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小米需要陳彤的三個理由

  • 發佈時間:2014-11-05 08:03:02  來源:大河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小米需要陳彤的三個理由

  儘管在陳彤離開新浪的消息傳出當天,就有措辭肯定的聲音稱他的下家是小米,黎萬強在一場活動上也收到了關於“陳彤是否投奔小米”的逼問,且並未明確否認而是含糊帶過,但是直到雷軍親自領著陳彤接見各路媒體,這場業內的重量級八卦方才塵埃落定。

  幸好小米的聯合創始人王川也隨二人一同亮相,否則目睹雷軍陳彤兩人身著相同的紅色衛衣臉上挂滿喜氣,人們搞不好還真的會以為雷軍這次是豁出去要跟蒂姆·庫克死磕到底了。

  謀事在人,決定陳彤這次職業生涯轉折的,除了交情之外,小米愈加強烈的人才渴求,也是重要原因。至於傳聞中惹人注目的“500萬年薪”遭到否定——不僅“沒這麼多”,陳彤還特意強調是一個“説出來你可能不信”的數字——那麼顯然,股權方面的優厚補償也在情理之中,雷軍自己也在微網志上説過,“創業者最大的資産其實是夢想和100%股權……最寶貴的股權去換人才、資本和資源,這就是創業過程!”

  另一方面,雷軍將陳彤招致麾下,同時也是掌握了一筆可以增值的資産,有小道消息稱,新浪的不少部門也已經離職了一批中層骨幹,大有欲追隨陳彤到底之勢。

  作為執牛耳的一名前媒體人,陳彤在小米負責的不是市場公關——這條路徑被轉型的媒體人選擇最多——而是“內容投資和內容運營”,這個定位也比較出乎公眾意料,因為即使是按小米宣稱的那樣、將它視作一個網際網路生態公司,跳出平臺的角色去插手相對下游的內容産業,從資本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那麼重要。

  那麼有無其他的理由,讓雷軍認為這個位置適合陳彤發揮其最大的個人價值?

  至少有三。

  其一,在於行業政策的風險規避。

  陳彤的首要任務,是小米電視和小米盒子的視頻內容建設,這在如今,是一個高危領域,縱使它含金量巨大,一不留神,就會栽進去萬劫不復。

  還未敢回國的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剛剛接受媒體的電話專訪,他的一句話相當黑色幽默:“千萬不能説我們是在顛覆廣電行業,因為我們這種模式和廣電其實還是非常互補的”——要知道,他和他的樂視,一度是最享受“顛覆者”這個頭銜的——這個表態上的微妙倒轉,足見水深火熱。

  新浪門戶的成功,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功於其政府關係的紮實,而新浪與政府的默契,又與陳彤有著很大關係,茅道臨算是個特例。

  用新浪一位資深編輯的話來講,“陳彤比任何人都知道內容的底線,什麼選題能做,什麼選題不能做,或者説做了會惹到誰不高興,這條尺規,是陳彤事必躬親的在新浪一寸一寸劃下來的”。

  在廣電係的眼中,電視媒介的政治等級遠高於網際網路媒介,這個認知沒有什麼科學道理,甚至有些冷戰色彩,但是風聲鶴唳,電視內容一旦發生事故,後果非常“可怕”。

  這也是之所以自2013年以來,網際網路電視及盒子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艱難的原因。在這個領域,不存在任何博弈和試探,隨著管控壓力的增加,電視如何連接網路、用戶有權交換哪些內容,將成為阻攔在各大智慧電視廠商走向家庭娛樂中心這條道路上的疑難課題。

  雷軍説得很坦誠,小米的高管團隊多為技術男,在做大的途中可能與某些地方政府關係不錯,但是在北京,並不是有過“向總書記上課”的履歷就可以通吃各個部委的,任何時候卡死一則文件,小米在智慧電視上的投資就都面臨打水漂的風險。

  陳彤利用其長期與內容監管部門打交道的經驗,以及通過新浪服役十七年積累下來的人脈資源,幫助小米識別電視産業的政策暗礁,對他而言自然不算難事,但要是換個人,還真不好説。

  其二,是充當版權買手。

  致力於打造網際網路平臺的企業,大多希望資深媒體人來幫助自己架構內容採購的方向。

  尤其是在視頻行業,UGC的時代漸行漸遠,一次洞察力足夠強的版權內容引進,就有可能産生明星級的量變和質變,前鳳凰衛視中文臺執行臺長劉春空降搜狐視頻、天娛的“選秀教母”叛逃盛大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所有的線上視頻平臺,都在期待下一個《來自星星的你》。

  換而言之,這與網路媒體的話語權在形式上是高度統一的,以前曾是“從海量資訊當中選擇新聞、修改標題、編排新聞,決定什麼樣的新聞上頭屏、什麼樣的圖片做焦點圖片”,未來則是將新聞換成了視頻,找到與小米電視的目標受眾最為契合的版權內容。

  新浪的副總裁,是新聞的買手,小米的副總裁,是視頻的買手,二者都是媒體聚焦化所産生的需求,工作方法亦是繼承的。

  陳彤也有視頻情結,他曾主抓過新浪視頻,想要複製視頻新聞的模式(原話是“視頻新聞是網路媒體競爭焦點”),藉以拔高新浪門戶的流量,無奈新浪視頻根子薄弱,數次改版,也用了不少微網志的資源,就是起不來。

  到了小米,除了直接採購版權內容,如何與其他版權第三方以及擁有牌照的內容供應商開展合作,也是陳彤將要負責的一塊業務,智慧電視不能成為一個漂亮的空殼子,這也是整個行業的共識。

  最後,幫助小米提升與媒體的關係。

  不客氣的説,小米在社交媒體和粉絲社群上的經營,同行無出其右,但是相比起來,小米與正常媒體的關係,幾乎儘是敗筆,歷次小米發生輿論危機,背後都有媒體的推波助瀾,很多媒體從業者也並不掩飾對於小米的反感,落井下石也是常有的事。

  簡而言之,就是口碑的兩極分化:用戶口碑極佳(米黑們不必刻意否認這個論斷),媒體口碑極差。

  與媒體相處不好,並不會過於深切的影響到小米産品的銷量——粉絲是盲目的,行銷只要到位了,來自媒體的負面只會促成他們更為堅定的支援——但是如果將視角放高,從品牌的層面來看,無法取悅媒體,將造成未來的隱患,即,倘若小米終有一天上市,它就不得不重視與媒體的交好。

  小米的公關團隊不太依賴供應商,一切玩法都是自創的,換句話説,他們雖然不少出身媒體,卻由於身居小米這艘四年四百億的奇跡之船,不太善於低下頭去和媒體玩耍,很多時候也無從判斷媒體的需求,只是簡單的做黑白歸類,這種粗獷的媒體應對方法,其實問題很多。

  陳彤在媒體圈內的地位,以及他的老道,有助於小米改善它在媒體鏈條上的角色形象,根據林軍的八卦,馬化騰當年隔空罵不過周鴻祎,迫不得已去求教雷軍時,後者推薦的就是讓馬找陳彤幫著“管管”。

  雷軍是知道陳彤的能耐的。

  最後,無論如何,新浪的陳彤已是過去,小米的陳彤才剛剛開始,如果再來一番十七年,那他可就真的成為了一個史詩傳奇。至於“半年內要讓小米電視和盒子的內容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軍令狀,不怕,萬一發現難度太大,就給小米電視的遙控機加上一個名為“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新按鈕,不就解決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