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分享經濟,長大還需“過三關”

  • 發佈時間:2016-04-14 08:5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趙婀娜 何詩源 姚怡雲  責任編輯:王磊

  分享經濟的概念已實實在在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文化領域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於通過慕課以及各種APP,借由網際網路獲取知識、資訊及各類文化資源。分享經濟也真正使得智慧、知識與資訊都不再凝固和閒置,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實時共用。

  但還需承認,分享經濟之於文化領域,依然為新生事物。要想發展壯大,還面臨著真實性、版權保護以及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等挑戰。有人説,文化分享經濟要想走上“康莊大道”,至少還要“過三關”。

  ——編 者

  真實關:網站上的內容可信嗎

  文化分享是建立在用戶信任基礎上的,內容真實需要機制來保障

  “文化領域共用的內容通常是資訊、知識專長等虛擬産品,在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的同時,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不便於管理。”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副教授吳江揭示了文化領域分享經濟與生俱來的一大問題:究竟該如何保障網際網路上提供的知識與資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2015年3月,果殼網創辦一對一的知識分享平臺“在行”,在國內首先開啟付費經驗分享的先河。為保證“行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幹貨,“在行”專門成立了內部審核委員會和外部專家顧問團進行篩選工作。

  “關鍵看兩個部分:一是‘行家’的經驗;另一個是看‘行家’本身是否持真誠的分享心態。”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告訴記者。姬十三坦言,不同領域對“行家”經驗的要求不盡相同,這給平臺的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考驗。為更好維護用戶權益,“在行”推出舉措,只要用戶給出合理的理由,如對真實性、權威性有質疑,“在行”就會無條件退款。

  與“在行”的一對一分享不同,紅點直播是一對多的知識分享平臺,追求的是規模效應。作為國內第一家知識直播平臺,紅點從2015年初到現在已經積累了10萬以上的頻道,從職場、英語、媒體、教育到娛樂,內容涵蓋多個領域。

  針對網站可能存在的內容品質問題,紅點CEO封誠表示“從工具屬性層面看,平臺很難拒絕一些內容品質不夠好的主播來使用工具。保證內容的真實性,主要靠産品和運營機制。”據介紹,紅點直播的産品採取的是去中心化的策略,用戶只有知道頻道號才能進入頻道消費直播內容,此外,在運營機制上,紅點每天的推薦和聯運都會有執行標準,不達標的內容會被禁止推薦,平臺運營者在努力承擔管理員與監督員的雙重角色。

  為此,有專家分析,當下,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健全,平臺對入駐企業或消費者的信用評價能力又相對有限,失信企業或個人的違約成本較低,這些都將阻礙分享經濟的發展。因此,僅僅依靠企業自身機制的建立是不夠的,應當建立健全國家信用體系和行業信用體系,加強分享平臺上的個人徵信建設,提升每一位分享者的誠信意識,從而構建誠信環境,保證分享內容的真實性與權威性。

  版權關:如何更好保護分享者的版權

  版權保護是分享經濟的命脈,網站抱團維權提供重要啟示

  眾所週知,網路時代,作品複製、傳播成本均大幅降低,誘發了大量侵權行為,也對文化領域的分享經濟帶來了挑戰。版權、隱私等傳統價值不斷受到衝擊,盜版行為危害著文化類分享經濟的命脈。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分享類網站已經將版權保護作為同技術進步、完善管理、品牌推廣同等重要的工作。如紅點直播就要求用戶離線下載的節目只能在App上收聽,不可下載到手機本地,試圖從根本上杜絕二次傳播。同時設計“許可權”概念,提高保護性分享門檻。

  有專家分析,僅僅依靠技術的進步來完全杜絕盜版行為的發生,目前階段還很難做到,加強網站之間的跨平臺合作是當下抵制盜版的重要武器。文化領域的分享類網站只有“抱團”合作,互相保護,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原創價值、減少盜版侵權行為。

  2014年,知乎與騰訊合作開闢“綠色維權通道”。據知乎創始人、CEO周源介紹,“2015年,知乎一共處理了超過9800條投訴,構成侵權的微信公眾賬號內容全被刪除,屢次侵權的賬號也會被封禁。”此外,知乎與微網志、今日頭條的“跨平臺維權”通道也在逐步打通。業內已然達成共識:只有維權合作不斷深入,版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分享類網站才能有繼續存在發展的根基。

