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國務院印發推進網際網路+行動意見 含11重點領域

  • 發佈時間:2015-07-04 00:00:00  來源:中國政府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國發 〔2015〕4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網際網路+”是把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網際網路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積極發揮我國網際網路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發展,有利於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網際網路技術、産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具備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也存在傳統企業運用網際網路的意識和能力不足、網際網路企業對傳統産業理解不夠深入、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融合型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亟待加以解決。為加快推動網際網路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作用,現就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提出以下意見。

  一、行動要求

  (一)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網際網路+”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網際網路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網際網路由消費領域向生産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産業發展水準,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著力做優存量,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著力做大增量,培育新興業態,打造新的增長點;著力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夯實網路發展基礎,營造安全網路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準。

  (二)基本原則。

  堅持開放共用。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將網際網路作為生産生活要素共用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開放、共用為特徵的經濟社會運作新模式。

  堅持融合創新。鼓勵傳統産業樹立網際網路思維,積極與“網際網路+”相結合。推動網際網路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以融合促創新,最大程度匯聚各類市場要素的創新力量,推動融合性新興産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支柱。

  堅持變革轉型。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促進産業升級以及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平臺作用,引導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推動生産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創新網路化公共服務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堅持引領跨越。鞏固提升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優勢,加強重點領域前瞻性佈局,以網際網路融合創新為突破口,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安全有序。完善網際網路融合標準規範和法律法規,增強安全意識,強化安全管理和防護,保障網路安全。建立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方式,促進市場有序發展,保護公平競爭,防止形成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

  (三)發展目標。

  到2018年,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網際網路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網際網路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經濟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網際網路在促進製造業、農業、能源、環保等産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勞動生産率進一步提高。基於網際網路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對經濟提質增效的促進作用更加凸顯。

  ——社會服務進一步便捷普惠。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網際網路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公眾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

  ——基礎支撐進一步夯實提升。網路設施和産業基礎得到有效鞏固加強,應用支撐和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固定寬頻網路、新一代行動通訊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更加完備。人工智慧等技術及其産業化能力顯著增強。

  ——發展環境進一步開放包容。全社會對網際網路融合創新的認識不斷深入,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破除,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相關標準規範、信用體系和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到2025年,網路化、智慧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網際網路+”産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網際網路+”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網際網路+”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二、重點行動

  (一)“網際網路+”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用,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強化創業創新支撐。鼓勵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和基礎電信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和産業整合能力,向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開放平臺入口、數據資訊、計算能力等資源,提供研發工具、經營管理和市場行銷等方面的支援和服務,提高小微企業資訊化應用水準,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業模式的創業企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基礎條件,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集聚創業創新資源,為小微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務。

  2.積極發展眾創空間。充分發揮網際網路開放創新優勢,調動全社會力量,支援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社會實驗室、智慧小企業創業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商貿企業集聚區、小微企業創業示範基地等現有條件,通過市場化方式構建一批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用空間。實施新興産業“雙創”行動,建立一批新興産業“雙創”示範基地,加快發展“網際網路+”創業網路體系。

  3.發展開放式創新。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把握市場需求導向,加強創新資源共用與合作,促進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推動各類創業創新扶持政策與網際網路開放平臺聯動協作,為創業團隊和個人開發者提供綠色通道服務。加快發展創業服務業,積極推廣眾包、用戶參與設計、雲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引導建立社會各界交流合作的平臺,推動跨區域、跨領域的技術成果轉移和協同創新。

  (二)“網際網路+”協同製造。

  推動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融合,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準,加強産業鏈協作,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協同製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慧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路化協同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打造一批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製造業網路化産業生態體系。(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牽頭)

  1.大力發展智慧製造。以智慧工廠為發展方向,開展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加快推動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工業機器人(84.710, 3.91, 4.84%)、增材製造等技術在生産過程中的應用,推進生産裝備智慧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和基礎數據共用。著力在工控系統、智慧感知元器件、工業雲平臺、作業系統和工業軟體等核心環節取得突破,加強工業大數據的開發與利用,有效支撐製造業智慧化轉型,構建開放、共用、協作的智慧製造産業生態。

  2.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支援企業利用網際網路採集並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産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於個性化産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網際網路企業整合市場資訊,挖掘細分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為製造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提供決策支撐。

