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天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網路時代傳媒面臨盈利困境 如何“殺出血路”?

  • 發佈時間:2016-05-09 13:03:52  來源:大河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潔欣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自從網際網路面世以來,傳統印刷報紙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窄,而網路媒體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在不利環境下,傳媒如何生存?

  《金融時報》:廣告收入不足 “付費墻”難止血

  英國《金融時報》2013年成為網上收入大於其他收入的主流報紙之一,被視為業界轉攻數字化、實施“付費墻”的成功例子。然而,Politico網站取得《金融時報》內部備忘錄顯示,該報總編輯拉蒙特警告今年面對艱難經營環境,計劃在四方面節省開支,反映“付費墻”並非萬靈丹,無法抵消廣告收入不足問題。

  拉蒙特在備忘錄中表示,為儘量減少開支,他們將暫停填補空缺、大幅削減公幹及娛樂開支、在必要時才聘請兼職員工,以及精簡印刷版製作過程。

  《太陽報》:網路版放棄收費 提升流量

  英國《太陽報》網上版于去年11月起放棄收費策略,徹底扭轉此前以建立訂戶基礎為目標的做法,改為尋求增加網路流量,吸引更多讀者。

  英國《太陽報》母公司英國新聞集團客戶服務總監鄧肯稱:“當你主攻收費訂戶,網站是定期閱讀新聞的地方。當你重返免費發放新聞時,便需從頭條以至內容風格上完全改變,從而吸引更多人回來這網站。”

  當《太陽報》網上版收費時,網站流量持續下跌,社交網站轉載比率也下降8%。但自從放棄收費後,網站于2月份每日有200萬人次瀏覽,按月升7%,而同期流量同樣上升的,只有每日110萬人次瀏覽的《衛報》,但整體瀏覽量依然遠不及《每日郵報》的每日1440萬人次。

  收費新聞平臺:聚合媒體內容

  荷蘭人克洛平2014年在該國成立名為Blendle的網站,從報紙、雜誌挑選文章,然後提供給已登記客戶。報道稱,Blendle就像“新聞版iTunes”,每則新聞收費約5至20便士(約合人民幣0.5至2元),假如讀者讀完覺得不滿意,可申請退款。

  克洛平表示,Blendle和新聞版權持有人有協議:30%收入歸Blendle,70%歸版權持有人,又指在荷蘭和德國已有50萬人使用Blendle。在《紐約時報》和德國媒體巨擘施普林格集團支援下,Blendle網站今年4月初開始在紐約運作,首10天便有1萬人登記。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微付款”的收費模式只能吸引小眾讀者,且社交媒體繁多,新聞發佈渠道廣泛,單靠此收費模式,未必可讓Blendle一類新聞平臺穩健立足。

  開拓“多种經營”:《紐約時報》外賣食材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與食材速遞公司展開闔作,讓讀者通過該報網站或者APP,從功能表上挑選菜式和種類,訂購生鮮食材送貨到府,再根據網站提供的食譜烹調美食。

  據報道,通常情況下,單次配送的食材包夠做兩個人的飯菜,費用在30美元左右。此前,這家媒體還推出了線上購票、地圖和珠寶等服務,業績看好。按美聯社的説法,去年,紐約時報集團這些“新興産業”的收入增長6.3%,達到9500萬美元。

  如何盈利? 專家提議“會員制”

  網路時代,媒體如何盈利?目前,先提供一定數量的免費內容之後再收費的“付費墻”,是網站廣泛應用的模式。但這做法會減少瀏覽人數,損害廣告收益。倫敦商業學院提議,傳媒可考慮在瀏覽高峰時期免費開放更多內容,吸引更多人瀏覽,以增加廣告收入。

  以著名體育網站ESPN為例,它會在有體育比賽的日子開放更多免費內容,吸引更多不願付年費的網民到訪,為公司創造更多廣告收入,毋須過分依賴年費用戶。

  此外,在美國大學新聞系任教的迪裏恩佐,則提倡由“付費墻”轉變為“自願會員”模式,讓會員覺得報章正在和他們合作,“正在做你們關心的事”。迪裏恩佐舉例指,假如知道會員喜歡某個品牌,報章就提供合意的網上內容,總之要“真誠、主動和持續”聽取會員的意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