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世界科技中心“東移”顯現中國機遇

  • 發佈時間:2016-03-02 07:0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編者按:當今世界正處在創新最為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一輪全球産業分工調整雙重機遇疊加,在“關口前移”和“版圖東移”的進程中,中國正在迎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機遇期。近年來,中國對科技體制進行了大力度改革,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改革舉措。其中,“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已成為科技體制改革中的一記“重拳”。

  位於廣州蘿崗區的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內,院長裴端卿正在用自主研發的幹細胞自動化提取設備,從人體尿液中批量提取幹細胞。經過多年探索創新,目前裴端卿帶領的團隊已成功利用尿液中的幹細胞,誘導培育成牙齒或神經幹細胞,使我國在幹細胞培育編程領域世界領先。

  裴端卿説,10多年前,外國專家對於中國幹細胞研究不屑一顧,而現在世界各地科學家慕名而來尋求合作,當前世界幹細胞部分前沿研究領域,已從歐美轉移到中國,今後這一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部分科技界人士表示,當前我國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轉移機遇,加緊國家科研實力建設迎來窗口期,需根據科技革命發展趨勢與國家戰略需要,提前謀劃與部署,加速向科技強國邁進。

  抓住機遇

  科學界普遍認為,自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開始,全球世界科技中心經歷了從古代中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的五次大範圍轉移。隨著世界經濟産業分工調整、科技創新格局變革,當前世界科技中心逐漸東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未來20年至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

  受訪者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版圖東移”進程中,與歷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國,迎來了科研崛起的戰略機遇期。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表示,當前科技前沿研究對平臺、設備、團隊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背後需要穩定、持續的科研投入作為保障。受經濟疲軟所累,歐美科研投入佔全球比重持續下降。我國高增長的科研投入在平臺建設、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據統計,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已超1.3萬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國。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説,目前我國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帶動産業轉型、産品升級的渴求明顯增強。市場創新需求激增,必然會帶來科研要素聚集,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中心“預熱”。

  在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一個鐳射3D列印金屬零部件技術研究團隊剛剛實現技術突破,就吸引一家大型國企投入近千萬元,聯合開展後續研發。

  夯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全面完備的科研體系已基本建立,規模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基本形成,科研市場日趨成熟,為站在新起點上建設世界科技中心,實現科技大國崛起打下堅實基礎。

  47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4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光源、正負電子對撞機,重離子加速器等一系列大科學裝置,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參與國際合作、服務民生需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圍繞國家使命與産業需求密切合作,一些創新領域研究水準居世界前列。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以高鐵為例説明我國科技攻關能力。他介紹,我國高鐵自主創新聯合平臺大軍團作戰方式,匯集25所研究型大學,11個科研院所、5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3大整車企業、500多家零部件企業,聚集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上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全鏈條式展開技術引進與攻關,使我國在高鐵領域研究水準成為世界領跑者。

  上千名兩院院士、中青年專家、大批博士後群體構成的科研人才梯隊,已成為我國實現科技崛起的中堅力量。

  在培養本土科研人員的同時,不少科研機構引“外智”全職聘請外籍科學家。博士畢業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喬治拉伕,兩年前成為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全職研究員,現正獨立承擔3個幹細胞研究項目。他説,越來越多的外籍科學家來華工作,將有助於中國科研體系平臺國際化,加快世界科技中心轉移進程。

  在天河二號巨大的機房內,各類計算信號燈閃爍不停。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袁學鋒説,代表國家“核高基”頂尖水準的天河二號,計算能力在全球實現“六連冠”,自2014年開始對外服務運營後,目前服務國外客戶數已超過600家,預計今年綜合收入就能過億元。

  科技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研發投入1.3萬億元總量中,企業投入過萬億,佔比達76%。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岩梅説,科研市場化與投入多元化,不僅使我國打破過去科研投入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局面,也使我國科研活力進一步迸發。

  提前部署

  科技界人士建議,面對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難得戰略機遇期,我國需根據當前科技革命發展趨勢與國家戰略需要,提前謀劃與部署。

  一方面,圍繞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慧製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等領域,部署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實驗室;另一方面,利用現有資源與基礎,參與國際性大科學計劃,積累國際科研管理經驗。

  因基礎研究投入大,風險高,我國科研“重應用、輕基礎”現象較為突出。許倞表示,要將基礎研究科技投入看成發展動力的激發,加大支援力度,才能調動一切力量在重大創新領域與世界超級大國進行追趕、競爭。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認為,我國要成為世界科技中心,除研究水準要得到國際公認之外,還需要世界一流的頂尖科研管理團隊,詳細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組織機制,才能吸納匯集全球人才為我所用,這樣的能力目前還十分欠缺。

  清華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主任孫家廣表示,建設世界多元化科技中心,硬體條件是基礎性要求,軟體環境是決定性因素。我國科研投入、設施設備等硬體環境優勢較為明顯,但科研管理體系、人才評價標準等軟體方面還存在短板。如何借助現有硬體優勢,填補軟體短板,是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關鍵課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