  3.提升網路化協同製造水準。鼓勵製造業骨幹企業通過網際網路與産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促進生産、品質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互聯,推行眾包設計研發和網路化製造等新模式。鼓勵有實力的網際網路企業構建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臺,面向細分行業提供雲製造服務,促進創新資源、生産能力、市場需求的集聚與對接,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加快全社會多元化製造資源的有效協同,提高産業鏈資源整合能力。

  4.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製造企業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産品全生命週期數據,形成面向生産組織全過程的決策服務資訊,為産品優化升級提供數據支撐。鼓勵企業基於網際網路開展故障預警、遠端維護、品質診斷、遠端過程優化等線上增值服務,拓展産品價值空間,實現從製造向“製造+服務”的轉型升級。

  (三)“網際網路+”現代農業。

  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和服務水準,培育一批網路化、智慧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網際網路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産品、農資品質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準明顯提升。(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等負責)

  1.構建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建立農業服務平臺,支撐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加強産銷銜接,實現農業生産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提高農業生産經營的科技化、組織化和精細化水準,推進農業生産流通銷售方式變革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增值空間。規範用好農村土地流轉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土地流轉透明度,保障農民權益。

  2.發展精準化生産方式。推廣成熟可複製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在基礎較好的領域和地區,普及基於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網路化農業環境監測系統。在大宗農産品(14.88, -1.65, -9.98%)規模生産區域,構建天地一體的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實施智慧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準化作業。在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和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基地,推動飼料精準投放、疾病自動診斷、廢棄物自動回收等智慧設備的應用普及和互聯互通。

  3.提升網路化服務水準。深入推進資訊進村入戶試點,鼓勵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保險等生産生活資訊服務。支援網際網路企業與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合作,綜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建立農業資訊監測體系,為災害預警、耕地品質監測、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市場波動預測、經營科學決策等提供服務。

  4.完善農副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網際網路資源,構建農副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制度標準建設,建立産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支援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對生産經營過程進行精細化資訊化管理,加快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資訊技術在生産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資訊互通共用,不斷擴大追溯體系覆蓋面,實現農副産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四)“網際網路+”智慧能源(29.14, 0.00, 0.00%)。

  通過網際網路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産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佈式能源網路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慧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産智慧化。建立能源生産運作的監測、管理和調度資訊公共服務網路,加強能源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訊對接和生産消費智慧化,支撐電廠和電網協調運作,促進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協同發電。鼓勵能源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設備狀態、電能負載等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與預測,開展精準調度、故障判斷和預測性維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穩定運作水準。

  2.建設分佈式能源網路。建設乙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多能源協調互補的能源網際網路。突破分佈式發電、儲能、智慧微網、主動配電網等關鍵技術,構建智慧化電力運作監測、管理技術平臺,使電力設備和用電終端基於網際網路進行雙向通信和智慧調控,實現分佈式電源的及時有效接入,逐步建成開放共用的能源網路。

  3.探索能源消費新模式。開展綠色電力交易服務區域試點,推進以智慧電網為配送平臺,以電子商務為交易平臺,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慧用電設施等硬體以及碳交易、網際網路金融等衍生服務於一體的綠色能源網路發展,實現綠色電力的點到點交易及實時配送和補貼結算。進一步加強能源生産和消費協調匹配,推進電動汽車、港口岸電等電能替代技術的應用,推廣電力需求側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基於分佈式能源網路,發展用戶端智慧化用能、能源共用經濟和能源自由交易,促進能源消費生態體系建設。

  4.發展基於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推進電力光纖到戶工程,完善能源網際網路資訊通信系統。統籌部署電網和通信網深度融合的網路基礎設施,實現同纜傳輸、共建共用,避免重復建設。鼓勵依託智慧電網發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業務。

  (五)“網際網路+”普惠金融。

  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網際網路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準,鼓勵網際網路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微網志]、銀監會、證監會[微網志]、保監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雲服務平臺建設。探索網際網路企業構建網際網路金融雲服務平臺。在保證技術成熟和業務安全的基礎上,支援金融企業與雲計算技術提供商合作開展金融公共雲服務,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的金融産品。支援銀行、證券、保險企業穩妥實施系統架構轉型,鼓勵探索利用雲服務平臺開展金融核心業務,提供基於金融雲服務平臺的信用、認證、介面等公共服務。

