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人工智慧不是造人腦 機器人還沒有“站”起來

  • 發佈時間:2015-04-08 07:1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新玲  責任編輯:王磊

  “任何一個電視臺播放完了的電視劇,兩分鐘之內愛奇藝上線,為什麼可以做到?是靠智慧化的視頻內容和分析。”愛奇藝公司CTO湯興的這個介紹,讓在場的聽眾有了興致。

  在日前舉行的“新智慧時代論壇”中,湯興在題為“視頻進化”的演講中提及:現在愛奇藝的視頻生産、上線、審核等流程完全智慧化了。

  “一段視頻從電視臺錄製信號進來之後,機器自動進行片斷分割,以及廣告的自動識別、自動分段。原來需要編輯輸入標題和介紹,現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工作自動完成,字幕、語音也是自動識別的。”湯興介紹,因為每個視頻的截圖不同會對點擊率有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於用戶上傳的視頻,因此,機器會自動挑選出能夠吸引觀眾的幾張,推薦給上傳用戶做決定。

  此外,大量的視頻是盜版和黃色的,以前需要編輯在成千上萬的視頻裏面找到並且刪掉,工作量非常大,可以説靠人力無法解決,現在智慧化處理準確率超過了99.9%,遠超過人的操作。

  在新智慧時代論壇上,除了談到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更多的是在討論人工智慧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

  讓機器思維歸學術,機器智慧歸應用

  近幾年,無論是谷歌大腦、歐洲大腦、IBM的沃森還是“百度大腦”的提出,都讓公眾感覺到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百度CEO李彥宏又提出建立“中國大腦”計劃,讓“大腦”熱度增高。同時,也有許多人心存疑慮,機器智慧什麼時候會超越人類,甚至威脅人類?

  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系主任楊強教授是2015年國際人工智慧大會主席。他在論壇上先對人工智慧發展演進的幾個歷史階段進行了歸納。

  他認為,上世紀60年代人工智慧的概念出現,這一時期機器智慧主要來自邏輯推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智慧來自專家,人們試圖讓電腦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當時IBM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即“智慧來自計算能力”,IBM和CMU的研究者通過“深藍”電腦擊敗了當時的西洋棋世界冠軍。但是,這個做法遇到了一個嚴重的瓶頸:如何準確和全面地描述專家頭腦裏的知識?這個瓶頸使得許多的專家系統並不能實現社會對人工智慧的預期。這導致了人工智慧進入了寒冬,很多研究被停,市場應用也大打折扣。

  楊強教授認為:進入21世紀,大家有了一個新的共識,即“智慧”不僅來自高性能計算,而且要基於“大數據”。

  對於“智慧”的不同理念,他試圖從圖靈測試來解釋。

  圖靈測試的目的主要是,人的大腦所展現的那些“智慧”的特性是不是可以用電腦的編程來實現?楊強認為,迄今為止的很多人工智慧的研究,包括很多對於機器學習系統的研究,是在探索智慧的“工具”。就是説,這些研究人員並沒有直接去探索“機器可以思維嗎”這個問題,而是在製造一個更強悍、更好用的“工具”。

  所以,楊強認為,“機器可以思維嗎”是一個適於科學研究的問題,而“機器的某個行為智慧嗎”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工程研究的問題,是兩個發展維度,不能混淆,“如果沿著科學研究的路徑走,回答‘機器可以思維嗎’這樣的問題,人類就會像物理學家一樣探索人的思維奧妙,發現人類大腦的功能,並證明通過編程的方法是否能複製出和大腦一樣功能的機器;如果沿著工程研究的方向走下去,發展人工智慧的工具,應該會得到越來越好的工具,而人類也不應該懼怕這些人工智慧的工具。 ”

  對於機器智慧的評價,楊強的觀點是要分別對待:“目前,我們已經看到,通過深度學習,電腦可以很好地識別圖像、語音、語言。當我們用電腦來進行別的工作時,比如文學創作或者終身學習,我們會發現電腦還不夠智慧。”

  “智慧機器”不是智慧機器人

  最近一兩年,百度研究院副院長余凱在各種論壇上的演講,幾乎都圍繞著“百度大腦”的進化、圖像識別的準確度等內容,而在新智慧時代論壇上,余凱很溫情地用濃厚文學味兒語言講解了“有溫度的人工智慧”,“只有做有溫度的人工智慧,才能夠取得商業成功。産品要跟社會的大環境産生共振效應,偉大的創新企業,其科技産品一定是有體溫的。”

  他了解到目前公眾對於人工智慧存在兩種心態,一種是過度失望,認為進展太慢了,與科幻電影呈現的相差太遠;還有一種是過度樂觀而産生的焦慮:人工智慧有朝一日會做得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自我複製,能力指數級增長,人類受到了生存的挑戰怎麼辦?

