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魅族江湖對決?誰望小米“項背”
- 發佈時間:2015-09-23 08:15:52 來源:一財網 責任編輯:湯婧
北四環的北辰五洲皇冠國際酒店內,兩排身穿黑衣的安保“人墻”把一樓大堂區隔成“黑白分明”的兩部分——左邊黑色背景板下是魅族pro5新品發佈,右邊白色背景板下是小米旗艦新品4C發佈會。魅族和小米兩個老冤家狹路相逢。
9月22日下午,小米發佈最新手機産品小米4C,魅族則將在一天之後的9月23日發佈一款新手機Pro5。事實上,魅族的發佈地點並非這裡,只是巧合地把招待嘉賓入住的酒店選在這裡。
無論故意還是巧合,小米和魅族都成功吸引了業界的注意,成功將關注度從此前因“奇酷之爭”而被廣泛關注的奇酷手機青春版身上引開。而奇酷手機青春版恰恰將在9月24日正式發售。
扎堆背後,日漸飽和的智慧手機市場的“創新紅利”已經所剩無幾。“現在智慧手機有點像下圍棋,正從中盤到收官。”博思諮詢董事總經理龔斌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小米、魅族江湖對決?
“小米被競爭對手‘碰瓷’不是一次兩次了。”一位小米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説。
魅族副總裁李楠第一時間在微網志上否認了魅族拿自己的高端手機碰瓷小米的説法,他在微網志上稱:“我能確保的是:1.魅族品牌要上攻3k+,而非用主品牌向下打千元機。2.Pro5産品給力,配得上它的價位。”
從兩家發佈的新産品定位來看,小米4C和魅族Pro5差異不小。其中,被小米內部稱作安卓小王子的小米4C定位中端,定價僅高於紅米;而魅族Pro5則定位高端人群,售價更高。
但隨著智慧手機的市場越來越飽和,從産品、行銷競爭到發佈會前臺的“碰瓷”,廠商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事實上,在手機圈裏,扎堆發佈新品的事情並不少見。
例如,今年5月6日,上午小米才發佈了頂配版的小米Note,下午還沒正式做出手機的周鴻祎帶著360手機品牌“奇酷”亮相,晚上則是中興的努比亞手機發佈。
再如,今年4月8日,手機廠商“三節齊發”,小米的“米粉節”、魅族的“蜜蜂節”、華為的“榮耀狂歡節”同時上陣,針鋒相對的意味十分明顯。
而把友商競品當成調侃對象,也幾乎成了國産手機發佈會的“標配”。
“手機行業的競爭恐怖得一塌糊塗。”小米董事長雷軍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
除了已有的傳統手機廠商等競爭對手外,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將投資魅族5.9億美元、360與酷派在分分合合中再造手機、樂視已經發佈“超級手機”、格力跨界造手機,IT巨頭與家電巨頭們紛紛以真金白銀殺入手機市場。
“現在智慧手機的競爭態勢是在一個重新洗牌和搶競爭權的狀態,有點像下圍棋,正從中盤到收官,誰能真正佔據前幾年市場的位置,誰被消費者和市場擊破,其實轉捩點就在今年和明年。”龔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説。
雷軍欲憑虛商再發力
而根據調研公司Canalys發佈的報告,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和華為的智慧手機出貨量佔中國整體智慧手機出貨量的1/3。第二季度小米市場重奪第一,份額為15.9%,而華為以15.7%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第三至第五位排名依次為蘋果公司、三星和Vivo。
但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稱,從銷售額來看,華為手機今年上半年在國內市場的營收將超過430億元,已經超過了小米,這主要是因為華為品牌的智慧手機平均售價更高。
競爭對手欲與小米分羹,而雷軍則認為小米已經從“手機的競爭”走向“生態的競爭”。
“過去大家看到的手機企業競爭,都是你出一新款我也出一新款,打得雞飛狗跳。今天我們導入的是全生態鏈競爭,就是在小米手機上應用、遊戲適配得好,智慧硬體可連接性好、配件比較多,這個産業鏈是完全不一樣的。”雷軍説。
小米這次發佈會上,比小米4C還引人注目的,是小米宣佈啟動虛擬運營商業務“小米移動”,發佈了兩款極具性價比的“任我行”和“吃到飽”電話卡産品。
小米移動“任我行”和“吃到飽”電話卡分別面向不同用戶人群。據MIUI統計,在平均每位用戶每月撥打160分鐘電話、使用240MB流量,加上可選的5元來電顯示費的情況下,使用小米移動“任我行電話卡”,每月的資費只需45元。而“吃到飽電話卡”則針對手機上網的重度用戶,推出59元3000MB套餐包,比傳統運營商同等流量資費低約40%。
事實上,小米是在2014年11月21日獲得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虛擬運營商牌照的。背靠小米平臺優勢,小米移動推出虛擬運營商業務有著非常大的想像空間。首先小米手機品牌與通信領域存在天然強關聯;其次小米用戶年輕化,是業內活躍的移動網際網路人群,對新生移動網際網路服務接受度高;同時小米MIUI全球1.5億聯網激活用戶,與MIUI手機作業系統相結合,在手機上可以直接購買、管理,展現系統整體生態優勢。
“雷軍的佈局像下圍棋,你剛看到一點的時候,其實背後有一大盤棋子,等你發現我這顆棋棋子,我已經把你圍起來了。”雷軍好友畢勝曾這樣評價。
生態鏈競爭,短期看不到多大效果,但是3~5年內能看到。“現在生態鏈的變革才剛剛開始。”雷軍此前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