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智力高地”海淀擔綱創新創業“策源地”

  • 發佈時間:2015-07-27 07:30:52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劉雪玉  責任編輯:王磊

  去年以來,鼎好電子商城已有三分之一商鋪撤離。陶冉攝

  38所高等院校和213家科研院所在此聚集,500多名兩院院士在此工作居住……無論是在北京還是放眼全國,海淀都是著名的“智力高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海淀和北京其他區縣一樣,需要做好疏解非首都功能、調控人口規模這篇文章。與此同時,作為北京創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海淀還需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今天的“十城記”系列報道,我們聚焦海淀,關注這一創新創業“策源地”的變與不變。

  瘦身健體 電子一條街轉型升級

  海龍大廈、鼎好電子商城、中關村e世界,赫赫有名的三大電子市場,在中關村核心地帶呈三足鼎立之勢,曾經賓客盈門、人聲鼎沸之地,如今都已喧囂不再。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鼎好電子商城,一層正在停業裝修。雖然是休息日,但來此購物的人並不多。商販們等在門口攔截行人,試圖推銷電子産品。與此同時,一街之隔的中關村e世界已經停止營業。

  王毅在鼎好電子商城市場管理部工作近10年,正好見證了它從繁榮到衰退的全過程。“兩人合夥守著一個小攤位,一年就能賺40萬到50萬。”王毅説,鼎好的鼎盛時期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當時客流量非常大,電子産品銷售十分火爆。可是這幾年,隨著網路購物的興起,電子産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商戶的收入隨之大降,現在同樣是兩人經營一個攤位,一年才賺10萬元左右。

  “鼎好以零售和批發為主,沒有創新的技術,也少有研發項目。”王毅説,這也是造成鼎好電子商城總體銷售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説,中關村e世界面臨的問題和鼎好電子商城一樣,實體店受到電商衝擊、市場價格越來越透明、租金太貴,産品賣不動,一些商戶甚至連物業費都交不起。

  “從去年到今年,鼎好的攤位已經撤了三分之一。我們將零散的攤位撤掉,改為以創業為主的辦公區。”王毅説,鼎好電子商城壓縮櫃檯面積,轉型升級求變,一方面是市場業態的自然調整,同時也是政策變化所致。不僅鼎好電子商城要面對這樣的轉型,對面的中關村e世界也將從零售攤位變成寫字樓。

  王毅所説的政策變化,在官方表述裏被概括為“瘦身健體”。

  十八大以來,海澱區從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低端低效産業業態入手,加快調整存量低端業態。海澱區政府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海澱區現有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高科技産業8萬餘家,吸納48%的從業人員,創造的GDP佔全區57%。同時,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低端城市服務業有7萬餘家,吸納24%的從業人員,其中外來人口占60%以上,創造的GDP僅佔15%。

  海澱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低端産業不但擠佔了大量城市發展空間,也對高科技産業的成長形成了制約,造成交通、教育、醫療的緊缺,加劇了“大城市病”。要下決心疏解清理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低端産業,釋放高端産業發展空間,發展“高精尖”産業。

  去年一年,海澱區完成了明光寺農副産品綜合批發市場、一畝園地區西苑市場、小營建材城、環三旗建材市場、石佛寺廢品回收市場等43家低端市場的關停拆除;對存在無照經營、無序臟亂的5000余家“六小門店”(指小餐館、小理髮館、小浴池、小商店、小娛樂場所、小網吧)依法取締或規範。

  今年1月,時任海澱區委書記隋振江表示,按照全市有關産業疏解的既定方針,海淀將繼續調整低端業態,引導一部分産業納入京津冀協同大區域,向全國市場輻射。比如,針對區內低端的批發攤群市場,特別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大量電子産品交易市場,今年將引導他們退出低端業態的無序競爭,積極引導推動新型的體驗店、電商平臺、創新平臺,進一步活躍中關村創新創業氛圍。

  隋振江同時表示,海澱區有關部門將幫助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在今年啟動“瘦身健體運動”,在提升檔次的同時,也給京西交通大動脈阜石路及周邊環境減減負。

  按照設想,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內批發銷售的食品、調料等産品將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新模式,將同一産品的經營面積進行壓縮,或者只留下體驗店,客商採購在網上完成。

  創新創業 海淀要做“策源地”

  與海龍、鼎好等電子市場“遇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之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創業街陡然大熱。

  過去一年,國務院總理、國務院副總理、北京市委書記、科技部部長、國家工商總局局長等重量級人物先後到訪視察。

  過去一年,這裡已經聚集超過2000個天使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吸引創業團隊總數近4000個,已有120多個團隊獲得融資,平均融資額達500萬元。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等21家新型創業服務機構匯聚於此,形成了涵蓋早期辦公、投融資服務、商業模式構建、團隊融合等服務在內的創業生態體系。

  這條只有220米長的大街,如今已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聖地”。在這裡,草根創業者可以暢談idea(想法、理念)、交友聊天、找到合夥人、聘到好員工、巧遇投資商……

