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標準缺失成可穿戴設備普及“攔路虎”

  • 發佈時間:2015-05-19 07:12: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從谷歌眼鏡開始,可穿戴設備成為新時尚的代表;而蘋果手錶的強勢來襲,更是掀起了可穿戴設備的新浪潮。據悉,儘管曾多次出言諷刺蘋果手錶,但瑞士手錶製造商斯沃琪旗下多個品牌正在進入可穿戴領域,最新宣佈出品智慧手錶的是該集團旗下高端品牌IWC萬國表。

  當前,智慧手環、智慧手錶、智慧眼鏡等可穿戴設備已從概念轉化為産品,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作為繼手機之後的新一批IT浪潮,可穿戴設備顯示出強勁的市場潛力。業內人士認為,如何解決目前可穿戴設備尚缺乏行業和産品標準的問題,是釋放這一藍海市場的關鍵點。

  可穿戴設備市場藍圖初顯

  從智慧手環、智慧腕錶到智慧貼片、健康感知服裝等,谷歌、蘋果、三星、小米、華為等公司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産品。隨著消費者對新式交互方式的熱情日益高漲,以及對新技術産品的嚮往,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潛力巨大。據一些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2013年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為970萬台,而2014年達到2200萬台,且預計2018年將可能達到1.35億台左右。

  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産品服務部技術支援與研發副總經理楊佳劼認為,對於智慧可穿戴産業而言,2007-2015年屬於探索階段,軟體平臺、數據庫等還不夠成熟;2016-2018年將是市場啟動期,隨著大數據和生態圈的逐漸成長,智慧可穿戴産品使用起來將更方便;而2019-2021年預計會成為高速發展期,在此之後市場可能趨於穩定。

  中國賽寶實驗室軟體評測中心主任楊春暉提出,智慧可穿戴的出現為傳統産業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機遇,傳統企業除了迎來“網際網路+”之外,也正迎來“智慧+”。在當下物物相連的時代,可穿戴産品將成為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實際上,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沒有極限。可穿戴技術最初的應用是在健身行業,但你絕對想不到,1984年卡西歐發佈的數據庫計算器手錶就是這一技術最初的應用。如果要界定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可穿戴技術産品,那麼就要數2008年出品的FitBit。而讓可穿戴變成一個行業熱點的是2012年早些時候NikeFuel手環的出現。之後的三年,投資者們紛紛在可穿戴行業中努力尋找投資硬體和軟體的機會。

  概念火熱但産品參差不齊

  儘管智慧設備的概念炒得很火,市場上智慧手環、智慧手錶等産品設計得也足夠炫酷,但真正的好産品並不多。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行業標準,産品參差不齊,在安全隱私方面也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讓用戶放心使用。

  楊佳劼指出,充電速度、工業設計、數據採集與傳輸、感測器的精確度等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由於缺乏強制性標準和市場法律法規要求對可穿戴設備進行規範,很多幾十元甚至十幾元的産品也自稱是智慧可穿戴。”

  業內人士表示,智慧可穿戴設備首先不能影響人體健康,電池必須安全且不影響其他電子設備的使用。例如,一些低價手環採用的塑膠料較便宜,其中的有害物質是否得到管控有待證實。此外,手環的生産過程是否環境友好、是否採用可迴圈材料、是否對醫療器材造成電磁干擾等都還沒有具體標準。可用性方面,如感測器的精準度、實現互聯互通、保障資訊安全都是行業的努力方向。

  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創新中心總監蔡宇航表示,雖然健康才是可穿戴産品最本質的追求,但現在整個産業界還不具備基礎健康的檢測功能,甚至連最基礎的運動心率的精準測量基本還做不到。

  由於可穿戴設備是一種新形態,很多方面尚未形成標準,導致在安全方面帶來一些風險。中國可穿戴計算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金福偉舉例分析道,如果給一個可穿戴設備增加很多功能,該設備可能會發熱。“比如,IWatch被太陽曬過後會怎樣,就沒有辦法對廠商提出安全設計指南,而這可能會對消費者帶來一些安全風險。

  中國可穿戴計算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楊昕提出,可穿戴設備在應用中的最大風險是標準問題。比如,目前可穿戴設備的形態還很難適應當前的醫療體系標準,無論是做方法論還是做測試方法,都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很多人説其可穿戴設備可以測血壓、血氧、心率甚至血糖,實際上這些絕大多數都不符合醫療體系的要求。”

  標準化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標準可以為可穿戴行業建立基準線,規範行業形成健康發展,以防良莠不齊,同時可促進實現互聯互通,有助産品發展。對於用戶來説,産品的技術指標、安全指標等則是一個指導性的“指南”。此外,行業監督也需要一個基準。楊春暉表示,標準一旦形成,産品的研發、生産等可以向標準“看齊”,同時有利於區別産品品質。“既要保證有個基準,也要把産品的優劣分出來。”

  為促進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達到安全、健康、有效,楊佳劼提出,可穿戴認證標準需涉及化學檢測、電池壽命、電池與整機的安全、適用性、軟體與資訊安全評估、感應器精準度評估和無線技術認證檢測評估等七大評估方向。

  首先,形成産業聯盟、産學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標準的實現路徑。“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學達成合作,共同制定一些標準,包括産品精準度方面的評估需要多少個模型,多少人參與等。”楊佳劼表示。

  其次,關注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大數據的結合。可穿戴設備進行數據採集後的傳輸過程需要無線技術,而無線傳輸需要遵從相關規定,如功率不可過大。不管從醫療角度還是産業發展角度來看,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大數據在將來都有緊密的合作。

  第三,“以人為本”制定標準,保持痛點思維。第三方認證機構可通過用戶的産品試用做痛點分析,關注電商網站上電子消費市場的星級評定就是方法之一。“例如很多人在亞馬遜網站上評價一款可穿戴産品,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經常當機’‘互聯不暢’‘錶帶容易斷裂’‘不容易穿戴’等産品問題。”楊佳劼指出,制定標準需要針對的四大痛點有軟體檢測、電池檢測、適用性檢測和用戶使用的痛點調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