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背後的“含金量”邏輯

  • 發佈時間:2016-01-15 08:06:45  來源:一財網  作者:馬曉華 閻彥 章軻  責任編輯:書海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公佈,共授獎295項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專家,備受關注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國家科學技術獎對於中國的科學界來講,無疑是最高的獎項,如此眾多的獎項也將最終推動中國科技界的進步。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度“空缺”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國務院設立了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分別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其中,設立於2000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最受外界關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而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

  但遺憾的是,該獎項在2015年出現了空缺。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這並不是該獎項第一次出現空缺。同樣的情況在2004年曾經出現過一次。

  “國家科技獎一直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最高科技獎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對於2015年為何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作出了這樣的回應。

  其他年度中,每年都會有1~2位兩院院士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而且獲獎人的研究領域分佈廣泛,包括大氣物理、石油煉化、植物學、稀土資源、數學、航空航太、材料學和建築學等。

  其中,醫學是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最為集中的領域,10年中總計有4位獲獎者。包括2005年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吳孟超院士,2006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李振聲院士,2008年的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忠誠院士和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院士。

  2008年以後,更多的來自實業領域的科學家獲獎,而且也越來越多地向一些仍然健在的、為新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幕後英雄們致敬。

  例如,2013年得主——我國核子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程開甲院士曾為我國原子彈、氫彈以及30多次核子試驗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因為工作需要,參加核武器研究試驗的20多年裏,程開甲儘管在學術研究上創新不輟,但始終隱姓埋名,沒發表過公開論文。

  榮獲2014年度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于敏院士,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物理學家。被譽為“氫彈之父”的他同樣曾隱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公開。由於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説:“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與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樣,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同樣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

  根據記者統計,從2005年~2015年,10年中有6年沒有頒發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從2005年~2015年,10年中共有2年沒有頒發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激勵“實業報國”

  但是作為與産業緊密結合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與前兩者有著不同,它每年都在激勵科學界和企業界為實業報國作出努力。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獎級。其中,特等獎獎勵對象多為外界耳熟能詳的重大項目或重大工程。

  2005~2015年,共有7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殊榮,包括諸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科學、工程項目。例如2008年獲獎的青藏鐵路工程、2013年獲獎的雜交水稻技術和2015年獲獎的京滬高鐵項目。

  事實上,作為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項,獲獎項目的背後不僅有著科研團隊艱苦卓絕的努力,項目本身更是兼具技術先進性和經濟效益。

  以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研發與應用”為例,我國南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資源量高達230億~300億噸,是我國油氣供給重要的戰略接替區。但由於我國沒有深水鑽井平臺,項目啟動時我國尚無法在南海深水區實施鑽探作業,南海巨量的深水油氣資源無法得到開發及利用。

  “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研發與應用”的開發,實現了我國深水大型工程高端裝備零的突破,帶動了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等行業的産業升級,建立起我國深海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及配套技術研發基地,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

  相比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覆蓋範圍則更為廣泛。

  據記者統計,從2005年至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共計頒發給123個科研項目,平均每年12個,最低7個獲獎項目(2015年),最高14個項目(2014年)。

  從獲獎項目的行業分佈來看,獲獎項目主要集中于農業、醫學、石油石化、電力、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其中農業,包括獸醫、林業項目共計12個;石油石化項目共計17個(其中,中石油作為推薦單位的項目有7個,中石化作為推薦單位的項目有5個);醫學項目共有18個(其中超過11個項目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下屬各醫院為主辦單位);電力、電機、電網等項目共11個;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獲獎項目共17個(其中鐵路項目6個)。

  除以上熱門領域之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多分散在紡織、鋼鐵、汽車、航空航太、水利、通訊、機械等領域。

  記者注意到,近兩年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醫學類的獲獎項目明顯增加,從2013年至2015年,在34個獲獎項目中,總計有8個為醫學領域項目。這些醫學項目或許並不出名,但卻與民生息息相關,其科研成果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不容小覷。

  比如,在2015年的獲獎項目中,由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研發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開發研究、産業化和推廣應用”看似難懂,實則是曾被衛生部部長陳竺稱為“堪比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的重要突破。

  浙江余杭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曾表示,與傳統的放療、化療等治療方式不同,靶向抗癌藥能夠在不損壞人體健康細胞的前提下,直接和癌變細胞結合併銷毀它們。

  2002年歸國創業的丁列明及其團隊用10年研發而成的鹽酸埃克替尼(又名凱美納),是專門用於治療肺癌的靶向抗癌藥。

  再如,在2014年度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中,“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産業化”使我國的傳統中醫藥在經濟效益上重獲新生。

