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號:  

提速降費困在最後一公里 三難凸顯法制短板

  • 發佈時間:2015-05-27 11:55:15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曉玉  責任編輯:王磊

  高速寬頻網路建設有多瘋狂,基站選址、光纖改造問題就有多緊迫。近期,黑龍江省政府企業投訴中心對哈爾濱地鐵集團等5家單位阻礙4G基站建設情況進行了點名通報。國務院辦公廳5月20日印發的《關於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 推進網路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指出,禁止巧立名目收取進場費、協調費、分攤費等不合理費用。

  按照《意見》設定的目標,今年4G網路投資將超過4300億元,建成4G基站超過130萬個,實現鄉鎮以上地區網路深度覆蓋;完成4.5萬個銅纜接入小區的光纖化改造,新建光纖到戶家庭超過8000萬戶。然而,寬頻提速降價並非一蹴而就,完成上述網路建設目標、降低運營成本推動資費下降,最後一公里是必須克服的難題。

  4G和“光改”卡在最後一公里

  我國迎來新一輪寬頻建設高潮。《意見》提出,到2017年底,全國所有設區市城區和大部分非設區市城區家庭具備100Mbps光纖接入能力,直轄市、省會城市等主要城市寬頻用戶平均接入速率超過30Mbps,基本達到2015年發達國家平均水準,其他設區市城區和非設區市城區寬頻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到20Mbps;8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4G網路全面覆蓋城市和農村,移動寬頻人口普及率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不過,目標能否實現,很大一部分因素決定於最後一公里是否暢通。

  目前,選址難成為制約4G布網的重要因素。儘管鐵塔公司的成立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網路共建共用,但為確保4G覆蓋效果,在共址建設基礎上適當增加新建基站仍屬必要。困擾運營商多年的基站建設審批難、選址難、設施入場難等“三難”問題並未解決,只是轉移到鐵塔公司身上而已。

  近日,微網志上一張公告照片引發通信業人士廣泛熱議。因當地居民以基站輻射為由阻撓基站建設,中山市三家通信運營商和鐵塔公司聯合發佈公告,無奈停閉中山市港口鎮郵政服務大樓附近的基站服務。

  運營商近年來轟轟烈烈推出的光網城市、寬頻提速工程,同樣在面向用戶的最後一公里上掉了鏈子。據報道,目前在北京的住宅區域中,北京聯通九成已完成光網覆蓋,但只有一半多點的用戶完成了光改。北京市通管局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光纖接入用戶的比例為55%,離2016年底銅纜用戶全部實現光改的目標尚有很大差距。

  據了解,光纖寬頻建設中的“最後一公里”是指從用戶駐地業務集中點到用戶終端之間的傳輸及線路等相關設施,即光纖從小區門前到用戶家中的一段距離。然而,光纖入戶、光進銅退並非運營商能夠掌控,不僅面臨用戶裝修改造問題,還面臨物業的高額入場費、小區寬頻商排他性協議、局部壟斷等“潛規則”。而對於物業的高額入場費甚至是寬頻分成,作為“乙方”的運營商大多選擇忍氣吞聲交入場費,“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這也無形中大大增加了運營商的寬頻建設成本。

  政策遭遇落地難,靠法律還是靠模式?

  事實上,為了遏制最後一公里亂象,相關部委出臺了多項政策。早在2013年,工信部和住建部就聯合印發了《住宅區和住宅建築內光纖到戶通信設施工程設計規範》及《住宅區和住宅建築內光纖到戶通信設施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兩項國家標準,保障用戶自由選擇的權利。而在當前4G基站建設上,各地也出臺了關進一步支援行動通訊基站建設的相關通知。

  但實際上,在寬頻市場上,二三級運營商與房地産開發商、物業公司等形成的局部壟斷比比皆是,讓用戶的自由選擇權成為空談。民眾談輻射色變、阻撓基站建設的事件依然頻頻發生。上述黑龍江通報的哈爾濱地鐵集團、哈爾濱市松北區太陽島風景區管理局、哈爾濱市道外區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黑龍江省司法警官職業學院、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5家阻撓4G基站建設的單位,多為國企和事業單位。而此前的一次通報中,哈爾濱市香坊區衛生局、東北農業大學、齊齊哈爾火車站等赫然在目,這足見通信基站選址之難。

  政策雖好,卻遭遇執行難。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電信法》遲遲沒有出臺,導致物業管理公司壟斷小區網路等怪現象的解決無法可依。南京郵電大學資訊産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春暉表示,解決“三難”問題應從兩大法律層面予以支援。一是鐵塔及其配套設施屬於國家公用基礎設施,其建設和維護應當被賦予“通路權”。二是通過參與地方的“通信設施建設與保護”的立法活動,明確出臺保障鐵塔建設的法律條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意見》明確,“積極探索通過推動地方性法規建設,進一步明確寬頻網路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屬性,切實保障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通行權。”這或有助於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在法律跟進的同時,運營商也在模式創新上提供了解決方案。例如,北京電信近期正式聯合歌華推出“華翼寬頻”,以歌華有線的電視網路為家庭中的網路載體,北京電信為其提供出口頻寬。只要用戶家裏有歌華有線的高清機頂盒,就可以接入“華翼寬頻”,不需要再做光纖入戶的施工;南京鐵塔公司創新出路燈站模式,將原有的路燈桿替換成滿足通信需求的路燈桿體,採用分佈式基站建設模式建設通信基站,既不影響城市景觀照明,也解決了4G基站覆蓋難題。隨著年內大批不同背景的民資入局,越來越多的最後一公里模式創新或更值得期待。

  健康的市場秩序亟待建立

  最後一公里只是當前電信業的諸多亂象之一,也是制約“提速降費”的重要因素。在這背後,則反映出電信業亟待建立健康的市場秩序。

  一是國企改革。電信業經歷多輪重組改革形成的市場化,在白熱化競爭、惡性競爭的同時,競爭不充分、壟斷的質疑聲從未間斷。運營商形象也隨之呈現多面性:一方面,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網路基礎設施提供者,承擔公益性國企的責任,甚至有人戲言最好能實現通信服務免費。另一方面,是承擔國資委KPI考核的上市公司,需要盡可能實現利潤倍增,實現國資保值增值。避免運營商在企業盈利和社會責任的平衡木上左右搖擺,需要明確運營商國企的屬性。

  二是市場化。我國電信業進一步發展,需要推進民資準入步伐;運營商也需要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擁抱網際網路+商機。

  三是法治化。保障市場化改革成果,歸根到底需要《電信法》的出臺。唯此才能推動企業不斷提高電信資費透明度,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