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天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號:  

起底電信詐騙:冒充稅務領導來電 12萬被騙走

  • 發佈時間:2016-04-29 11:30:15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日前,央視新聞報道了複製SIM卡的新型電信詐騙,受到廣大關注。今天,再來起底一種新騙術:如果您接到一個電話,號碼雖然是陌生的,但對方卻自稱是你認識的某個領導,接下來會向你借錢救急,此時您就需要當心了,往下看看,假冒領導的真相。 騙術:冒充稅務局領導借錢救急

  廣東茂名的阿城,一天夜晚接到了一個顯示為本地號碼的手機來電,對方在電話裏顯得非常熱情,稱自己是稅務局的,姓袁。而阿城做鋼材生意,在當地的稅務局,他的確認識一個姓袁的幹部。

  兩人在電話裏聊了十多分鐘,挂電話前,這個姓袁的要阿城明天上午到稅務局來一趟,“有重要的事要説”。第二天上午,正準備出門的阿城又接到了姓袁的男子打來的電話,説稅務局的領導這會兒在他的辦公室,談他工作調動的事。

  姓袁的説,他這會兒抽不開身,請阿城幫個忙,準備個兩萬塊錢的紅包拿過來,下午就會把錢還上,阿城不想得罪對方,畢竟自己的生意還有求於他,同意了對方的要求。幾分鐘後,姓袁的又打電話過來了。

  阿城:“當時他叫我不要拿錢過去了,讓我匯款給他。”

  姓袁的發過來一個銀行賬號,阿城趕到銀行進行匯款,很快他的電話又響了,姓袁的語氣這時很急迫,説領導這會兒生氣了。讓阿城再次打款。

  阿城急忙再次打款,對方仍説不夠,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裏,阿城連續六次轉賬給對方,總計12萬元,從此之後,對方音訊皆無了。通過與真正的姓袁的朋友核實後,阿城才發現自己被騙子給騙了,12萬元錢已經不知去向。

  阿城遭遇到的正是一起典型的冒充熟人的電信詐騙,從前幾年打電話“猜猜我是誰”,現在升級成了“我是你領導”。此類電信詐騙,騙子通常需要打四五次電話,每個電話都會為下一步設局留下埋伏,看一下犯罪嫌疑人自己是如何演繹這個詐騙劇本的。

  騙子演繹詐騙劇本

  犯罪嫌疑人羅某,28歲,電白區麻崗人,在詐騙團夥中,他的角色就是負責冒充熟人打電話的。羅某説,剛加入團夥時,組織者給了他一本“教材”,上面寫著打電話時要説的所有臺詞,把這些臺詞背熟之後,就可以“上崗”行騙了。他向記者演示了按劇本詐騙的整個過程:

  羅某:您好,喂,那個誰,你明天早上你來一趟我辦公室,有事情找你。

  記者:你誰啊?

  羅某:我誰你都聽不出來?

  記者:我沒聽出來。

  羅某:我找你來辦公室了,你都還聽不出來。那你明天你就直接過來,就行了。

  真相:

  這是騙子打出的第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決定了騙局能否繼續下去,要讓受害人相信,自己就是一個不經常聯繫的熟人,而且是身肩要職的領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對方不便過多詢問。從語氣到聲調都要把握好分寸,通常會使用“你明天到我辦公室來一趟”等祈使、命令的語氣,如果這一步奏效,第二個電話會在第二天的早上9點前打出。第三個電話間隔的時間不會太長,告訴受害人當面給錢不方便。

  為了打消受害人的顧慮,騙子會信誓旦旦地説,下午就會當面把錢還上。

  如果行騙得手,騙子會立即換一個電話卡,物色下一個行騙目標。所有的行騙目標都在騙子手中的一個“花名冊”裏,上面是非法獲取的個人資訊,從受害人的手機通訊錄中,騙子會找出帶有局長、處長等職務尾碼的聯繫人,判斷出誰像是領導後,將其作為自己的假冒對象。

  個人資訊是如何洩露的?

  在茂名市公安局,電信詐騙案件是立案最多的罪案,每天都會接到這類的報警和報案,當地警方專門成立了一支反電信詐騙偵查大隊。在這裡,記者見到了一本厚厚的冊子,上面寫滿了從廣東到福建,從北京到上海的各行各業的人員名單,包括手機號碼和家庭住址,將近上萬條。這就是警方不久前查獲的行騙花名冊。這些私密的個人資訊,洩露的渠道非常複雜。

  此外,網上售賣個人資訊,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資訊越詳盡,售價就會越高,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個人資訊買賣黑市,由於個人資訊洩露渠道幾乎無處不在,要想堵住源頭非常困難。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個人的姓名、年齡、身份證號、信用卡號、婚姻狀況、工作經歷、教育、醫療、經濟活動等公民個人資訊已成為不法者眼中的熱門貨。在利益誘惑下,一些“內鬼”將履行職責和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取的公民個人資訊非法出售。

  要想堵住這個缺口,資訊安全技術、網路安全環境以及對涉嫌洩露資訊群體的懲罰制度,缺一不可。大數據時代,儘快織成一張保護個人資訊的安全網,才能讓資訊洩露不再是人們心頭的一塊硬傷。

  騙子如何“輕鬆”得到作案工具?

  購買了個人資訊,還要有足夠數量的手機卡和銀行卡,騙子才能實施詐騙。這兩樣作案工具,一個用來打詐騙電話,一個用來取錢,記者調查發現,本應該是實名制開卡的銀行卡和手機卡,卻並沒有完全落實。

  據犯罪嫌疑人黃某交代,每天他能代開出平均10張左右的銀行卡,用的都是別人的身份證。這些身份證也是黃某買來的,代開出的銀行卡在被打包之後,會立即被轉賣出去。

  這些銀行卡被層層轉手,最終流到了“車手”那裏。所謂“車手”,就是在詐騙的錢轉賬後,騎著電動車迅速趕到ATM機上提取現金的犯罪嫌疑人。騙子可以用買來的身份證開卡,説明銀行卡實名制存在著漏洞。那麼同樣要求實名制的手機卡又會怎樣呢?

  在廣州市天河區東圃,記者進入了中國移動的一家代辦點,在提出購買一張手機卡後,銷售人員只是對記者拿的身份證做了複印,並沒有比對是否為本人。事實上,記者拿的是比自己小16歲的另一個人的身份證,整個辦理過程不足10分鐘。如何防範冒充熟人詐騙的騙術?

  針對這類冒充熟人的電話詐騙,防範上只要做到九個字“不亂猜、不轉賬、多核實”,就可以避免上當。如果接到對方“猜猜我是誰”的電話時,不要去猜,應直接詢問對方姓名;在對方自稱某個熟人,但卻感到似是非是、無法確認時,可以直接提出見面要求,如果對方藉口推脫,基本可以判斷對方就是騙子;當對方説自己遇到突發事件,急需用錢,這時要核實事件的真假,對於涉及到借錢、和轉賬的要求,更是要慎重。

  儘管個人資訊洩露幾乎防不勝防,但還是要有足夠的保護意識,降低洩露的概率,比如身份證號、電話號碼、銀行卡號、家庭住址、單位名稱以及家人的姓名等,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不要填寫或提供給他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