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一聲嘆息:谷歌I/O上銷聲匿跡的谷歌眼鏡

  • 發佈時間:2015-06-04 07:54:19  來源:大河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這個來自美國德州的妹子依然每天戴著谷歌眼鏡

  

這個來自美國德州的妹子依然每天戴著谷歌眼鏡

  舊金山Moscone West會場,年度谷歌I/O大會在這裡召開。熱鬧紛雜的三層會展中心,佈滿了谷歌和合作夥伴的各種展臺,兩天時間排滿了谷歌各種技術和産品講解會。這是谷歌生態系統的年度盛會,也是全球谷歌開發者最重要的活動。

  但在一片紛繁熱情之中,卻沒有了過去三年最為熱門的一項産品的身影。我沒有在谷歌高管的講話中聽到,沒有眾多的谷歌産品展臺看到,也沒有在諸多技術講解會上找到。在今年的谷歌I/O大會上,曾經全球矚目的谷歌眼鏡銷聲匿跡,悄無聲息,落寞離去。

  曾經無限風光

  把記憶時鐘回撥到三年前的谷歌I/O大會,這種對比就顯得尤為殘酷。2012年的那次大會或許是近年來最印象深刻和值得記憶的,因為谷歌發佈了一款令世界都激動的黑科技——谷歌眼鏡。在那一年的大會尾聲,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突然出現在舞臺,用一種令全場沸騰的方式發佈了當時谷歌最令人關注的新産品。

  通過會場大螢幕,現場觀眾看到布林借助谷歌眼鏡與會場上方直升飛機上的朋友進行視頻通話。隨後機上人員跳傘降落,布林和現場觀眾一道以實時視角看到了跳傘人員下墜以及降落傘打開的全過程。 降落在一個建築物屋頂之後,機上人員將一個小包裹交給了下一組人員,而後通過繩索下落到地面,再轉交給騎自信車的最後一組傳遞人員。

  這時候布林宣佈,這座建築物就是大會會場Moscone West,而騎車人員馬上就會進入會場。全程頓時響起掌聲和歡呼聲。 一分鐘後,幾名騎自行車的工作人員直接駛入會場及主席臺,將包裹交給布林。布林打開包裹,裏面是一副藍色的谷歌眼鏡。而後,布林與兩位谷歌工作人員開始詳細展示谷歌眼鏡的拍照片、視頻、短信等各種功能。

  還能找到比這更炫酷的産品發佈方式嗎?在我參見諸多科技大會的記憶中,沒有哪次的現場氣氛比那年更為沸騰熱烈。發佈會結束後,我們排著長長隊伍去訂購第二年才會上市的谷歌眼鏡,哪怕售價是高昂的1500美元。隨後數日的媒體報道中,谷歌眼鏡都是報道焦點和討論熱點。媒體、讀者、業內人士、分析師都在興奮地討論未來谷歌眼鏡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2013年4月谷歌眼鏡開始正式交付,我也是國內媒體中第二個做評測的。6月的谷歌I/O大會上,戴著谷歌眼鏡的參會者隨處可見。當時任何關於谷歌眼鏡的消息,都會吸引微網志上的大量轉發評論。由於只有前一年的I/O參會者才能買到谷歌眼鏡,原價1500美元的産品一時在二手論壇上炒到了1萬美元依然有價無市。戴著谷歌眼鏡出門,總會吸引所有人的關注與好奇。

  這款設備同樣吸引了開發者的高度關注,紐約時報、Path、Tumblr、Elle、Twitter、CNN、Facebook等諸多應用短時間內迅速登陸谷歌眼鏡,甚至包括了成人色情網站。國內開發者也在密切關注著美國的這款未來産品,幾個月後就推出了谷歌眼鏡拍照轉發到微網志以及天氣預報的相關應用服務。

  

這位開發者認為,谷歌眼鏡應該先走企業市場

  

這位開發者認為,谷歌眼鏡應該先走企業市場

  如今黯然神傷

  看起來一切都很好,谷歌眼鏡似乎會成為新一代網路接入方式,成為下一個人機交互設備。然而,接下去的兩年,谷歌眼鏡的發展卻高開低走,從最初的無限風光到現在的悄然離去,從最初的萬眾矚目到現在的無人問津。這款頂著未來光環的産品,其急劇下墜的遭遇不禁令人唏噓。

  在去年的谷歌I/O大會上,谷歌眼鏡依然出現在最為醒目的展臺,並在紀念品商店中出售。谷歌宣佈谷歌眼鏡開放購買,同時和諸多時尚設計師合作,推出了各種顏色與造型以及配有近視鏡片的谷歌眼鏡,希望走時尚路線將谷歌眼鏡推向消費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CEO庫克一直不看好谷歌眼鏡的前景。早在2013年谷歌眼鏡如日中天的時候,庫克就曾經委婉表示,谷歌眼鏡可能難以普及,或許只能吸引特定市場,很難大眾化。而2014年,庫克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智慧眼鏡不是明智之舉,因為這種設備的侵入性太強。

  蘋果是谷歌最大競爭對手,當時看來,庫克這番表述更像是酸葡萄心理,因為當時蘋果的可穿戴設備還遠未成熟。但從結果來看,庫克的判斷是準確的。谷歌眼鏡的確從未真正走入大眾市場,從始至終都是開發者和極客們的玩物。

  據外媒估計,谷歌眼鏡的總計銷量約在幾千部。由於谷歌眼鏡的用戶基數始終未能擴大,從去年夏天開始,各家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開發商對谷歌的興趣明顯下降,Twitter等公司紛紛停止開發和支援谷歌眼鏡應用。而谷歌眼鏡團隊的數位高管,包括首席開發者和開發者關係總監,都已經紛紛離職。