  2.鼓勵金融機構利用網際網路拓寬服務覆蓋面。鼓勵各金融機構利用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在更廣泛地區提供便利的存貸款、支付結算、信用仲介平臺等金融服務,拓寬普惠金融服務範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支援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企業依法合規開展網路借貸、網路證券、網路保險、網際網路基金銷售等業務。擴大專業網際網路保險公司試點,充分發揮保險業在防範網際網路金融風險中的作用。推動金融積體電路卡(IC卡)全面應用,提升電子現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發揮移動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務平臺(MTPS)的作用,積極推動商業銀行開展移動金融創新應用,促進移動金融在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規模應用。支援銀行業金融機構借助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消費信貸業務,支援金融租賃公司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開展金融租賃業務。

  3.積極拓展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網際網路企業依法合規提供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需求。規範發展網路借貸和網際網路消費信貸業務,探索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創新。積極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産業投資基金投資于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利用大數據發展市場化個人徵信業務,加快網路徵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加強網際網路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和投資者保護,建立多元化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機制。改進和完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提高金融服務安全性,有效防範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及其外溢效應。

  (六)“網際網路+”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準。(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網信辦、信訪局等負責)

  1.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加快網際網路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服務資源整合,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線上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公眾參與的網路化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平臺等,加快推進政務新媒體發展建設,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響應速度,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準,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深入推進網上信訪,提高信訪工作品質、效率和公信力。鼓勵政府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建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探索開展一批社會治理網際網路應用試點,打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數據壁壘,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提升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加強對“網際網路+”行動的宣傳,提高公眾參與度。

  2.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發展體驗經濟,支援實體零售商綜合利用網上商店、移動支付、智慧試衣等新技術,打造體驗式購物模式。發展社區經濟,在餐飲、娛樂、家政等領域培育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發展共用經濟,規範發展網路約租車,積極推廣線上租房等新業態,著力破除準入門檻高、服務規範難、個人徵信缺失等瓶頸制約。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文化、媒體和旅遊等服務,培育形式多樣的新型業態。積極推廣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入口的城市服務,開展網上社保辦理、個人社保權益查詢、跨地區醫保結算等網際網路應用,讓老百姓(58.83, -3.67, -5.87%)足不出戶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務。

  3.推廣線上醫療衛生新模式。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醫療衛生服務,支援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資訊共用服務平臺,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用交換標準體系。積極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提供線上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端醫療服務。鼓勵網際網路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路資訊平臺,加強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應用。鼓勵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網際網路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4.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産業發展。支援智慧健康産品創新和應用,推廣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勵健康服務機構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搭建公共資訊平臺,提供長期跟蹤、預測預警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第三方線上健康市場調查、諮詢評價、預防管理等應用服務,提升規範化和專業化運營水準。依託現有網際網路資源和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搭建養老資訊服務網路平臺,提供護理看護、健康管理、康復照料等居家養老服務。鼓勵養老服務機構應用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攜帶型體檢、緊急呼叫監控等設備,提高養老服務水準。

  5.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鼓勵網際網路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路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路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推動開展學歷教育線上課程資源共用,推廣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等網路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路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等制度,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

  (七)“網際網路+”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資訊服務平臺,提高物流供需資訊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雲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慧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慧化水準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網信辦等負責)

  1.構建物流資訊共用互通體系。發揮網際網路資訊集聚優勢,聚合各類物流資訊資源,鼓勵骨幹物流企業和第三方機構搭建面向社會的物流資訊服務平臺,整合倉儲、運輸和配送資訊,開展物流全程監測、預警,提高物流安全、環保和誠信水準,統籌優化社會物流資源配置。構建互通省際、下達市縣、兼顧鄉村的物流資訊網際網路絡,建立各類可開放數據的對接機制,加快完善物流資訊交換開放標準體系,在更廣範圍促進物流資訊充分共用與互聯互通。

