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2016年12月10日。
文 | 曉寒
共同把脈智慧+驅動,洞悉資本市場新規則。
12月8日,由九宇資本、智東西、犀牛之星、極果、六合諮詢共同主辦的“2016智慧+未來峰會”在北京北京JW萬豪酒店揭開大幕。在這場近六百人的行業盛會上,來自投資界、創業圈和産業鏈各方40余位大佬登臺演講交鋒,圍繞“新經濟、新智慧、新三板”主題,探討産業變革中的投資機會、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新消費模式、汽車的智慧化未來等,帶來最前沿的實踐、思考和判斷。
在下午的演講環節中, 小牛電動聯合創始人張一博發表了名為“大眾出行的智慧化産業升級之路”的主題演講,通過對比大眾出行的現狀與問題,闡釋了小牛如何通過智慧+出行的模式來提升交通效率。
以下為張一博演講的要點精摘:
1. 大眾出行有三個特點。第一,出行的本質是端到端A點到B點這樣的一件事情。最終這個東西的形式都會是回歸到端到端的形式。第二,大眾出行都集中在城市,40%的用戶出行距離不大於5KM,65%不大於10KM。第三,通過滴滴的數據顯示67%的人都是個人出行,大眾出行都是個人出行的形式,
2. 小牛經過研究發現,大眾出行的用戶有諸多痛點,包括堵車、打車難、司機素質低等問題。此外,小牛還發現大城市的日常單行出行距離多在17-19公里,時長則集中在了40-50分鐘,出行已經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3. 大眾出行的三大根本需求。第一是直接從A到B,第二是最小的經濟成本,第三是時間最短,大眾出行的三大需求與特點,使得小牛有了發展的機會——兩輪電動是直接解決A點到B點,且用時最短——15分鐘十公里、經濟成本最優的方案。
4. 智慧化則是進一步提升出行效率的方式。
第一,智慧化是要解決用戶痛點。用戶對智慧有兩大需求,産品性能和産品體驗上的新感觸。在産品上,使用了智慧電源管理系統,單次充電能夠實現100KM+的續航,在電機上的創新,使得能效轉化達到92.4%等等。在體驗上,小牛的車上擁有智慧模組,可以實時定位,記錄車輛的行駛路線、車況的讀取等等,所以這些措施都是在解決用戶的痛點。
第二,智慧化是創造爽點的一個過程。智慧化在未來有更多的應用——在讀取數據之外還要操控車輛,擁有智慧交互反饋,例如防傾倒等等。
5. 在産業方面,小牛也會進一步分享自己騎行數據,包括用戶都在哪些城市騎行、有多少用戶騎行、用戶行駛里程等方面,小牛希望通過與政府、交通管理機構、其他企業的合作共用來共同促進交通效率的提升。
以下為張一博在“2016智慧+未來峰會”上的演講全文:
是這樣,小牛電動是在一家做城市智慧出行的這樣一個解決方案的公司,我們最開始落腳,實際上去做一台完全不一樣的兩個電動車,我們希望這個事情能夠解決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今天帶來的主題是講大眾出行的智慧化和整個産業的升級的方向,簡單給大家做一個分享,説這個話之前先做一個廣告,不知道在場的朋友有多少人看到這個産品什麼樣子,先給大家看一眼,另外插這個廣告的原因不久的將來要漲價了,感興趣的朋友抓緊時間動手。
我們看一下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分享的故事,基於剛剛講的那樣一個主題會拆分成三個角度的理解,一個是説講什麼叫大眾出行,小牛和我們自己個人的眼裏,大眾出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和需求,另外一個點我們説智慧化能夠給出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優勢上的調節,第三個部分會來談到有關産業發展相關的情況。那在所有的産品和所有的業務發展過程當中,我們認為解決需求才是所有事情的核心,我們來解決好每一件事情,無論這個需求來自於誰,無論是不是給用戶解決的問題,是給廠商還是行業,相關的管理部門還是等等其他的方向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核心的事情,所以需求的升級我們認為是這個行業升級的一個前提和基礎。那我們小牛做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公司成立兩年左右,我們也把經歷都放在了大眾出行這樣一個事情上面,那我們怎麼來理解大眾出行這一件事呢?我們覺得首先出行這個事情本身的本質,應該就是端到端,從A點到B點這樣一件事情,因為所有出行最終的結果都是這樣,我們現在這個階段能看到公共交通的發展,或者私家車的發展,或者共用交通的發展,乃至現在非常火的共用單車,解決最後一公里的事情,我們覺得都是一個大眾出行的發展階段。最終的東西形成我們認為都會是回歸到需求本身來講,一定是A點到B點物理上的移動。