  一年前黑市售價還高達上萬美元的谷歌眼鏡,現在二手售價甚至只有一半的800美元。最終在今年1月份,谷歌正式宣佈停止谷歌眼鏡的探索者(Explorer)項目,不再接受訂單,並將這個項目團隊從原來到谷歌X實驗室轉移到此前收購的Nest硬體部門。

  雖然在這次谷歌大會上,依然可以見到戴著谷歌眼鏡的開發者,但數量已經明顯減少。這些佩戴者是谷歌眼鏡的真正忠實粉絲,他們並不認為谷歌會放棄眼鏡項目,而期待著未來有一日還會再度興起。一位來自Quora的實習生Elynn Lee表示,她幾乎每天都會戴著谷歌眼鏡出門,非常喜歡這個産品,因為她是谷歌的忠實用戶與開發者。

  而另一位來自義大利的開發者毛羅·索爾西亞(Mauro Solcia)則告訴我,他認為谷歌只是暫時的低谷,谷歌也不會真正放棄谷歌眼鏡,只是這個産品目前更適合企業用戶,所以停止向消費者出售而已。他認為,現實增強(AR)技術依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或許現在時機和技術還遠未成熟。

  真的放棄了嗎

  那麼谷歌真的放棄了谷歌眼鏡項目嗎?像谷歌、蘋果、微軟這樣的巨頭公司,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新項目誕生,也會有不少的項目因為技術或市場問題被捨棄,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在砍自己並不成功項目方面,谷歌也一樣都是果斷決然,甚至包括了Google Reader這種受到萬千用戶挽留的優秀産品。

  從谷歌高層的態度來看,谷歌眼鏡並沒有被真正捨棄。谷歌董事長施密特今年3月曾經公開表示,谷歌不會放棄谷歌眼鏡項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長期項目,只是進行了調整,確保為未來用戶服務做好準備。

  然而,據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即便谷歌眼鏡沒有被放棄,其原先的研發團隊也已經流失殆盡,“整套班子都被重新洗牌了”。這意味著,此前集聚谷歌精英人才的谷歌眼鏡研發團隊損失巨大。或許正因為如此,隨後就傳出了谷歌眼鏡重新招聘的消息,橫跨了從産品設計到生物力學到人體測量學的多個職位。從招聘的職位和規模來看,谷歌確實並沒有徹底放棄這個項目。

  實際上,正如上述義大利開發者所説的,谷歌眼鏡在消費者領域確實表現不佳,但在企業用戶方面卻擁有市場,尤其是在遠端醫療、遠端教育、企業流程方面。谷歌眼鏡的企業項目“Glass For Work”小組在尋找企業市場用戶方面表現得並不差,與諸多電力、電信、飛機與汽車製造商達成了銷售協議。

  如果回顧下以往新産品的發展和普及歷程,任何一款新的硬體産品從最初發佈到大規模普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個人電腦從商用進入家庭花了十年時間,平板電腦從微軟推出到蘋果普及也用了八個年頭。因此,現在斷言谷歌眼鏡沒有前途,或許也為時過早。此前阻礙谷歌眼鏡普及的價格和電池問題,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而解決。或許那時才是谷歌眼鏡的春天。

  後谷歌眼鏡時代

  在谷歌眼鏡暫時擱淺的同時,市場上卻有諸多類似谷歌眼鏡的AR産品在不斷涌現。從他們的融資狀況來看,風投資本依然在看好AR産品的前景,認為谷歌眼鏡的失敗只是一個因為諸多個體因素導致的個案。相對於谷歌眼鏡,這些産品都更加具有針對性,為運動、教育等特定市場需求設計,如加拿大的騎車眼鏡Racon、加州的滑雪眼鏡GogglePal。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産品售價都在幾百美元,更容易得到消費者接受。而谷歌選擇了從消費者市場啟動,但價格卻定在1500美元的高位,阻礙了更多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或許,對於谷歌眼鏡這樣的全新硬體産品,選擇從企業市場切入,達到一定規模量級之後再推低價格,下沉普及到消費市場,會更加容易獲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谷歌眼鏡遭遇挫折之際,國內一家創業公司奧圖科技卻推出了功能極其類似谷歌眼鏡的本地化産品酷鏡。由於谷歌服務在國內無法使用,因此這款産品是谷歌眼鏡的國內可用版,更為重要的是,相對於谷歌眼鏡上萬人民幣的售價,酷鏡的價格卻不到3000元,更適合在國內普及。

  奧圖科技剛完成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領投方是德豐傑人脈中國基金。他們的産品酷鏡配備了800萬攝像頭,同樣採用骨傳導技術耳機,可以語音和觸摸操作,具有打電話、拍照、社交分享、錄影和導航等功能;還可以直接語音搜索附近的生活商家資訊,在眼前展示。

  或許是吸取了谷歌眼鏡失敗的教訓,同樣在發佈之初獲得全球關注的微軟黑科技HoloLens,如今的步伐就顯得更為沉穩。這款融合了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産品並不著急出貨,而是不斷攜手企業用戶及特定市場的合作夥伴,先為這款全息眼鏡打好用戶基礎。畢竟一款售價高昂的産品,要一開始就在消費者市場站穩腳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後記:

  回顧科技産品的歷史會發現,有為數眾多具有前瞻意義的産品,在發佈初期都因為技術和普及問題遭遇過嚴重挫折,遭到冷遇、擱置甚至放棄。但等到技術條件成熟、價格趨於大眾、應用場景完善,這些産品或許會重新浮出水面,大獲成功。當然,也有更多的産品和廠商,都在科技發展的洶湧洪流中消失不見。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産品,很多品牌;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也許“明天”就回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