  余凱梳理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人工智慧從發展的寒冬開始“春回大地”,那個時候各種神經網路被研發出來。

  20世紀90年代,可以説是“草長鶯飛”學術研究大發展時期,當時學界提出了各種理論、模型和演算法。

  2000年到2009年是“潤物細無聲”時期,人工智慧在一些領域産生了巨大的價值,但是這些價值是無聲無息的,用戶並不一定能直觀感受到。人工智慧産生了搜索、廣告、推薦三大應用。比如搜索以及電商的發展,差不多是千億美元的産業規模。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網際網路服務的點擊率和成交率肯定不會是現在的規模。

  從2010年到2020年,他形容人工智慧是“于無聲處聽驚雷”,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都在大踏步式進步。

  余凱預測,從2020年到2029年人工智慧會是“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預測:第一是需求趨勢。交互無處不在,穿戴設備、智慧家居、物聯網等應用快速發展,簡單重復性的工作需要被解放。第二是産業趨勢。萬物互聯到萬物智慧,會在醫療、自動駕駛、農業、教育等領域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三是技術趨勢。很多的智慧應用會在雲端上處理。

  不過,余凱相信:“即使到2029年,人工智慧的進展也不會對人類産生威脅。因為那時的機器還沒有好奇心,沒有情感,沒有自我意識。它們是智慧的機器人,但不是智慧的機器人。智慧是偏工具性的,而智慧會創造。”

  他解釋,智慧的機器,可以從事人類不願意做的簡單重復性的工作,比如説掃地,洗衣,甚至是駕駛,常規性的醫療診斷。人類則更希望做創造性的工作,比如科學研究,拓展知識的邊界,或藝術創作。

  以後不接種“晶片”就像不接種牛痘

  新智慧時代論壇是由“靜沙龍”舉辦的,這是一個在微信平臺上發展起來的專業化社群,匯集了國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研究者和業內人士。

  中科院自動化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教授,曾于2004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平行系統”理論,通俗解釋就是,在已知條件下,利用演算法,借助人工系統對複雜系統的行為進行實驗,進而對其行為進行分析,實虛互動,得出比現實更優的運作系統,可以用於社會管理、企業運作、交通運輸等等方面。

  王飛躍認為人工智慧將會是“平行智慧”:“我説人一生下來,就註定了將來會在網路空間發展,所以人生下來必須放置兩個晶片,一個是擴展你的記憶體的,另一個是擴展你的計算能力的,然後就是聯網。將來人一生下來,會有好幾個‘人’陪著你生長。”

  有人對此質疑:如果人被放置晶片會是什麼結果?王飛躍回答:“今後有人不要這兩個晶片,就像現在選擇不種牛痘一樣的,不種晶片就是智力上的殘廢,將來不管你種不種這個晶片,不管是什麼形式,整體上人類的成長一定是伴隨著機器人的生長,最主要的是知識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彌補人的智力不對稱,這就是將來的世界。”

  不過,王飛躍也認為:“目前機器人技術距離‘智慧’和‘類人’還差得很遠,已有的所謂‘類人機器人’幾乎全部都是表面性的,以科普和娛樂為主要功能。”

  “今天的機器人其實還沒有完全‘站’起來,有用的差不多只有生産線上的機械手和家裏爬行的吸塵器,想革命根本沒有本錢,‘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革命’還僅僅停留為一種可能性。”不過,王飛躍教授還是希望更多人有激情和想像,以人類的智力開發智慧機器人,使明天的機器人成為真正造福於人類的智慧化類人機器人,使人類的生活充滿更加豐富的美好想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