第二大眾出行另外一個維度概念是什麼樣的,我認為目前來看都是城市當中的城市出行,之前也是做了一些數據調研,搜尋這樣一些相關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有40%的用戶日常的出行是在5公里之內的,也就是説出行半徑可以用五公里劃一個圈,基本上這個圈裏面,然後65%多一點的用戶大概出行是在10公里之內的,那我們説想來解決大眾出行這樣兩個核心特點的一個問題,我們看到説在城市當中,一定小範圍之內會佔到城市出行絕大多數的比例,我們認為這個部分的潛力和市場,還有需求本身應該都是巨大無比的。
第三點,我們認為個人出行的需求,是越來越明顯的狀態,我們也看到獨自駕車,我們拿到的數據,滴滴之前的數據報告,發現百分之六十幾的車主出行一個人,我們發現日常生活當中,或者一系列的出行選擇和情況之下,我們基本上要麼打車要麼選擇坐公交,要麼自己開車,基本上都完成個人出行的一個條件,所以這三個點是我們認為説大眾出行的一個根本的框架,那這個是我們看待這個事情基礎的定義。
這是我們之前做小牛簡單的市場調研,30個城市做了六千多份的問卷,我們看到這樣的數據,所以發現目前出行行業的現狀,一個核心詞我覺得是抱怨,抱怨非常嚴重,為什麼會非常嚴重?因為無論我們去選擇公共交通,無論我們去選擇地鐵打車開車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抱怨,我們發現大眾出行的吐槽點反過來看,應該是我們核心想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點,如果能夠把這個需求點解決的好,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升級的需求的出現,如果能夠説把大家還沒有想到的吐槽點,都能解決掉,我們認為這是未來的一個出行的方案。
所以之前也做了這樣一些基礎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一線城市基本上通勤距離,一線二線十幾公里附近,出行單程時間,一個小時左右,通行的時速二十幾公里的情況,説明什麼問題?大家出行都不便利,都在面臨擁堵,沒有辦法快速的從A點到B點的一個過程,另外一個這樣的數據的維度也反映出來同樣的問題,我們看到一線和二線偏前一點的城市都是十幾公里日常單程的數據需求,我們看到出行的時間都是50分鐘,四十幾分鐘附近的需求,包括自己每一天在北京或者在其他城市去出門,無論是上班,無論是參會,無論我們週末見朋友,或者週末帶著孩子去放鬆一下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整個這個事情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基於之前的這些數據上的一些探討,我們發現目前來講大眾出行的根本需求其實很簡單,這個事本身是特別基礎的事情,可以快速的從A到B,並且花費最小的經濟成本,能不能同時花費最小的時間成本,來解決這三個問題,是我們看到重新出現市面上的一個機會,我們再來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首先希望從A到B,可以完全自主選擇,可以用於個人的交通工具解決從A點到B點出行的過程,我們發現其實在城市當中,兩輪的出行效率,應該最高的,因為無論機動車是否擁堵,我們非機動車當中,實際上都是非常順暢的情況,而且像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們非機動車道的安排又非常的順暢,所以在我們的眼裏,城市出行當中,效率最高的應該就是兩輪電動這樣的産品品類。
第二點,我們能不能用僅僅花費現有一次公交上的開銷,因為已經最小的這樣一個代價,跑最遠的距離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當時就大膽的提出一個設想能不能一塊錢跑一百公里,這個事情實際上是電動車的一個本身的優勢所在,大概兩度電的小電動可以完成整個一百公里續航的配製。
