國,往往一個企業的融資能力是其重要的核心能力。而且,同樣類型的企業,往往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更為激勵,盈利能力也相對弱。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那麼行業領先者有動力用最快的速度把優勢確立,也就是通過並購。如果不這樣,那麼可能會有小創業企業加入。
此外,網際網路行業不同於傳統行業的是,流量非常重要,所以如果細分行業的領頭羊,不及時把規模做大,那麼,萬一BAT和其他平臺型公司聚集到這個領域發力,後者有相當的流量和強得多的資金實力,那麼前者頗難抵擋。
《21世紀》:印象中,在滴滴快的打激烈的價格戰時,背後就有騰訊和阿裏的身影?比如2014年春節前後那次讓人記憶深刻的紅包補貼,很多人都是從那次開始用滴滴、快的的。
朱嘯虎:2014年初,滴滴計劃上線支援微信支付,實現交易閉環,所以希望騰訊出一些行銷費用,補貼用戶。本來騰訊給了1500萬人民幣,滴滴預計用三個星期。結果上線後半天這些錢就沒有了。而這對微信支付的推廣效果很好,所以騰訊繼續出錢。
一個星期後,阿裏醒悟過來,開始補貼快的。滴滴停了兩天,發現數據影響很大。最後騰訊高層拍板,全力支援滴滴繼續發紅包。滴滴補貼10塊,快的就補貼11塊;補貼了一個多月,雙方加在一起砸了20億人民幣。快的看到滴滴沒有放棄的意願,開始降低補貼額,相當於釋放暫時休戰的信號,這場紅包戰才暫時告一段落。
阿裏和騰訊想得很清楚,它們要做基礎架構,要做移動支付,交通是第一大場景;後來騰訊投資餓了嗎,外賣是第二大移動支付場景。所以它們才能這麼燒錢。有的投資人、創業者可能會擔心,BAT或其他大公司在其他領域也這樣砸錢會影響最終的行業戰局。但實際上,一個多月燒掉一億多美元,對其他大公司也是不小的負擔,能這樣燒錢的可能也就是阿裏和騰訊。而且,騰訊和阿裏對戰略佈局非常敏感。滴滴在2013年3月時還非常小,馬化騰來北京開兩會時親自來滴滴談要投資,當時滴滴的人都驚呆了。然後4月就確定要投資,並且答應了滴滴提出的所有條件。
合併意願:怎樣的企業可能合併?
《21世紀》:GGV資本先後投資過滴滴、馬鈴薯,都是近年重要的細分行業並購案例。另外,GGV投資的去哪兒也身陷要跟攜程合併的傳聞。不知道,符總是否總結過,符合哪些條件的企業,更有合併的意願?
符績勳:兩個企業是否能合併,首先要考慮的是,兩個企業合併後,怎麼管理?往往一個創始人要選擇放棄。所以,首先要看兩家企業的創始人的意願。第二個是價格問題,一般來説,價格不是絕對理性,還有感性的成分在。往往來説,雙方按照資産比例、用戶比例、收入比例等算出一個合理價,然後收購方還要給對方一個溢價,這相當於是支付給放棄的一方的一種隱性成本。
優酷馬鈴薯合併,大家看起來是閃婚,其實前前後後談了很長時間。滴滴快的也是一樣。雙方開始比較含蓄,上次你約我,下次我約你,慢慢大家接觸越來越頻繁,逐步談到實際問題。往往合併是個過程,而且不是全理性的過程。滴滴快的、優酷馬鈴薯的合併,背後有一個很類似的因素,就是當時的競爭格局推動他們去談合併。
《21世紀》:那麼,具有怎樣細分行業的競爭格局,有可能出現合併?
符績勳:簡單來説,就是格局初定,但沒有完全固化。一般來説,細分行業不是只有兩家,有三到五家的主要競爭者。第一相對於第二有一定優勢,或者第一第二比較接近,相對第三第四有一定優勢,同時又有第二和其他家合併會大於第一;這時行業的第一第二名會有危機感。如果第二第三相加遠遠小于第一名的市場份額,那麼第一名來整合的動力就會小很多。
格局裏還要考慮:還有多少資金願意進入這樣一個已經充分競爭的市場?此外,BAT的某個部門在做的事、其他巨頭的一些動作,也會帶來格局變化。
《21世紀》: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合併的這幾對企業中,收購雙方的業務都比較相似。而像攜程和去哪兒這種業務更為互補的,反而會有投資人判斷:雙方合併的可能性不高。當然,據説攜程、去哪兒難以合併,還有原因是雙方的創始人都不想放棄等原因。但為何是同類項更有合併的動力?