  “海淀圖書城步行街”脫胎換骨成就今天的“夢想之路”,正是海澱區努力打造創新創業“策源地”的一個縮影。

  據海澱區副區長孟景偉介紹,為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海淀正加快推進“一城三街”建設,即以上地地區為核心打造中關村軟體城,以中關村西區為核心建設創新創業孵化一條街、智慧財産權與標準化一條街和科技金融一條街。

  孟景偉表示,要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業中心,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作用。比如説,為降低創業團隊的初期成本,創業街設立了集中辦公區,這意味著有一張桌子就可以辦一個公司,創業團隊的負擔大大減輕。

  孟景偉表示,與此同時要繼續加快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提升公共服務的水準,圍繞創業全鏈條完善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

  視線回到海龍、鼎好所在的中關村大街,作為一條在過去30多年裏一直引領中國創新創業風潮的著名大街,這裡也將迎來一次改頭換面的變革。

  7月22日,北京市委常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茍仲文和已經調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前任海澱區委書記隋振江來到海淀,就中關村大街業態調整、景觀提升等工作情況進行調研。

  海淀方面表示,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發展眾創空間,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對中關村大街進行改造升級。中關村大街整體的功能建設將進一步突出“策源地”的環節特徵,重點培育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創意文化、商務服務、生活服務等五類平臺服務業職能,重點提升資訊産業、大數據、智慧硬體等三大優勢産業集群。

  海澱區委書記崔述強表示,海淀將加快中關村大街的建設,加強業態調整、景觀提升,為科技創新要素聚集營造更好的環境。

  示範引領 中關村孵化器異地複製

  作為全國著名的科教文化區,海淀在自身做好“瘦身健體”之外,還承擔著領頭羊的重任。

  去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如今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命題,這種示範引領,自然要從家門口的天津、河北做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成功經驗異地複製。

  本週三,在離北京200多公里的海濱城市秦皇島,一個從中關村複製而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e谷創想空間”,就要在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掛牌營業了。

  上週四,京華時報記者來到“e谷創想空間”,大樓內部裝修正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創辦這一孵化器的秦皇島漫遊世紀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關耀渠正忙著同工人一起挂廣告牌。

  據關耀渠介紹,“e谷創想空間”正式開業後,他們將完全按照在中關村的孵化模式運營,為早期項目和初創企業提供開放辦公、早期投資、産業鏈孵化等服務。目前,已有21家企業入駐“e谷創想空間”,其中有七八家企業負責人是來自北京的創業者,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關耀渠是個“80後”的大男孩,畢業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今年3月,他和同事從北京總部來到秦皇島。“起初,我們心裏是忐忑的,交通不方便,基礎設施不完善,就是最大的難題。”從北京來秦皇島5個月,除了感受到激情的創業氛圍外,“慢半拍”的節奏讓他有些不適應。關耀渠説,“我桌子上的創業財經類雜誌,都是我從北京帶回來的,在秦皇島市區買不到。”關耀渠説,他希望配套服務儘快跟上來。

  關耀渠帶領的這家秦皇島漫遊世紀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是漫遊世紀(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作為一家新型孵化器企業,漫遊世紀的名號在中關村很響亮。那麼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企業願意投資秦皇島?

  關耀渠介紹,去年5月,他們與秦皇島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今年3月,他們來秦皇島工作。之所以選擇秦皇島,是希望能與政府合作,做一個有代表性的孵化器模式,對他們企業本身來説是一種推廣。

  據悉,秦皇島漫遊世紀孵化器有限公司與開發區簽訂為期20年的租約,租了“e谷創想空間”有著近3萬平方米的辦公區。營業第一年,開發區會給企業200萬元作為投入資金,前三年不收租金,後期相應會有優惠。“我們的前期投入,主要在物業、水電費上。我們主要做的是,要把企業招進來,幫助企業成長,將中關村的孵化模式成功複製過來,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氛圍。”

  關耀渠表示,前期他們已經投入200萬元。營業前兩年,對於招進來的企業,他們只收取物業費、水電費,全年下來在5萬到6萬元左右,對入駐企業來説,吸引力比較大。

  入駐“e谷創想空間”的企業,除了因為這裡前兩年房租免費,創業成本較低外,企業更看重的是“e谷創想空間”的創業氛圍。快點兒科技是入駐“e谷創想空間”的首家入孵企業,公司總經理劉斌説:“這裡創業氣氛很適合我們這樣的微小企業,不僅e谷內有眾多可以進行交流的企業,更重要的是e谷完美地複製了中關村科技創新孵化模式,使我們在生産成本相對低廉的秦皇島,也能享受先進的企業孵化模式。”

  今年33歲的秦炳林是秦皇島天辰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今年4月份來到“e谷創想空間”。“我是二次創業,我以前的公司辦公地點在北京朝陽,這次來到秦皇島發展,主要原因是看好這裡的創業氛圍。”

  秦炳林説,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秦皇島搭上這班便捷的“班車”,未來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來到這裡之後,我們的用人成本也降低了,而且這裡人才的忠誠度高,跳槽的員工比較少,這些都是優勢。”未來的三年內,我們計劃在山東、北京建兩個分公司,把業務進一步擴大。