  2.建設深度感知智慧倉儲系統。在各級倉儲單元積極推廣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倉儲設施與貨物的實時跟蹤、網路化管理以及庫存資訊的高度共用,提高貨物調度效率。鼓勵應用智慧化物流裝備提升倉儲、運輸、分揀、包裝等作業效率,提高各類複雜訂單的出貨處理能力,緩解貨物囤積停滯瓶頸制約,提升倉儲運管水準和效率。

  3.完善智慧物流配送調配體系。加快推進貨運車聯網與物流園區、倉儲設施、配送網點等資訊互聯,促進人員、貨源、車源等資訊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勵發展社區自提櫃、冷鏈儲藏櫃、代收服務點等新型社區化配送模式,結合構建物流資訊網際網路絡,加快推進縣到村的物流配送網路和村級配送網點建設,解決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問題。

  (八)“網際網路+”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産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路化生産、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準規範、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1.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産品、農資批發市場對接電商平臺,積極發展以銷定産模式。完善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著力解決農副産品標準化、物流標準化、冷鏈倉儲建設等關鍵問題,發展農産品個性化定制服務。開展生鮮農産品和農業生産資料電子商務試點,促進農業大宗商品電子商務發展。

  2.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鼓勵能源、化工、鋼鐵、電子、輕紡、醫藥等行業企業,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採購、分銷體系,提升企業經營效率。推動各類專業市場線上轉型,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整合資源,積極向供應鏈協同平臺轉型。鼓勵生産製造企業面向個性化、定制化消費需求深化電子商務應用,支援設備製造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融資租賃服務,鼓勵中小微企業擴大電子商務應用。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方向,大力推廣電子招標投標。

  3.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鼓勵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資源,提升企業精準行銷能力,激發市場消費需求。建立電子商務産品品質追溯機制,建設電子商務售後服務品質檢測雲平臺,完善網際網路品質資訊公共服務體系,解決消費者維權難、退貨難、産品責任追溯難等問題。加強網際網路食品藥品市場監測監管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處方藥電子商務銷售和監管模式創新。鼓勵企業利用移動社交、新媒體等新渠道,發展社交電商、“粉絲”經濟等網路行銷新模式。

  4.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鼓勵各類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商發展,完善跨境物流體系,拓展全球經貿合作。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檢驗檢疫、結匯等關鍵環節單一窗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跨境權益保障機制,利用合格評定手段,推進國際互認。創新跨境電子商務管理,促進資訊網路暢通、跨境物流便捷、支付及結匯無障礙、稅收規範便利、市場及貿易規則互認互通。

  (九)“網際網路+”便捷交通。

  加快網際網路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作資訊等網際網路化,推進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準,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牽頭)

  1.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推動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企業將服務性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鼓勵網際網路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實時交通運作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網上購票、智慧停車等服務,推進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多種出行方式資訊服務對接和一站式服務。加快完善汽車健康檔案、維修診斷和服務品質資訊服務平臺建設。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線上整合。利用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進一步加強對公路、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運輸網路關鍵設施運作狀態與通行資訊的採集。推動跨地域、跨類型交通運輸資訊互聯互通,推廣船聯網、車聯網等智慧化技術應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運輸感知體系,提高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作資訊等要素資源的線上化水準,全面支撐故障預警、運作維護以及調度智慧化。

  3.增強交通運輸科學治理能力。強化交通運輸資訊共用,利用大數據平臺挖掘分析人口遷徙規律、公眾出行需求、樞紐客流規模、車輛船舶行駛特徵等,為優化交通運輸設施規劃與建設、安全運作控制、交通運輸管理決策提供支撐。利用網際網路加強對交通運輸違章違規行為的智慧化監管,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治理能力。

  (十)“網際網路+”綠色生態。

  推動網際網路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資訊發佈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路,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用。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臺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商務部、林業局等負責)

  1.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針對能源、礦産資源、水、大氣、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各類生態要素,充分利用多維地理資訊系統、智慧地圖等技術,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優化監測站點佈局,擴大動態監控範圍,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體監控系統。依託現有網際網路、雲計算平臺,逐步實現各級政府資源環境動態監測資訊互聯共用。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和大數據分析。

