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對話姚勁波:58趕集跟美團必有一戰?

  • 發佈時間:2016-02-24 08:09:29  來源:大河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一、談上市——敲完鐘很空虛,要把目標定得遠一些

  記者:很多創業者,上市以後會有一段失去方向的時間,有的人放鬆一下就不知道放鬆到哪去了。但58從上市到現在的兩年多裏做了好多事,這些事是當年規劃過的,還是走一步打一步?

  從外部觀察人士的角度,我看到了這樣三件事:

  第一件事:引進騰訊做戰略投資,這是要下決心的;

  第二件事:和打了多年的同行成為一家人,跟趕集合併;

  第三件事:在到家服務裏面做58到家。

  姚勁波:這東西肯定不是規劃出來的,因為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回頭看,過去一兩年還是做了不少事,而且這些事對整個行業也都有不小的影響。

  我可能跟絕大部分創業者不一樣,做了挺長時間,有十年。苦的時候就在想“上市就好了!”上市了,有錢了,公司的知名度,客戶的認可度也會更好了,可以歇一歇。但事實上你會發現,上市才是真正壓力的開始。這種壓力包括什麼?包括你每個季度要發季報,在美國上市跟在A股不一樣,你一個季度業績不好,股價可能會掉一半;你再不好,就掉不見了。

  所以,雖然在上市之前想上市就好了,但回頭再想想,風光一把、媒體報道一下,這真得是你要的嗎?上完市敲完鐘,我在曼哈頓包了船轉了一圈,喝了很多酒,喝的很high。第二天,我們本來計劃幾位高管在美國東部玩一玩,但我當天就回了北京。兩個原因:第一,雖然我帶了50多人去敲鐘,但還是有很多同事沒去,我回來跟留守在北京的管理層們吃飯、分享快樂;第二,確實覺得,當你真正做完(敲鐘)這件事,你會覺得很空虛。

  記者:一種滿足以後的空虛感?

  姚勁波:你突然就覺得這件事結束了嗎?還是要回來把一些沒做好的事情繼續做好?我現在覺得,還是要把自己的目標、理想定得遠一點,到時候可能會避免這種空虛感。

  記者: 上市多久後你開始意識到新目標?有沒有想過百億、千億市值?

  姚勁波:十年前做這個事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方向應該有一家這樣的公司,幫助大家租房子、找工作、買賣各種二手物品,讓找各種人力服務變得更輕鬆。這個事應該很大,但到底有多大,我是不知道的。

  路演第一站在香港,當我離開香港時,已有十倍的認購,十億美金了。當時我就就想要好好路演,爭取更好的效果,因為十億美金很丟人。我們是在中概股停了兩年以後在美國上市的第一家中國公司,當時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記者:你給後面的人帶了好頭。

  姚勁波:對,我們上市漲得很好,後面的人也覺得很好。但那個階段我並沒有想到58能成為一個百億美金的公司,或者説更大的理想,很多時候是走一步看一步。

  二、談騰訊入股——創業者不要太自我設限

  記者:空虛期過了以後,騰訊大概是什麼時候的事?

  姚勁波:是上市半年後,當時創業家組織了一次中美交流活動,去矽谷。那時,我們雙方開始接觸。之前騰訊也找過我們,但我們自認為是個中立的公司,自己就應該做得很大,不應該在(BAT)裏面。後來我跟騰訊談的話,説你們對我們除了錢以外還有什麼幫助?會不會管我們,要我們不能跟百度、阿裏合作。最終達成的協議是騰訊不會限制我們跟誰合作。事實上,騰訊入主以後,我們跟百度、阿裏的合作更多了,而不是更少。我們特別在意這點,所以百度、阿裏的活動我們往往都高規格參與。

  記者:不止是上市以後,在Pre-IPO階段,大家都會面臨一個問題,是要不要站隊。現在大家當然都明白了,不管跟誰,他們都願意給資源、給錢,還不太限制你,這個是很nice的體現。今天這可能已不是問題了,但在當時還是個問題。

  姚勁波:每個創業者最應該做的事情是為自己的成功負責。我們來做個假設,假如我們20%多的股票面對的不是騰訊,而是公開市場的資金,那大家可能就覺得沒什麼了,挺好接受。但如果是騰訊,就覺得為什麼要選擇騰訊?其實,如果騰訊既給了同樣的錢,還給了你幫助,為什麼不要呢?創業者,往往是自己設了很多限制,做了很多不該有的考慮在裏面。