  百度“作業幫”是中小學移動學習交流平臺,目前在全國有超過3000名的活躍老師線上上提供服務,線上答疑的功能旨在實現知識共用。其創始人侯建彬就曾專門就版權保護強調:“在整合教育資源的過程中,不僅是自己的原創內容需要版權保護,也要特別注意在引入的合作資源中做好版權確認及規劃工作”。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孫山認為:“分享經濟要向前發展,必須加強跨平臺的合作,通過技術手段來切斷侵權品的傳播,技術進步引發的問題最終要靠技術進步來解決;對於侵權人,應當實行嚴格的懲罰與退出機制,各平臺在實現後臺實名制的同時應制定警告、銷號、黑名單與申訴規則,使侵權行為的處理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

  盈利關:文化分享經濟如何變現

  好內容才有人願意消費,平臺要努力提升好內容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分享經濟的本質在於通過內容的共用産生價值與效益。因此,盈利模式成為各分享平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對此,“在行”坦言,“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盈利,但是今年下半年我們會測試盈利模式。未來會有幾種可能性:一是在行家的收入裏面抽取一部分佣金;二是打造一些面向企業的商業模式;三是當整個平臺用戶品質非常高時,會考慮與品牌的合作和廣告模式。”

  紅點正致力於打造“公開課聯運計劃”。據了解,4月初,紅點邀請了幾位新東方知名老師來參加脫口秀,每場線上收聽人數都超過1萬,“我們非常看好未來的商業模式,一對多的知識分享降低了産品單價,實現了低門檻。把平臺打造好了,內容品質保證了,付費直播將是不錯的商業模式。”封誠説。

  侯建彬介紹:“作業幫未來的盈利方向是通過為孩子們更好地達成滿意的學習效果來實現。方法有很多,線上答疑是一種,線上輔導也是。每次交易本身都是一個商業過程,只是需要平臺方找到合適的、使用者能夠接受的切入點。”

  “文化分享者的動機主要是精神滿足,這種滿足感人人平等。專家和普通人都會獲得類似的滿足感。”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教授田麗指出,“但是他們分享的內容客觀上存在品質差異。這種差異如果不能通過經濟回報的方式回饋到貢獻者,就可能影響分享的積極性,進而動搖平臺未來盈利的基礎。”

  吳江則認為,“付費消費習慣需要時間去培養,盈利模式很難在短期清晰顯現。”

  還有專家指出,在關注個性化服務的當下,分享經濟平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按需分配、個性化服務的目標。未來,一方面重視創意的挖掘、內容的高質,一方面通過版權保護、適當回報等方式調動更多用戶參與,才能為文化分享經濟提供長久發展的“綠色引擎”。

  田麗分析:“一方面,分享經濟迎來政策、資本的風口,文化分享會借勢發展。另一方面,文化分享也面臨著制度和倫理的反思。精英文化和專業文化受到衝擊,網路中知識的專業性、科學性受到挑戰。文化供需與經濟利益分割存在著不一致,發展文化分享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知乎從誕生之初就遇到了版權保護的挑戰,為了更好地保護版權,1月4日,知乎對外發佈“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産品”,有效投訴的處理時間由原來人工對接的3天縮短至24小時。有學者分析,只有讓原創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知乎這類網站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産出,進而挖掘出文化領域中分享經濟的巨大潛能。

  “要在文化領域內發展分享經濟,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分享、共用的理念還不十分成熟,我們原來是以一種獨享的思維去看待新技術的變化與發展。”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松茂認為,“面對分享經濟,一些在傳統工業模式裏受益的産業集團,一定會出現不適應甚至排斥的問題。”只有樹立了一種分享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專家許鵬也表示,觀念的轉變十分重要。“分享經濟具有新的特點,與傳統經濟的活動方式和原則十分不同,加強與現行體制的配合,更好地去適應分享經濟帶來的改變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他認為,“資源提供者和平臺運營者都應該有自我定位和價值實現意識,思考什麼樣的行為方式,什麼樣的産品和服務模式更適合分享經濟。”專家認為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讓分享經濟不只是文化領域的“盆景”,同時長成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