高翔:一個企業家要去買一個公司,往往要知道,他買的到底是什麼。想買一個團隊,難度比較大;大部分還是買業務和用戶。兩個業務差不多的企業,甲收購了乙,就算乙的團隊離開了,甲也能讓自己的團隊去消化;消化不了的部分,也等於是消滅了競爭對手。甲的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了。
這也是網際網路行業合併更為頻繁的原因所在。傳統行業的競爭格局很多是地域帶來,而網際網路細分行業的前幾名企業,業務差異性很小。合併在一起,要整合起來相對容易。
符績勳:業務接近的兩家企業,整合起來更為可控。而且在整合過程中,能夠直接減少人員、投放(如廣告投放)等方面的投入,直接減少浪費的結果就是可以很快提高效率。
目前合併的這些企業,多是業務型企業,業務型企業的資本需求度比較高。我個人覺得,業務型企業,同質化的企業更容易合併;但産品型企業,比如在智慧硬體領域,互補型的兩家企業更容易整合。
合併之後:對行業的影響何在?
《21世紀》:滴滴快的最開始是打車軟體,但大家都知道它們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很多投資人認為,滴滴快的合併,對很多用車市場相關的企業都會帶來影響,比如拼車、租車等市場。
朱嘯虎:我們投滴滴前,幾乎看過所有本地交通的類型,比如租車公司、專車公司、代駕、拼車、企業版專車。最終覺得,滴滴以打車軟體切入市場,是最好的本地交通入口。中國的商業環境和美國不一樣,競爭非常激烈,垂直市場的企業要通吃才能獲得相當的收入和利潤,成長為大企業;而佔據著最好位置的企業,才能夠通吃。
滴滴、快的以打車軟體進入本地交通領域,轉做專車非常自然,這是很好的變現方式;而且北上廣這些城市,高峰期計程車不夠,專車可以提高供給。滴滴今年以來推出滴滴專車企業版和“滴滴順風車”,就是分別進入企業用車市場和推出拼車業務。
《21世紀》:細分行業前幾名的兩家企業整合中最需要注意到什麼,雙方合併,對所在細分行業、相關行業會有何影響。
符績勳:兩個企業一般需要整合半年甚至更長一點時間。這期間,最要注意的是,儘量避免太多的人才流失。另外就是,不能因為合併帶來的市場佔有率提高,就放慢創新的速度。
另外,兩家企業合併後,往往對上下游來説會提高話語權和議價能力。但合併後的企業更要考慮,是不是為相關方帶來更好的價值。比如優酷和馬鈴薯合併後,就會為廣告主考慮到,是否以前他同時在優酷和馬鈴薯投放廣告會有重合?現在兩家合併後,能否減少他的重復投放,提高他的效率?
《21世紀》:幾位投資人都注意到了細分行業頻頻出現並購案例,並且認為這樣的現象將持續。那麼,這對於未來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有何利弊?
高翔:這對整個行業來説是很好的。以前很難想像,一個大公司會花很多錢去買一個公司,大公司更願意自己做或是打價格戰。這首先會帶來很多浪費;其次,同行之間的競爭也更為殘酷,你必須成為行業老大才有價值。
而今天,大公司比以前更理性的用資本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那麼一個企業做到行業第二、第三,也有很好的體現價值的渠道。那麼,創業者、投資人在考慮是否做(投)一個企業時,也更為簡單,你只要判斷你做的事情有價值,你這個公司最終會成為有價值的資産。但當然,沒有創業者做企業是為了做成第二、第三然後被收購,投資人也不會賭這個來投資,大家都是奔著第一去的,被收購這件事有很多不確定性,不能用這個可能來作為創業或投資的起點。
而一個細分行業的前兩名合併後,這個新的企業在自己的主幹部分做得很好,難以再迅速擴大規模後,它有可能會進入其他相關行業,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通過收購進入。那麼,又會成為影響後面這個行業的因素。
這些也會帶來另一個現象,以前在網際網路行業要做一個大企業可能需要十年,至少也要七八年;但滴滴快的也就是三年的事;網際網路企業的更新迭代比以前更快。作為網際網路的創業者,要去判斷未來的市場發展,來決定自己是應該出售公司還是繼續堅持?有時出售自己公司後,獲得相當的財務回報,下一次再創業時,擁有的資源和經驗都不可同日而語,也許就能抓住下一個風口,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