  今天是BAT三強,未來五年、十年呢?早些年我們還曾説三大門戶呢。世界是在變化的,創業者不要太自我設限。

  三、談趕集——投資人在大型並購裏面起的作用是好的

  記者:如果騰訊是接受一個巨頭,那麼趕集呢?你們打了很多年仗,而且人家也有上市夢想。

  姚勁波:我們不是第一家(和對手合併的公司),但我們是第一家已經上市的公司跟第二名沒有上市的公司合併。這件事情是挺難的,難在哪?不是經濟上的賬算不過來,這東西很容易算清楚。最大的障礙在哪?浩涌是個特別好的人,也是有夢想的人,他過去的夢想也是去上市、去敲鐘。我後來跟他説合併了,你沒必要去敲鐘,結果是一樣的,這可能要他一些時間去接受。

  這過程裏,我做了很多工作,幾乎把趕集的投資者,大約有十幾個,不管是在香港、上海、北京,能逮到的都見面,來回談了半年多,投資者都接受我,願意在董事會及各種私下場合跟浩涌説“其實你可以考慮考慮合併”。我覺得這是個特別好的基礎。

  記者:曲線救國。

  姚勁波:如果趕集的股東裏面有一個人跳出來,去推動這個事情的話,對做這個事情就會進一步。所以,很多事情看起來難,但其實都是一點點接近目標的。

  記者:現在説並購,好多都是投資人比創始人更積極。

  姚勁波:主要原因是投資人是理性的,講投資回報、講數字。但創始人不完全講數字,創始人講情懷,講別人怎麼看,想著過去設想的路徑要走完等等。所以我認為,投資人在大型並購裏面起的作用是好的。很多人覺得很壞啊,關你什麼事?但事實上,一個理性的決定,從長遠來看是對的。

  四、談離開者——希望每個離開的人都超過58

  姚勁波:我跟浩涌沒有商量好(合併後)兩個月他就要走,但最後浩涌離開又自建了一個王國,而我還是那個王國很重要的股東,這種結果也是比較完美的。而且他與58趕集在各個方面還能互動,他做得越大,對我們的市值貢獻越大。我覺得這種狀態很好。至少我跟浩涌,跟其他幾個合夥人是隨時隨地見面,可以吃飯、聊天、喝酒。

  58和趕集兩家公司打了十年,能從幾千個同類網站裏殺出來,我們兩個團隊都是蠻強的。對一家公司來講,最稀缺的是團隊精神。與其這些人離開公司就跟這家公司沒有關係了,不如換一個做法,讓他們為整體成長做貢獻。不止浩涌一個人,還有好多人,都是從趕集平臺上孵化出來的。我們還能跟他們互動,還能讓他們繼續為這個母體做貢獻。其實一個理性的人,很容易做出這樣的選擇。真正稀缺的,是這種創業精神。

  記者:有沒有一個統計,兩家同行並購之後,被並購公司的高管離職率?

  姚勁波:別人的我沒有統計過,58、趕集合併以後,兩邊的高管團隊真正徹底離開的,我覺得在10%以下,就兩三個人,絕大部分VP高管都還在。

  記者:阿裏、騰訊的高管、員工離開後都會有一些圈子,如前橙會、南極圈等,你們有沒有?

  姚勁波:58員工到總監級的,只要離開去創業,基本上都能拿到錢,尤其在過去一兩年。因為他們選擇的方向一般比較靠譜,在58時能看到很多需求。他們離開創業的,有超過一半我們投資了,要麼是58投資,要麼是我個人投資。

  一般來説,做到總監,要放棄的東西是很多的,比如期權。在一艘開得已經很快的船上,除非看到一個更快的機會,否則他是不會離開的。而且一般人,在58這種公司做到總監,不是説靠資源或者靠什麼堆出來的,真的是人品、能力被我們認可的。

  記者:那有沒有這樣的問題,他離開的時候你投了他,對於還在的人會有示範效應,你會不會擔心?