第三個問題,怎麼能夠産生最小的時間成本,那就自然要求,我們的通行效率要好,靈活性要好,個人的隨走隨停的方式要極度的方便,速度要得到一定的保障,希望能夠超越城市當中的平均速度A點到B點,我們做了這樣的設想15分鐘跑十公里,基於上面三個點的情況,我們把自己的産品定位到一個城市當中能夠快速解決A點到B點,最小的時間成本和經濟代價給大家提供全新出行的服務,我覺得用戶對這幾點的追求肯定是沒有盡頭的,我們永遠相信,希望大家更短的時間更快的從A點到B點,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覺得説未來的部分不會是簡簡單單一台基礎的産品能夠解決掉這樣的一些問題,然後還有一些更多的出行上面的需求,比如説我想更精準的知道我從A到B點需要多長時間,走什麼路線,車在哪兒,對我的車有一些操控,一系列的情況,我覺得未來改變這個事情的會是智慧化部分的進入。
後面我們説智慧化介入的部分,究竟能夠給出行行業的産品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我們套一句老話,去解決一些用戶痛點,還是説去創造一些爽點,還是我們只是簡簡單單産生一些論點,現在可以看到,對智慧交通的理解,我們發現有更多的人,有不同的這樣一個訴求,所以在小牛看來,這個事情我們第一步先要來解決的用戶的核心痛點,我們看到用戶對智慧的需求是什麼樣子的,基本上兩個方面的東西,一個産品性能端的智慧化的優化,另外一點智慧化全新體驗上的感觸。
我快速給大家過一下,小牛在産品上如何利用智慧化部分提升自己的性能和表現,在續航里程上我們做到單次充電可以跑一百公里以上,實際上超越行業裏面50%的量,那這個本身是因為我們採用自主研發的一系列技術上的部分,能夠讓電池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優化。第二部分我們把電機的電能轉化效率提升了92.4%,相比之前的部分做了11%的提升,電容量,打包更大的電池,更好基於大數據操控上的調教和對於産品安全防盜機制上面的一些作用和對人身的一些更安全的作用,實際上是説智慧化這樣的産品本身上做了這樣一些部分。
第二點,我們希望有一些更智慧的體驗,小牛自己的産品端,首先車上有一個GPS的晶片體系,我們自己做了一個體系,裏面可以實時定位,然後車輛路線的記錄,車況的讀取,一些自助的服務,OTA的升級也進去了,可以做對車輛操控的調整。我們認為這個環節當中在解決用戶的一些基礎的痛點,我們看到現階段智慧出行裏面産生的一些狀態,無論針對用戶對車定位的需求,因為他怕丟,對之前路線的需求,他想知道花了多長時間,那用戶打開手機之後發現説可以看到整車的狀況什麼樣子的,是不是有安全的這樣一個隱患,這些事情是我們發現用戶真真實實的一些核心需求。那智慧化未來的需求是什麼?我寫了非常簡單的兩個點,我看到事情的核心是這樣的,我一個朋友一直做汽車OPD相關的部分,講的車聯網體系相關的故事都是在説可以讀取一些車的資訊,我朋友做的另外一件事情雙向的做資訊的傳遞,也就是不僅僅去做一個車輛資訊的讀取,更可以有數據的交互,對車有一個更好操控的作用。
我們覺得這是去通過我們自己的意願來調整這一台車的狀態,然後再進而,如果能夠有一些智慧反饋,比方駕駛的輔助,比方兩輪車的作用,通過陀螺儀的技術,能夠給駕駛整個流程帶來更好的體驗,這個是在未來這樣一個行業裏面去做的一些事。我覺得這個階段我們更希望成為在製造爽點的過程,滿足用戶基礎體驗的同時帶來了更多更有意思的全新的創造性的體驗。
針對幾個不同的方向,剛才説了很多對於用戶的一些智慧化體驗改善,那對於企業來講,稍後給大家可以分享一個圖,我們會發現説小牛所有車,所有的數據可以後臺拿回來,我們知道實時車輛的分佈情況,在哪誰在用,在什麼樣的位置,之前做了十五萬用戶的里程總和的體系可以隨時發現的了的,我們發現這個裏面可以看到每一個城市什麼樣子的,里程的貢獻,同時騎行的人數,包括一些具體分佈的情況,我們覺得這樣一套系統,未來對用戶來講,對個體用戶來講可能需求不一定會特別大,但是無論對企業,對未來的産品體系的發展和交通管理上面所謂的智慧化交通的一些前景和對行業的發展,和對用戶一些根本需求我們覺得有更好的機會來去做的,實際上對於更多的平臺,我們願意做一些數據上的貢獻,能夠給大家提供更多更有意思的數據接入,能夠給更多的平臺做更好的服務,然後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在做這一件事情的初衷。
我們説對行業上升級的理解,我們認為回歸到真正的需求本身,無論這個需求來自於哪個方面,可能在用最合適的方式重新去思考我們的産品和體驗,以及能夠給更多的人帶來更好的智慧化的改善。
(責任編輯:張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