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過勞只是導火索 心臟病才是引發猝死的真兇

  • 發佈時間:2016-07-04 09:10:53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賈思曼

  上周,接連發生兩起猝死悲劇。名人效應加上猝死噩耗,立刻引來網上對死因的追問,輿論將矛頭紛紛指向過勞,但過勞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6月30日一早,朋友圈裏很多人都在轉發: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29日在北京地鐵站臺上突然暈倒,不幸去世;中午時分又獲悉,南方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金丹教授猝死的噩耗。輿論將矛頭紛紛指向過勞,但過勞真的是“罪魁禍首”嗎?為什麼會猝死?什麼樣的人會猝死?過勞是否就會導致猝死?猝死還有沒有急救的餘地?

  過勞只是“導火索” 潛在心臟病才是“真兇”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1萬人中大概有4人死於心臟性猝死,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猝死在包括車禍、自殺、惡性腫瘤等各種原因引起的總死亡人數中佔20%,是僅次於惡性腫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那麼,猝死到底是如何引發的呢?

  即便在急診醫生眼中,猝死也是“突如其來、意料之外、非自然因素、不明原因”造成的死亡。但明確的是,猝死不是一種病,而是病發的一個結果。其中,被稱為“過勞死”的現象備受關注。

  但在心內科醫生眼中,過勞和精神緊張往往只是誘發猝死的因素,隱藏在背後的,也許是自己和親人都不知道也未曾留意的各種潛在的心臟病。不論是34歲的金波,還是45歲的金丹,過度勞累都貌似導致猝死的罪魁。“其實並不儘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過度勞累只是一個外在的誘因,而並非內因。”北京醫院藥物臨床機構副主任、心內科副主任汪芳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追溯猝死人群的日常生活節奏,的確發現不少有過度勞累的工作狀態,但過勞多是誘因,心臟病變才是誘發猝死的基礎。

  “猝死多數是心臟的原因。”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一病房主任呂樹錚教授根據多年的從醫經歷發現,老年人猝死多數是冠心病導致,而年輕人猝死有的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也有因為冠心病導致。“所以年輕人的猝死事件絕非偶然,一定是有基礎心臟病而沒有被發現,一旦勞累過度就容易誘發猝死。這就好像汽油易燃,你扔個煙頭它就會著起來。”

  年輕不等於健康 猝死就盯上了這份“自以為是”

  有數據顯示,45歲之前青壯年的心臟猝死率較低,45歲以後開始幾乎呈直線上升趨勢,特別是55—64歲有明顯上升,65歲以上的人群猝死發生率進一步增高。

  儘管如此,但猝死者越年輕,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震驚和警惕。加之對其頻頻報道,難免給人猝死多發于青壯年的印象。

  “年輕人發生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驟,症狀凶險,多無先兆不適而突然發病,早期猝死率高。易出現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危重症狀。”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陳韻岱教授解釋説,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年輕人的急性心肌梗死為首次發病,與老年人的長期有心肌缺血致反覆心絞痛患者不同,不易引起病人的重視;其次年輕人缺乏“心肌缺血預適應”,年輕人發病前供應心肌冠狀動脈血管的基礎病變較輕,多為不穩定的軟斑塊,沒有明顯狹窄,因此心臟未能建立血管間的側支迴圈,沒有“心肌缺血預適應”的保護作用。一旦血管完全閉塞血流中斷,心肌梗死面積大,易致嚴重並發癥。

  同時,年輕人自認為身體“健康”很容易忽視自身出現的早期症狀,即便出現早期胸部悶、痛症狀也不易引起重視,推遲就醫,從而錯過急救的最佳時機。

  抓緊急救黃金時間 普及“第一救命術”

  猝死發生後,如果在2—4分鐘內沒有獲得有效的治療,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超過8分鐘人就死亡了。

  “當發現有人突然意識喪失而倒地時,應立即使其平臥,拍擊其面頰並呼叫,同時用手觸摸其頸動脈部位以確定有無搏動,若無反應且沒有動脈搏動,就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教授解釋説,首先令其頭部後仰以暢通氣道,隨之進行有效的胸外按壓,同時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應持續進行到專業急救人員到場。“同時,應儘快呼叫急救人員。”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54.14萬,其中90%發生在醫院外,搶救成功率不到1%。美國每年有大約40萬心臟驟停的患者,搶救成功率約為10%,個別大城市成功率能夠達到30%。為此,霍勇呼籲,應該普及心肺復蘇這一“第一救命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