  姚勁波:一定程度上我不擔心,因為這個社會是市場經濟。你投不投他對他不會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而且一個員工真想創業的話,其實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幫助他做,並不是説擔心他去創業,我們就故意説不準跟離職的人來往,不準支援他……

  今年我們的年會,就把離職創業的員工做得比較好的都請了過來,他們紛紛贊助獎品,一大半獎品都是離職的創業員工贊助的。最近還有個事,我們有個員工父母病了,大家為他捐款,我把消息發到朋友圈裏面,最後發現,一大半(金額)是離職員工捐的。所以,58的員工是少有的在離開公司以後依然關注公司的,為公司做很多貢獻的。

  記者:是不是感覺很爽?

  姚勁波:我覺得挺好的。做一家公司除了掙錢以外,能夠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十分關注,有自豪感,願意跟你合作,願意去講這個公司好,我覺得這個比公司規模更大要重要的多。

  記者:有沒有想過,這些離開的人、你投資的人,做一家加起來市值會超過58的公司。

  姚勁波:我真得希望每個人都能超過58。比如58到家是我們控股的,但它是個創業公司,每次開高管年會,我都直接講我希望你們超過58同城,你好了我們也覺得好。58同城是面向現在的,它還應該有面向未來的。我們自己孵化的公司,是面向未來的。我希望他們都有這種理想——超過58。

  五、談孵化項目——不投機會主義者

  記者:除了58到家,這些離職總監做的公司,你還能説出一兩家未來可能會超過58的公司嗎,説出來對他們是巨大的鼓舞。來吧!

  姚勁波:好!那我們為他們做做廣告吧。比如瓜子二手車,我們是它重要的支援方。還有個叫鬥米兼職的,要把兼職做成像電子商務一樣方便。比如你要找個攝像、主持、模特或任何一個事,那個兼職的人一定會到,而且有標準的價格。這個事如果做成以後會是什麼狀態?將來會有很多崗位,不一定要用全職的人了,就業是臨時性的,一個人有好幾份工作,在好幾個公司,按照時間給工作排序。

  記者:這是未來十年的事情。你多説幾家吧,讓我們聽聽。我們也很關心下一個十年還會有什麼。

  姚勁波:還有一些公司,也許願景不像這個公司這麼大。比如心寵,以前在58上買寵物,會擔心這個寵物有沒有生病,會不會一洗就變色,這個公司會跟蹤一個寵物從出生到現在的全過程,把這些情況完全避免了。

  這個項目我們讓管理層佔大股份,58隻是個股東。

  記者:項目原先在你們這兒了?

  姚勁波:對!我們決定讓一個項目出去很大的前提是:一、我很認可這個人,他不是一個機會主義者,能扛住;二、這個方向有足夠的前景,獨立也能支撐住,能拿到一筆錢;三、有一定的想像空間,分拆出去以後幾乎能獨立運轉,而且被資本市場瘋搶。

  記者:我們倒著説這三點,員工離職創業時,有的公司是希望跟自己的業務相關,有的是希望不相關,你剛才説的第三點,是跟你們的業務有很強的相關性,那它會不會在下一個十年把58幹掉?

  姚勁波:如果能幹掉挺好!我並不排斥這種説法,甚至會主動講,把58的幾個頻道幹掉!我是他重要的股東,我能幫忙。我們這個領域,創新是以季度為單位的。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做,也就沒做。我們看得比較開,儘量多的把邊界擴大,邊緣的事往外放。當然有的事,我們是牢牢的控制在手裏的,比如招聘、房産、汽車,我們都是往裏收。這樣的話,既有縱深的發展,也有更大的邊界。這些公司將來做得好可以上市,做得不好我們把他買了就好了。

  記者:再回第一條,你認為什麼算機會者?

  姚勁波:只是因為媒體説看好這個方向,或者這個方向比較好拿錢,就迎合別人做這個事情,這就是機會主義者。另外,是不是機會主義者,就看這個人過去這麼多年,是不是真得一直跟你講這個方向,堅持看好這個方向。我見過這樣的創業者,講了半天,好象很有激情,一旦我説這個方向我不是很看好,他就立馬説還有另外一件事情,那件事情更好。這種人,我連聽他講第二件事情的興奮勁都沒有。