  2.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利用智慧監測設備和移動網際網路,完善污染物排放線上監測系統,增加監測污染物種類,擴大監測範圍,形成全天候、多層次的智慧多源感知體系。建立環境資訊數據共用機制,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區域污染物排放、空氣環境品質、水環境品質等資訊公開,通過網際網路實現面向公眾的線上查詢和定制推送。加強對企業環保信用數據的採集整理,將企業環保信用記錄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資訊共用交換平臺。完善環境預警和風險監測資訊網路,提升重金屬、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風險防範水準和應急處理能力。

  3.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開展資訊採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優化逆向物流網點佈局。支援利用電子標簽、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跟蹤電子廢物流向,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參與搭建城市廢棄物回收平臺,創新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加快推進汽車保險資訊系統、“以舊換再”管理系統和報廢車管理系統的標準化、規範化和互聯互通,加強廢舊汽車及零部件的回收利用資訊管理,為網際網路企業開展業務創新和便民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4.建立廢棄物線上交易系統。鼓勵網際網路企業積極參與各類産業園區廢棄物資訊平臺建設,推動現有骨幹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逐步形成行業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産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線上交易系統,完善線上信用評價和供應鏈融資體系,開展線上競價,發佈價格交易指數,提高穩定供給能力,增強主要再生資源品種的定價權。

  (十一)“網際網路+”人工智慧。

  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提供人工智慧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慧家居、智慧終端、智慧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産業生態。(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培育發展人工智慧新興産業。建設支撐超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構建包括語音、圖像、視頻、地圖等數據的海量訓練資源庫,加強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等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推進電腦視覺、智慧語音處理、生物特徵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慧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推動人工智慧在智慧産品、工業製造等領域規模商用,為産業智慧化升級夯實基礎。

  2.推進重點領域智慧産品創新。鼓勵傳統家居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開展整合創新,不斷提升家居産品的智慧化水準和服務能力,創造新的消費市場空間。推動汽車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設立跨界交叉的創新平臺,加快智慧輔助駕駛、複雜環境感知、車載智慧設備等技術産品的研發與應用。支援安防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開展合作,發展和推廣圖像精準識別等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安防産品的智慧化服務水準。

  3.提升終端産品智慧化水準。著力做大高端移動智慧終端産品和服務的市場規模,提高移動智慧終端核心技術研發及産業化能力。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差異化細分市場需求分析,大力豐富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推動網際網路技術以及智慧感知、模式識別、智慧分析、智慧控制等智慧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入應用,大力提升機器人産品在傳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性能和智慧化水準,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保障支撐

  (一)夯實發展基礎。

  1.鞏固網路基礎。加快實施“寬頻中國”戰略,組織實施國家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寬頻網路光纖化改造,加快提升行動通訊網路服務能力,促進網間互聯互通,大幅提高網路訪問速率,有效降低網路資費,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支援農村及偏遠地區寬頻建設和運作維護,使網際網路下沉為各行業、各領域、各區域都能使用,人、機、物泛在互聯的基礎設施。增強北斗衛星全球服務能力,構建天地一體化網際網路絡。加快下一代網際網路商用部署,加強網際網路協議第6版(IPv6)地址管理、標識管理與解析,構建未來網路創新試驗平臺。研究工業網際網路網路架構體系,構建開放式國家創新試驗驗證平臺。(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國資委[微網志]、網信辦等負責)

  2.強化應用基礎。適應重點行業融合創新發展需求,完善無線傳感網、行業雲及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應用基礎設施。實施雲計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雲服務能力,引導行業資訊化應用向雲計算平臺遷移,加快內容分發網路建設,優化數據中心佈局。加強物聯網網路架構研究,組織開展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範,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建設跨行業物聯網運營和支撐平臺。(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等負責)

  3.做實産業基礎。著力突破核心晶片、高端伺服器、高端存儲設備、數據庫和中間件等産業薄弱環節的技術瓶頸,加快推進雲作業系統、工業控制實時作業系統、智慧終端作業系統的研發和應用。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等解決方案以及高端感測器、工控系統、人機交互等軟硬體基礎産品。運用網際網路理念,構建以骨幹企業為核心、産學研用高效整合的技術産業集群,打造國際先進、自主可控的産業體系。(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網信辦等負責)

