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發力智慧汽車:蘋果谷歌需面對三大難題

  • 發佈時間:2015-06-03 10:31:00  來源:環球網  作者:劉亞瀾  責任編輯:湯婧

  

  谷歌I/O大會剛剛落幕,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下周又來了兩家移動時代的終端巨頭,除了在智慧手機市場上的戰火將繼續燃燒,如何擴寬早已宣佈進入的智慧汽車市場也讓外界關注。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最新預測數據,全球聯網車載資訊娛樂系統出貨量將在2017年達到5090萬台。到那時,車聯網的比例會從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50%以上。這也意味著將有超過5億的車輛會實現智慧化。

  如此誘人的市場,自然少不了巨頭們的身影。再加上市場中已有的車載系統普遍存在反應速度慢、操作界面複雜、無法與手機同步通訊錄等諸多問題,注重用戶體驗的谷歌、蘋果勢必能夠像鯰魚一樣攪動市場。

  去年,蘋果在日內瓦車展上發佈CarPlay車載系統。隨後,谷歌推出與手機配合使用的車載平臺Android Auto。但一年過去,進展有限。

  Android Auto:終於進入“街車”時代

  據谷歌工作人員在上周的大會仲介紹,Andriod Auto將免費搭載于36個品牌的新車中。首款搭載Andriod Auto的量産車型為2015現代索納塔。 新車用戶也可免費將車載應用下載到自己的安卓手機上。

  和過去高高在上的諸多車型相比,索納塔這一車型可謂“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因長期被北京出租系統大批量採購,被認為是一代“街車”,這讓Andriod Auto更加貼近普通消費者,不再像實驗室裏的試驗品或有錢人的玩具。

  Android Auto的使用體驗類似于在安卓智慧手機上使用Google Now。開放,是安卓系統的常態。Andriod Auto對第三方應用和服務開放。相比之下,蘋果系統上只能使用蘋果提供的內容。即便用戶不喜歡用蘋果地圖導航,他也別無選擇。

  對於車載系統來説最重頭的要數語音控制。谷歌在這方面 略勝一籌。因為蘋果的Siri需要將語音資訊傳輸到雲端進行分析,但安卓系統是在本地進行語音分析的,分析之後再將文字內容上傳。

  雖然Android Auto在發佈時間上晚于CarPlay,但谷歌卻搶先於蘋果聯合多家汽車廠商成立了汽車開放聯盟,定制適合聯盟汽車的安卓車載系統軟硬體。

  而谷歌在無人駕駛汽車方面的確先下一城。

  谷歌高級産品副總裁Sundar Pichai闡述了谷歌無人駕駛技術的初衷:在美國,每年會有兩萬多人死於車禍,平均每年有超過25%的車禍都是因為駕駛員一邊開車一邊操作手機。而谷歌就是要將駕駛者從用手直接操作手機這個危險動作中解救出來。基於豐田普銳斯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行駛超過100w英里。谷歌自己設計製造的自動駕駛原型車也計劃上路。

  蘋果:與其妥協車企 不如自己造車

  與谷歌不同的是,蘋果的CarPlay並沒有授權給汽車廠商,把iOS系統像安卓系統那樣植入到車載電腦中。這樣的安排恐怕是給日後蘋果自己的硬體留位置。

  封閉生態圈除了內容僅限于蘋果自身,還體現在CarPlay目前只能通過閃電端口連接,這意味著要想使用CarPlay系統,駕駛員必須使用iPhone。如此費勁心思的擴張自己的産品也是蘋果一貫的風格。

  以沃爾沃為例,CarPlay與沃爾沃自身用戶界面的關係是無縫銜接,而不是替代。這相當於在汽車原有平臺上加了一個高級配置。整個系統並未被蘋果顛覆。這種合作方式也掃除了汽車廠商受制于蘋果的顧慮。沃爾沃高級副總裁萊克斯表示:“蘋果的介入絕不會讓沃爾沃喪失對車聯網系統的控制權。”

  從成本角度來説,CarPlay對於蘋果的成本只有開發費用,對於車企的成本也只有閃電介面的授權費。這種雙贏應該是蘋果快速進入車載領域奪取市場的手段而不是對傳統汽車廠商的妥協。

  但也由於CarPlay沒有控制車載主機,它在不同車型上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離蘋果發佈會還有不到十天,外界也開始猜測蘋果帶給世界的將遠不止CarPlay。英國《金融時報》等外媒早些時候曾報道蘋果擁有一個秘密的汽車工程師與設計師團隊,正在研製電動汽車。

  更有消息稱,蘋果名為“Project Titan”的電動車項目研發中心就設在加利福尼亞州Sunnyvale的一處隱蔽場館當中,並準備在2020年投入生産。

  而蘋果高級副總裁Jeff Williams近日肯定了:“汽車是終極的移動設備。”這似乎也暗示著蘋果自主設計汽車的可能性。眾所週知的是,喬布斯生前就曾打算開發自主品牌汽車iCar 。

  覬覦者眾多 門檻不低

  除蘋果與谷歌外,覬覦車載市場的廠商正虎視眈眈。

  QNX是汽車行業普遍採用的內核軟體,2011年被黑莓收購;微軟Windows in the Car、Linux的Automotive Grade Linux也在發力; 就連晶片巨頭NVIDIA也接連發佈了兩款車載平臺:drive CX、Drive PX。Drive CX針對普通汽車,Drive PX針對自動駕駛汽車,涵蓋了目前和未來的汽車市場。

  傳統汽車廠商也在車載領域躍躍欲試。寶馬的iDrive,通用的On Star, 現代的Display Audio都企圖在大市場中分一杯羹。

  四面受敵的情況下,無論是谷歌還是蘋果都需要邁過多重門檻:

  第一,安全性是最大爭議。

  操作層面上看,以語音為主的車載系統真的安全麼?語音環境下,雖然駕駛員視力保持了專注,但他畢竟是分心在同時進行開車和與車載系統互動兩件事情。

  網路層面上看,如果網際網路車載系統能夠接管總線,這就相當於讓駭客不用任何物理連接,通過網際網路或者藍芽就輕而易舉地入侵汽車的機會。而考慮到資訊安全,各國政府也很有可能出面扶持自己本國的車企研發車載系統,抵制外來系統。

  第二,汽車廠商很難交出核心控制權。

  這一點很明顯地表現在迄今為止Android Auto和CarPlay都無法控制馬力大小,車窗車門。

  第三,車載系統的複雜性遠高於手機系統。

  普通的智慧手機使用週期大約只有幾年,但大多數汽車內部的零件都要與整個汽車的使用壽命相當,約為十年。無論是設計適配汽車原件的應用,還是對汽車內部的基礎設施和佈線結構做出改變來適應車載系統,都是非常巨大且細微的工作。

  總體來看,市場機遇總是伴隨著競爭與風險。谷歌和蘋果相伴相爭,而代表著傳統汽車廠商的大眾汽車集團CEO馬丁·文德恩和賓士CEO蔡澈對谷歌蘋果的“攪局”都曾表示過歡迎和排斥。或許,一個百家爭鳴的環境能讓智慧汽車更快地落地。做大市場之後,是一家獨大還是共分天下,且拭目以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