  記者:還有一種你説看好什麼,他就説來做什麼。

  姚勁波:這種人我也不看好,一遇到挫折就會退縮。

  六、談O2O——B2C前車之鑒,從量變到質變

  記者:O2O是一個大風口,也是個大機會,但這裡面的機會主義者很多。你談談O2O吧。

  姚勁波:O2O這個詞從被炒起來到目前的狀態,其中有很多機會主義者。典型的就是之前我碰到好幾個投資人,我問他們最近看什麼方向?有一段時間幾乎所有人都説看網際網路金融和O2O。但只隔了一兩個月,就又有很多人跟我説,現在O2O基本不看。所有人都看好一個方向,對投資不利、對創業也不利。所有人都不看好一個方向,也不好。

  O2O是什麼?如果它是個詞的話,它跟過去出現的B2B、B2C是一樣偉大的。如果回顧歷史,我們就能發現,B2C在很長時間裏也是很苦的,都不掙錢,突然有一陣子VC都不投了,除了劉強東,都沒人投了。但事實上,B2C作為一種業態,它的用戶量、用戶增長情況慢慢從量變到質變。資本市場雖然有冷熱的時候,但消費者們可能並不完全受資本市場的影響,比如我們的父母、同學及家裏的保姆,他們接受新事物需要幾年時間。任何一個事物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所以,我認為O2O也正在從量變往質變走的過程中。

  記者:O2O的變化是什麼?整體來講,2015年初到下半年都是補貼用戶,刷用戶,大家感覺這完全是toVC的産業。

  姚勁波:我們判斷一個事物怎麼發生,是不是成為一種趨勢,就看它是不是顯著地提高了效率?如果O2O比已有的模式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用戶滿意度,降低了成本,那幾乎不可逆轉的一定會發生。典型的項目如團購、打車。58到家也是典型的O2O,只不過不同的品類成熟需要的時間不完全一樣。

  記者:當時我們看京東的時候,京東用非常大的資本嬌慣消費者,要快、要真、要便宜,他做到這幾個點燒了很多年錢,不賺錢。

  姚勁波:就是因為他燒錢燒的比較火,疊加到資本市場不好的時候他會特別艱難。

  記者:連續幾年都在議論京東會不會死。

  姚勁波:那些年很多投資京東的人,都獲得了鉅額的回報。所以,真正有獨立思考的投資人,包括創業者,反而是最容易成功的。現在回頭看,當年投到B2C京東裏的很多錢,事後會被證明是效率高的。

  記者:你剛才説O2O最重要的是提升效率,但背後需要有巨量的錢投進去。

  姚勁波:對,我們知道滴滴、快的燒了很多年,但相比未來能帶來的回報和市場空間,那些錢不算什麼。在O2O裏面,也會發生B2C領域同樣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記者:這個事情,再細一點。O2O在不被看好之前,做了什麼樣的效率提升?下一個點是什麼?要想獲得類京東這樣價值的O2O,還要再做點兒什麼事?拐點在哪個階段?

  姚勁波:任何事情都是從量變到質變,一個新的模式讓別人接受需要時間。我2000年就開始上網購物,但直到去年我父母才學會網上購物,中間差了十幾年。O2O也是一樣,你使用各種服務,雖然現在進化比以前快了,但這個過程也要五到十年。創業者不能把一個長跑當短跑來跑,不能做機會主義者。融到錢之後不應該做6個月的計劃,而是3年的計劃。

  七、談美團——會不會開打?

  記者:前段時間看到美團王興接受一個採訪,談到到家服務時,他大概的意思不是很看好這個方向。

  姚勁波:我沒看到(這個採訪),據我所知,王興自己做這個方向。

  記者:假如我是王興,你會跟我説什麼?

  姚勁波:美團做的外賣服務,跟到家做的到府家政服務,本質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他做的是成熟的階段,外賣很傳統,但到府家政服務、美甲服務、搬家服務等可能需要培養,可能會慢一些,但一旦做成貢獻也是巨大的。這是一種選擇,做一件短平快的事情,還是做一件週期拉長到五年十年的事。

  我們也在等,任何人都得等,等待市場爆發的那天。但如果等到那天的話,為什麼是你? 58做了十年,它真正增長快的就是在2009年之後的這段時間,那我前面五年能不能幹別的去,幾年之後再回來做這個事?如果真到那天,為什麼是你呢?所以,如果能認清這個大形勢的話,其實我們願意早一點下手。

  記者:這就是所謂的三年探索、三年發展、三年爆發。還是剛才那個語境,假設我是王興,在O2O這個領域,或者説生活服務這個領域,有一天我們會不會像58、趕集一樣打一場?