  協同發展 近600家海淀企業投資津冀

  “e谷創想空間”所在的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其實只是海澱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部分。為了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海淀園調研了解園區與天津市、河北省等地産業發展規律與特點,早在2012年便展開了産業有序轉移和跨區域合作的研究工作。

  此外,海淀園還先後與山東齊河、江蘇溧陽和內蒙古赤峰、湖北丹江口等合作意向明確、産業環境良好的區域簽訂合作協議,努力促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帶動合作地産業轉型和升級。

  中關村海淀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一直非常重視與津冀地區開展廣泛的合作,僅2013、2014年,海淀園企業向津冀地區投資達32.01億元,佔園區企業境內京外投資總額近8.9%。截止到目前,海淀園累計共有588家企業向津冀地區投資,其中,316家投向天津,272家投向河北,帶動了當地産業發展。

  □講述

  一個企業高管的雙城生活

  杜華明今年36歲,湖南長沙人,如今是秦皇島中科百捷電子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華明所在公司是第一批入駐秦皇島(中科院)技術成果轉化基地的企業之一,而杜華明本人也是第一批從北京遷過來的高端人才之一。

  企業考察兩年落戶秦皇島

  杜華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本科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2003年大學畢業,先後在海爾、清華同方等大型企業工作過,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運營經驗。

  杜華明説,京津冀一體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因此公司早在落戶秦皇島之前的2010年,他們就已經對北京周邊的企業進行了考察,這個考察也進行了兩年。“2010年的時候,我們分別對保定、天津、秦皇島三個城市進行實地考察。”與其他兩個城市相比,秦皇島當時是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點城市,比較符合企業的發展規劃。“秦皇島的環境,也要比其他城市優美。”

  “剛來到秦皇島開發區的時候,這裡還相當荒涼。”杜華明回憶,2012年12月,他帶著5個人的創業團隊,來到秦皇島註冊成立了一家以物聯網節能控制系統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公司專注于單體類與集群類辦公建築、大型公共建築和工業企業的能源感知産品與能源優化系統研發、生産和服務。

  杜華明介紹説,該公司實質上就是“克隆”中關村“科學家+企業家”的合作模式。秦皇島的企業與首都科研機構及首都高等院校緊密合作,建成了秦皇島(中科院)技術成果轉化基地。該基地已累計引進了中科院遙感所、地理所、自動化所、信工所等12家科研院所的20個項目,17家企業實體,3家企所共建機構。

  開發區荒涼情景嚇跑同事

  “當時要來秦皇島,我心裏是沒底的。”杜華明説,面臨著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萬一市場沒有打開,秦皇島本地資源又有限,他們下一步的工作就很難開展。秦皇島分園當時表態,只要企業完成預定目標,就給予公司200萬元的扶持資金,還為公司免3年租金,僅需交物業費,還為北京外派人員提供宿舍。

  雖然杜華明心裏沒底,但他還是想來試試,當時他還給北京同事做動員工作。“秦皇島環境優美、平時不堵車,不用擠地鐵,特別宜居。”不少同事聽了他的建議,來了秦皇島轉了一圈就再不來了。同事對杜華明説了一句話:“對著一片荒地,我有錢沒地方花。”

  2012年12月,杜華明開始了自己的雙城生活,一個星期在北京工作,一個星期在秦皇島工作。初來秦皇島的辦公地點,杜華明傻眼了,出門想坐計程車,站在路上半個小時都打不到一輛車。

  讓杜華明感到最辛酸的事情,是因為吃飯。“我是湖南人,可是喜歡吃麵條。剛到這裡,開發區附近幾乎沒有餐館,想吃碗麵條,需要花30塊錢打車去市區。”

  計劃買房紮根秦皇島

  雖然創業初期艱難,但3年的時間過去了,秦皇島開發區成長迅速。如今,杜華明在開發區最好的寫字樓工作,一片片荒地轉眼變為高樓,公司團隊也從原來的5人到如今的40多人,公司還計劃5年後上市。

  目前。秦皇島中科百捷已在分園的支援下,以5000元一平米的低價購得分園裏的另一棟樓,近2000平米的工作空間將為公司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杜華明和同事們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原本工作時間是,一週北京,一週秦皇島。現在,一週北京,三周秦皇島。”細數著京秦“雙城”生活,他覺得生活在秦皇島是幸福的。每天走路2公里,就可以到工作地點,不用為堵車煩心。夏天秦皇島比北京涼爽,也是避暑的好去處。開發區還開了兩所食堂,不用為吃飯而發愁。

  最近,杜華明的兩個同事都在秦皇島買房,杜華明也正在看房。杜華明説,秦皇島的房價相對較低,開發區附近的房子價格在5000元一平米,居住起來非常舒適。此外,今後北大醫院、某些高校附小附中將在秦皇島開分校,還將引入優質的醫療資源。“我相信,醫療和教育問題有了保障,會有更多的外派人員,像我一樣紮根秦皇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