  4.保障安全基礎。制定國家資訊領域核心技術設備發展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升網際網路安全管理、態勢感知和風險防範能力,加強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和用戶個人資訊保護。實施國家資訊安全專項,開展網路安全應用示範,提高“網際網路+”安全核心技術和産品水準。按照資訊安全等級保護等制度和網路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加強“網際網路+”關鍵領域重要資訊系統的安全保障。建設完善網路安全監測評估、監督管理、標準認證和創新能力體系。重視融合帶來的安全風險,完善網路數據共用、利用等的安全管理和技術措施,探索建立以行政評議和第三方評估為基礎的數據安全流動認證體系,完善數據跨境流動管理制度,確保數據安全。(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安全部、質檢總局等負責)

  (二)強化創新驅動。

  1.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産學研用合作的“網際網路+”産業創新網路或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援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創新平臺,並逐步形成創新網路。鼓勵國家創新平臺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線上開放,加大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等網路化開放力度。(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2.加快制定融合標準。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引導工業網際網路、智慧電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的研製及推廣。加快與網際網路融合應用的工控系統、智慧專用裝備、智慧儀錶、智慧家居、車聯網等細分領域的標準化工作。不斷完善“網際網路+”融合標準體系,同步推進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增強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質檢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網信辦、能源局等負責)

  3.強化智慧財産權戰略。加強融合領域關鍵環節專利導航,引導企業加強智慧財産權戰略儲備與佈局。加快推進專利基礎資訊資源開放共用,支援線上智慧財産權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服務模式創新,提升智慧財産權服務附加值,支援中小微企業智慧財産權創造和運用。加強網路智慧財産權和專利執法維權工作,嚴厲打擊各種網路侵權假冒行為。增強全社會對網路智慧財産權的保護意識,推動建立“網際網路+”智慧財産權保護聯盟,加大對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智慧財産權局牽頭)

  4.大力發展開源社區。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和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援形成的軟體成果通過網際網路向社會開源。引導教育機構、社會團體、企業或個人發起開源項目,積極參加國際開源項目,支援組建開源社區和開源基金會。鼓勵企業依託網際網路開源模式構建新型生態,促進網際網路開源社區與標準規範、智慧財産權等機構的對接與合作。(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質檢總局、智慧財産權局等負責)

  (三)營造寬鬆環境。

  1.構建開放包容環境。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放寬融合性産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制定實施各行業網際網路準入負面清單,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領域。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最大限度減少事前準入限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繼續深化電信體制改革,有序開放電信市場,加快民營資本進入基礎電信業務。加快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發展改革委、網信辦、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民政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負責)

  2.完善信用支撐體系。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推進各類信用資訊平臺無縫對接,打破資訊孤島。加強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資訊資源線上披露和共用,為經營者提供信用資訊查詢、企業網上身份認證等服務。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積累的信用數據,對現有徵信體系和評測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有力支撐。(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3.推動數據資源開放。研究出臺國家大數據戰略,顯著提升國家大數據掌控能力。建立國家政府資訊開放統一平臺和基礎數據資源庫,開展公共數據開放利用改革試點,出臺政府機構數據開放管理規定。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級分類,推進政府和公共資訊資源開放共用,支援公眾和小微企業充分挖掘資訊資源的商業價值,促進網際網路應用創新。(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務院辦公廳、網信辦等負責)

  4.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針對網際網路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的新特點,加快“網際網路+”相關立法工作,研究調整完善不適應“網際網路+”發展和管理的現行法規及政策規定。落實加強網路資訊保護和資訊公開有關規定,加快推動制定網路安全、電子商務、個人資訊保護、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等法律法規。完善反壟斷法配套規則,進一步加大反壟斷法執行力度,嚴格查處資訊領域企業壟斷行為,營造網際網路公平競爭環境。(法制辦、網信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商務部、工商總局等負責)

  (四)拓展海外合作。

  1.鼓勵企業抱團出海。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支援和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網際網路企業聯合製造、金融、資訊通信等領域企業率先走出去,通過海外並購、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相互借力,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構建跨境産業鏈體系,增強全球競爭力。(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網信辦等負責)

