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轉發”藏陷阱別讓朋友圈變成“坑友圈”
- 發佈時間:2016-06-02 08:13: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張潔欣
“中獎”也許是“中招”
“要投票就得關注活動主辦方的微信公號,投票時還要填上自己的姓名、手機號碼,很擔心個人資訊會因此洩露。”談到對微信“拉票”的看法,剛為一位同事孩子在“萌寶大賽”上投完票的小宋抱怨道。
近日,隨著“六一”兒童節來臨,各類“萌娃評選”活動充斥朋友圈,伴隨而來的也往往是價值不菲的“獎品”,以及各種“投票、點讚、轉發”的請求。然而,這些活動很可能只是騙子行騙的一種手段。
如今,很多商家以促銷商品為名,舉辦各類比賽。這些比賽通常報名門檻很低,規則簡單,以“比誰萌”或“拼顏值”為噱頭,通過票選形式決出勝負。其許諾的獲勝獎勵往往非常豐厚,參與投票的網友也能“中獎”,且“中獎”幾率極高。事實上,許多這類投票活動的真實目的是收集用戶個人資訊,並將之出售或進一步進行詐騙犯罪。
“點讚”也是常見的詐騙手法之一。我們經常看到朋友圈裏關於集滿多少個讚就可以獲得某種獎品或優惠的廣告,當網友費勁心思,集齊一定數量的“讚”後,商家往往還要求其提供自己的姓名、電話、住址等私人資訊。而當用戶真的收到所謂的“獎品”或“折扣”時,才發現“中獎”變成了“中招”,不僅收到了毫無價值的“獎勵”,還洩露了許多個人資訊。
“技術”也能變“騙術”
隨著以微信為代表的各類新媒體越來越多地滲入到人們生活中,現代媒介技術越來越多地為人們的社交、出行、購物、理財等帶來便利,“網際網路+”也日益成為一種主流消費模式。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紛繁複雜的媒介技術也漸如迷人眼的“亂花”,成為騙子手中不斷“升級”的工具。
如今,“技術”變“騙術”的事件層出不窮,“二維碼詐騙”就是一例。作為身份識別、購物支付的便利工具,很多手機用戶已經養成了“凡事都要掃一掃”的習慣,這就為詐騙分子實施詐騙提供了可乘之機。據媒體報道,近日,重慶的李女士就遭遇了“掃描二維碼”騙局。騙子冒充“淘寶”客服,以訂單異常需要退貨為由,發來暗藏木馬病毒的二維碼,李女士的銀行卡瞬間就被“掃”走3000元。
更常見的現象是,詐騙者以獎品為誘餌,向手機用戶發送帶有木馬病毒的二維碼。一旦用戶掃過二維碼且按照頁面提示操作後,木馬病毒就會盜取用戶的賬號、密碼等資訊。
另外,“紅包”作為新媒體帶來的新生事物,也頻繁成為詐騙案件的“作案工具”。許多騙子通過製作假紅包連結,誘導用戶輸入姓名、身份證號和銀行卡號等資訊,從而盜刷了用戶的銀行賬戶。
“防人”同時要“防己”
如何防範由新媒體衍生出的“新式”詐騙?
“防人”意識不可或缺。據警方表示,對於各種“投票”活動,必須首先確認由正規商家舉辦。同時,在需要填寫銀行卡號、各類賬號等個人資訊時,要保持警惕,謹慎對待。而對來源未知的連結、軟體、二維碼等更要謹慎點擊、掃描,從而避免手機被植入木馬程式,導致銀行賬號、密碼等資訊被盜。而一旦發現被騙,則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並提供騙子的賬號和聯繫電話及自己轉賬時的銀行賬號等詳細情況,以便公安機關偵查破案。
在“防人”的同時,用戶也要注意“防己”。無論新媒體技術為詐騙手段披上一層多麼掩人耳目的外衣,其原理也都“萬變不離其宗”,即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作案。
因此,面對網路上的各類“誘餌”,網友應該牢築自身的心理防線,不要因貪小利而透露個人資訊,或是點擊、掃描可疑連結和二維碼,避免因貪小便宜吃大虧。同時,對於一些朋友圈裏的“拉票”“點讚”等行為,儘量不參與,不轉載,不做“為虎作倀”的事,還網路社區一個乾淨的空間,從而避免讓自己的朋友圈變成“坑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