  姚勁波:我不認為我們所經營的主業範圍會有這種機會。我也不認為在團購這個領域還有機會。如果是個理性的人,不應該在主營業務上打。但在各自的創新業務上,有沒有可能交織?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大家都看好。所以,我們即使有競爭也是這樣的,擦槍走火的競爭,5%、10%的可能。

  記者:你説這話是不是在迷惑我們?

  姚勁波:王興坐在這兒我也這樣跟他説,我跟王興是很好的朋友。

  記者:非常期盼那一天。就像當年我們並沒有想到BAT會忽然跨界,但我們看到了那一天。所以我預計,未來五年左右,58趕集和美團點評兩大集團豪門之間還有一仗,你覺得呢?

  姚勁波:你就是那種唯恐天下不亂、挑事生非的人。回顧歷史可以看到,阿裏跟騰訊不是在各自的主業上競爭,而是在邊緣業務上競爭。所有開打的仗其實也都沒有成功,這種競爭沒有必要。比如阿裏去做社交,沒有成功啊,騰訊做電商,也沒有成功啊。

  記者:但支付、金融兩家都做了。

  姚勁波:那是在新的事情上。在新的領域、新的機會上很有可能競爭,但不會在各自的基礎業務上競爭。

  記者:如果你們對下一個十年的想像趨近,這意味著你們的願景疊加,那就要打仗。

  姚勁波:我不想下一個十年的事了,現在看十個月都多了。現在半年還看得比較清楚,我相信至少半年之內,不會有任何競爭。

  記者:未來沒有交集是嗎?

  姚勁波:不是沒有交集。在新的業務上,機會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可能會競爭。我們的對手也很多,比如原來跟趕集,我們不在乎再多一個……我們不擔心競爭,我們不怕競爭,而且我們是個特別有耐力的公司,你不要想把我拖死,任何人都拖不死。

  我們都已經這麼多年了,有的人覺得創業三年還都沒成功就難受,但我們認為還好,而且我做58真得是喜歡。像現在突然放假,就覺得挺難受的。突然覺得沒法跟團隊在一起了,遇到問題沒人討論了。

  八、談下一個十年——從資訊到交易

  記者:能夠耐得住曠日持久的瑣碎,天天打仗,一旦這成了,這個狀態停止了,就要尋找第二愛好,你第二愛好有了嗎?

  姚勁波:這個事情顯然沒有做完,58這個事情做到一定程度至少要下一個十年。基本上下個階段要做的事情我們都想到了,房裏面、車裏面、招聘裏面,我們現在還在資訊服務層面,未來更多貼近交易。

  記者:從資訊到交易。

  姚勁波:更多地做更深入的服務。我們希望在用戶中佔的權重不只是一個電話號碼,希望厚度能夠提高,黏性更強。比如招聘這個事情,我們把把它管理起來,從你離開老家,在老家的火車站就開始關注你,你要不要在老家參加一個培訓,要去哪些城市,要在哪些行業,要不要有宿舍,要不要跟老鄉互動,要不要向誰貸點錢,要不要一部手機?我們會往這個深度做,更厚一些。

  記者:這聽起來像雷軍去年講的,我們做到最後不是做哪件産品,而是城市裏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姚勁波:這個事情為什麼我們認為能做?第一,58這個平臺上,目前招聘的人峰值一天是5000萬人,這5000萬是剛需,而且不能認為是低頻,他們往往幾個月就換工作,對我們很依賴。他們過去的組織形式是什麼?是在火車站烏泱泱地拉人,或在一個人才市場貼告示。而我們做到了網上,做到了手機上。現在一些藍領,再沒錢也要用iPhone手機,因為他們對手機很依賴。再往下,在房裏面、車裏面也是一樣,往下我們要走的路還挺長。

  九、談雕爺——要不要給雕爺投點錢?

  記者:去年我們開過一個討論會,陳小華(58到家創始人)來了,雕爺也來了,當時火藥味很濃,説大家都警惕58,58會成為我們的大敵人,會把我們都幹掉!58將來的夢想那麼大,圍繞人一直往下做,那麼在垂直領域,別的創業者機會在哪?