  2.發展全球市場應用。鼓勵“網際網路+”企業整合國內外資源,面向全球提供工業雲、供應鏈管理、大數據分析等網路服務,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網際網路+”應用平臺。鼓勵網際網路企業積極拓展海外用戶,推出適合不同市場文化的産品和服務。(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3.增強走出去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政府、産業聯盟、行業協會及相關仲介機構作用,形成支援“網際網路+”企業走出去的合力。鼓勵仲介機構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資訊諮詢、法律援助、稅務仲介等服務。支援行業協會、産業聯盟與企業共同推廣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以技術標準走出去帶動産品和服務在海外推廣應用。(商務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五)加強智力建設。

  1.加強應用能力培訓。鼓勵地方各級政府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向社會提供網際網路知識技能培訓,支援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開展“網際網路+”基礎知識和應用培訓。鼓勵傳統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建立資訊諮詢、人才交流等合作機制,促進雙方深入交流合作。加強製造業、農業等領域人才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網際網路技能培訓,鼓勵網際網路人才與傳統行業人才雙向流動。(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信辦等負責)

  2.加快複合型人才培養。面向“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需求,鼓勵高校根據發展需要和學校辦學能力設置相關專業,注重將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儘快引入相關專業教學中。鼓勵各類學校聘請網際網路領域高級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加強“網際網路+”領域實驗教學。(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信辦等負責)

  3.鼓勵聯合培養培訓。實施産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鼓勵校企、院企合作辦學,推進“網際網路+”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深化網際網路領域産教融合,依託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智力資源和研究平臺,建立一批聯合實訓基地。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和院校對接機制,鼓勵企業在院校建立“網際網路+”研發機構和實驗中心。(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信辦等負責)

  4.利用全球智力資源。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引進計劃和鼓勵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多種方式,引進和培養一批“網際網路+”領域高端人才。完善移民、簽證等制度,形成有利於吸引人才的分配、激勵和保障機制,為引進海外人才提供有利條件。支援通過任務外包、産業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網際網路人才資源。吸引網際網路領域領軍人才、特殊人才、緊缺人才在我國創業創新和從事教學科研等活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網信辦等負責)

  (六)加強引導支援。

  1.實施重大工程包。選擇重點領域,加大中央預算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分步驟組織實施“網際網路+”重大工程,重點促進以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能源、服務、農業等領域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産業增長點。(發展改革委牽頭)

  2.加大財稅支援。充分發揮國家科技計劃作用,積極投向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融合創新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統籌利用現有財政專項資金,支援“網際網路+”相關平臺建設和應用示範等。加大政府部門採購雲計算服務的力度,探索基於雲計算的政務資訊化建設運營新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創新風險補償機制,探索“網際網路+”發展的新模式。(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網信辦等負責)

  3.完善融資服務。積極發揮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基金等對“網際網路+”的投資引領作用。開展股權眾籌等網際網路金融創新試點,支援小微企業發展。支援國家出資設立的有關基金投向“網際網路+”,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相關創新型企業的投資。積極發展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服務,鼓勵通過債券融資方式支援“網際網路+”發展,支援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企業發行公司債券。開展産融結合創新試點,探索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降低創新型、成長型網際網路企業的上市準入門檻,結合證券法修訂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支援處於特定成長階段、發展前景好但尚未盈利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産品與金融服務,加大貸款投放力度。鼓勵開發性金融機構為“網際網路+”重點項目建設提供有效融資支援。(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網信辦、開發銀行等負責)

  (七)做好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網際網路+”行動實施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切實推動行動的貫徹落實。聯席會議設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推進。建立跨領域、跨行業的“網際網路+”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支撐。(發展改革委牽頭)

  2.開展試點示範。鼓勵開展“網際網路+”試點示範,推進“網際網路+”區域化、鏈條化發展。支援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中關村(10.25, -1.14, -10.01%)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先行先試,積極開展“網際網路+”創新政策試點,破除新興産業行業準入、數據開放、市場監管等方面政策障礙,研究適應新興業態特點的稅收、保險政策,打造“網際網路+”生態體系。(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負責)

  3.有序推進實施。各地區、各部門要主動作為,完善服務,加強引導,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網際網路+”,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拓展,相互借鑒“網際網路+”融合應用成功經驗,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新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加強統籌規劃,提高服務和管理能力。各地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適合本地的“網際網路+”行動落實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學組織實施,杜絕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務實有序推進“網際網路+”行動。(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負責)

  國務院

  2015年7月1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