  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課題組率先提出了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策略,從解決中成藥品種個性化難題起步,聚焦于突破中成藥二次開發共性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推廣實施中藥二次開發戰略,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提高了中藥行業集中度,過億元中藥品種增長了3倍,年累計銷售額達1200億元。

  從獲獎者的來源來看,高校仍然具有最深厚的科研土壤。

  “高校在全國授獎項目中繼續保持高比例,説明高校的科研實力在不斷提升,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靜表示。

  數量逐年下降,含金量上升

  記者注意到,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予了295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較2014年減少了23項。而這三類獎項,在受理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總數時已經開始減少,較2011年減少21%。進步獎減少近100項,減幅近35%。

  “從這3個類別的獎項看,目前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和趨勢,但是最明顯的變化是數量的減少,過去存在三等獎、四等獎,現在這些獎項都取消了。”復旦大學教授陳良堯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與以往不同,今年針對社會反映的“經濟效益虛高”、“應用情況不實”等可能存在的問題,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首次組織開展對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應用情況真實性的核查試點。從初評通過為特等獎、一等獎的項目中隨機抽選項目,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核查。

  從今年獲獎的情況看,一批“見金見銀”的項目被新機制抽選了出來,而且有望形成世界級的影響力。

  量子通信有望在10至15年之後成為繼電子和光電子之後的新一代通信技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團隊,在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資訊處理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始創新成果,為我國在新興的量子資訊産業搶佔先機、成為領跑者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以上述研究為基礎,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今年6月前發射,這有望使中國先於歐美擁有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

  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旗下中節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硅襯底高光效氮化鎵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也有望突破外國技術的長期封鎖。

  在半導體照明領域存在3條LED技術路線,分別是藍寶石襯底、碳化矽襯底和硅襯底LED技術路線。其中,前兩條技術路線分別是以日本和美國為主發展起來的,藍寶石襯底技術的三位主要發明人獲得了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碳化矽襯底LED技術的發明人獲得了2003年美國總統技術發明獎。

  此次硅襯底LED項目脫穎而出,成為2015年度中國唯一一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國家層面對該技術創新和應用的高度肯定。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硅襯底LED産業化,近3年直接經濟效益11億元,産品成功應用於路燈、手電、礦燈、彩屏、家電數位等領域,用戶分佈于中、日、美、韓等國家。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汽車製造中的高質高效鐳射焊接、切割關鍵工藝及成套裝備”項目組自主研製了57類126個品種鐳射焊接、切割系列裝備,並實現了産業化。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建築結構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及應用”項目,首創了最不利設計地震動及雙規準設計譜等理論和方法,以及全概率、多目標的設防理論與技術,攻克了世界性難題。

  另一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緻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找油氣禁區,指導發現了三個地質儲量10億噸級大油區和一個3.5萬億立方米大氣區,建成了“西部大慶”。

  為何屠呦呦未能角逐獎項?

  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沒能進入國家科技最高獎的角逐?此中原因可能同該獎項的評獎機制有關。

  業內人士透露,國家科技獎一直都具有嚴格的申報、審批流程。其評審工作流程為:推薦→形式審查受理(獎勵辦)→初評(通用項目從4萬多名評審專家中隨機遴選專家網路評審或審讀、評審組會議初評)→評審(各評審委員會)→審定(獎勵委員會)→審核(科技部)→審批(國務院)→頒獎(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而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從國家科技獎的程式來看,她的科研成果已經錯過了被推薦的時間,而在推薦時,她獲諾貝爾獎的消息還沒有出現,她沒有被推薦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理所當然。

  “屠呦呦先生發明的青蒿素為保護人類健康作出了重大貢獻,她獲得諾獎也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但是最高科技獎有自己的法定程式——如果沒有人推薦她,我們也沒有辦法。”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表示,今後最高科技獎的“空缺”可能會成為常態。

  在陳良堯看來,這些在國家科技獎的推薦中,首先是在省、部委曾經獲過獎的項目才有可能被推薦。但是在評選的過程中,時間還是比較緊迫,應該有更充分的時間對推薦項目進行考察。

  博雅控股集團董事長許曉椿最為推崇的還是國際上科學界評獎的方式——對於很多科學家來講,獎項送到頭上才知道自己獲獎。而在中國,可能還需要自己親自參與申報。機制的不同,也會造就不同的效果。

  許曉椿表示,國家科技獎是科學界的盛事,也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力能力的展現,眾多科技發明獎和技術進步獎,到底多少運用在産業中,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的市場上仍充斥著國外品牌的數位相機,仍然希望看到更多獲獎的産品更好地造福百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