  姚勁波:我們是想把邊界做得更大,但是我們是開放的心態,我們連內部員工都會扶持,我們不要控股,只要一點點股份。對我來講,這件事情起來不能跟我完全有關係。第二件事情,我們最好能夠合作,我會幫助你,你也會幫助我,最終用戶在一個品牌下面,能夠享受到儘量多、儘量深入的服務,這個是我要的。所以,雕爺也挺好的,他各種場合都在給我們做廣告。

  記者:你覺得河狸家能活嗎?

  姚勁波:……我們一路上被各種罵,事後看起來,我們要感激那些人。我會更加拼命做,罵你的人也會讓你的內部空前團結。

  記者:那你是不是應該偷偷地給雕爺投一筆錢呢?

  姚勁波:這個可以考慮。不知道現在還投不投得起啊。我們本來不準備做美甲的,小華是被罵煩了。我們出去,在任何場合都是與人為善的,不説任何人,因為創業者都挺苦的,還罵他幹嘛?我們對創業者很尊重,有些創業者做不下去,加入58,我們該給股份給股份。

  十、58一直是黑馬創業的支援者

  記者:聽説你也投了很多創業者,比如咱們的黑馬土巴兔。

  姚勁波:我們投的時候他們已經很好了。我們投他,做了兩家假定:1、我們就不再去做這個事了,在裏面佔一些股份,産生協同;2、我們每投一個,就是把身上的包袱甩掉一個。

  記者: 58是黑馬基金最早的LP、最大的LP,投了很多黑馬,陳小華變成了我們的第一批導師,他自己有20個徒弟,將來還會多。我要感謝一下你跟陳小華,一直支援我們的黑馬創業者,幫我們孵化了一批黑馬,尤其是在O2O領域。

  姚勁波:其實我們這麼做,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假設這個社會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應該是一家公司把所有的機會都做了,這個世界應該是百花齊放的世界。

  姚勁波與黑馬們的對話:

  黑馬:我是樂車幫的創始人,這是一個汽車後市場的維修保養平臺,目前總體發展還可以。但我依然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以特別想問姚總您現在對公司最擔憂的是什麼?

  姚勁波:這麼多年,公司再好的時候我都有睡不覺的地方。我們永遠在想,不是今天怎麼樣讓我睡不著覺,而是明天可能會有什麼東西讓我睡不著覺,我今天就要幹這個事情。好多年前,我就開始吃安眠藥,包括我們做58到家、做投資,這些業務都是避免兩三年以後可能有些事情讓我們睡不著覺。所以,這種提前的緊迫感,是一個創業者需要的。

  黑馬:創業這些年來,您有沒有感受到挫折甚至想放棄的階段?

  姚勁波:不會有特別(放棄的)這種。一個人的情緒是有波動的,但我的波幅還挺好的,就是控制得挺穩。最差的時候跟最好的時候振幅是20%。我見過那種人,振幅是100%。一個創業者,如果跟一個人聊天覺得不對,就特別不看好,這樣的話很難堅持下去。外人看你覺得你不應該堅持下去,但你自己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在一點點逼近好的結果,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就做出來的。所以整體來説,創業者要把自己控制好。

  黑馬:我是黑馬營12期的,金融拍檔CEO。我想問姚總,您的公司從幾百人到上萬人,作為一個創業者,有哪些突破?

  姚勁波:在沒有招到1萬個銷售之前,我也不知如何管1萬個銷售,但這1萬個人不是一夜之間招來的,你是有人力去培養的。所以,做好你的系統、架構,看著數據擴張。人力的生長,應該跟上公司的發展。而且,你也在不斷地引進人,如果缺一個管線下的人,那管的人有很多,你就想這個人在哪,在阿裏,、戴爾還是聯想,你去挖好了。其實只要你有理想,只要你這個事情足夠大,這個社會也還有很多找不到機會的人,你把他們吸引過來。

  記者:最後請姚總為2016年的黑馬説幾句話。

  姚勁波:2016年開始,所有人都説創業越來越難了,但我認為下一個十年,依然是創業光輝的十年,因為這個社會在大規模的變化,而且現在融資、創業的氛圍越來越好,祝大家2016年把握下一個十年,造就更多比58同城更偉大的公司。最後請大家關注轉轉,閒置物品交易App。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