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家電 > 正文

字號:  

夏普裁員大規模人才流失 鴻海並購難挽殘局

  • 發佈時間:2016-05-09 10:33: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思茵  責任編輯:書海

  趙思茵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耗資7000億日元(約408億元人民幣)的跨境收購似乎走得並不太順利。

  據日本媒體報道,由於再次虧損後面臨降低成本的壓力,夏普公司正在考慮實施規模最高達2000人的大裁員。裁減將主要圍繞著太陽能電池事業部與總部管理部門,人數相當於國內員工數。

  但並未在裁員之列的夏普核心技術人才卻出現人心不穩的狀況。更換東家、業務重組的過程中出現大規模人才流失不僅困擾著夏普,也讓瞄準技術人才的鴻海集團頭疼不已。

  夏普人才外流

  除了裁員,夏普今年年初還計劃下調2015財年日本職員的工資,限制人員費用,考慮全員降薪1.5%。從今年2月起,夏普已經開始削減內部董事的薪酬。社長高橋興三等高層將最多減薪55%。

  倘若加上2012年通過提前退休裁減的約3000名員工以及2015因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裁減的約3200名員工,夏普將面臨4年來的第三次大規模裁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包括旗下公司在內的夏普日本國內員工數不足2萬人,只有4年前的三分之二。即便是夏普總公司也砍1.5萬人。

  大批量的裁員讓夏普的軍心受到不小的影響,優秀人才流失頻頻出現。據報道,已經有夏普LCD顯示屏部門工程師跳槽,其中,前任執行副總裁TetsuoOnishi也將前往日本著名電機製造商電産公司擔任顧問。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相比于國內的合同雇傭制度,日本大公司普遍實行終身雇傭制,員工視企業為家,除非企業發生重大變動,高管不會頻繁離職或跳槽。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數次致電夏普,但其均未給予回復。

  “人才的流失在企業並購和重組的時候難以避免。”資深産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如此分析稱。

  有數據顯示,在收購後第一年,被購公司可能會損失25%的主管,第二年公司可能會再損失15%~18%的主管,在收購後的兩年時間裏,公司可能損失40%~45%的主管人員,離職率是正常的3到4倍。而並購過程中“以人為本”的問題合理解決與否,將決定鴻海跨境並購交易的能否全面成功。

  收購方和被收購方均需要對並購後整合極為重要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的把控。否則容易導致企業文化衝突、核心員工流失,裁員成本巨大,從而影響到並購後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甚至會給企業帶來財務、管理上的危機,並最終導致交易的失敗。

  “一般而言,並購交易規模越大,企業的人才管理體系越需要完善。內部因素對人才留任的影響越大,對關鍵崗位的競業禁止要求越嚴格。如果企業希望讓他們留下來一段時間,那麼就在並購的協議裏面具體的寫進去,讓他們有足夠的幾率,至少在並購以後兩三年或者五年之內能夠繼續留任。”前述人士續稱。

  事實上,夏普也不樂意見到自己高管的大量出走。針對此次的裁員,夏普發出聲明表示,目前尚未最終確定。4月27日,夏普還宣佈已經和日本投資基金“Japan Industrial Solutions”達成了協議,將會回購價值2.33億美元的優先股股票,夏普也將針對這些股票支付股息紅利和收購溢價。

  為了防止更多人才流失,夏普還決定推出基於股票獎勵的相關計劃,把人才留在本公司,而股票期權將是重要的獎勵內容。另外,夏普還將於5月12日舉行董事會議,屆時這一計劃將得到審議。而在該公司發展歷史上,其從未推出過類似挽留人才的獎勵計劃。

  奔著夏普技術去收購的鴻海也對夏普重組裁員帶來的人才流失頭疼不已。董事長郭臺銘最新的表態中依舊難掩對夏普技術的渴望。倘若技術人員進一步流失,顯然讓鴻海長達3年的收購長跑打上不小的折扣。

  因此,針對此次的裁員事件,鴻海也回應稱:“本公司員工原則上將維持雇傭,會根據個人表現,讓3%~5%的員工下崗,會儘量讓每個人都留下來。”富士康集團內部最近成立了一個專職部門,他們的任務就是在公司內部舉辦夏普電器的展覽和推銷。除了內部展覽之外,富士康也把夏普的家電産品送上了自家的電子商務平臺,而針對夏普家電業務,富士康還將在中國大陸各地,設立夏普産品的體驗店和專賣店。

  此外,為了減少因夏普易主帶來的骨幹員工出走、日本民眾抵觸的情緒,富士康的董事長郭臺銘在日前的簽約儀式和聯合記者會上強調:“此次不是收購項目,而是投資項目。今後鴻海和夏普仍會作為獨立的品牌存在。”

  曲折的海外並購路

  人才流失只是冰山一角,鴻海的海外並購之路走得可謂是“磕磕絆絆”。

  成立於1912年的夏普,曾有“液晶之父”“螢幕之王”等稱號,為日本家電和面板巨頭。該公司不僅擁有全球先進的十代線,還在生産大尺寸産品方面有著相對成熟的技術。

  但隨著全球經濟下滑、面板事業和太陽能電池出現虧損,百年企業夏普榮光不再,近年來更是深陷虧損的泥潭。2011財年,夏普虧損將近4000億日元,2012財年虧損面再度擴大,虧損額超過5000億日元。

  彼時,面對連續兩年巨虧,夏普進行了數千人的裁員,向銀行求助了44億美元救援貸款,還史無前例地接受了來自三星和高通的股權投資。而一直希望在技術領域有所突破的鴻海集團也找到了脫掉“代工廠”帽子向高科技産業上游延伸的機會。

  2012年,鴻海就曾和夏普達成共識,計劃以每股550日元,合計約67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夏普已發行股份的9.9%。但因後來夏普的股價大跌,最終的談判也不了了之。

  2016年2月,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再次率40人左右的團隊親自走訪夏普總部,提出向其主體出資7000億日元規模的重組方案,以便取得其過半數股權以掌握經營權,實現在液晶面板和家電等廣泛業務領域,實施促進增長的積極投資。

  鉅額的重組計劃打動了夏普,卻並未打動日本政府。日本政府為了阻止技術外流,其持股的經濟産業省主管的半官方基金“産業革新機構”在雙方談判時“殺出”,計劃向夏普注資3000億日元。至此,百年企業夏普被徹底的拆解掉,其液晶業務和日本螢幕公司合併,家電業務則是和東芝合併。

  但是連年虧損的夏普董事會還是接受了出資更高的鴻海集團的收購方案。2016年2月4日就傳出夏普公司正式接受55億美元鴻海集團的兼併計劃。這也成為了日本電機大廠被外資收購的首例。

  即便是走到了簽約這一步,鴻海集團的並購依舊有變數。4月2日,郭臺銘正式簽署收購協議,以3890億日元(折合35億美元)收購夏普66%的股份。此外,富士康還將認購夏普增資發行的1136.4萬股特別股。但隨後,鴻海卻突然宣佈,其從夏普新提供的一份文件中,發現了包括重組和裁員引發的3000億日元的潛在債務,從而推遲了交易時間。

  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8日公佈網路民調顯示,45.2%的人不贊成日本電機業與外資積極合作,一是認為“技術外流”,二是認為日本國內家電製造太多,應重整日本廠,槍口對外才是。此外,還有60%的人自認不會購買被台灣鴻海並購後的夏普産品。

  除了外力的阻撓外,夏普逐步擴大的虧損也將讓鴻海集團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來“填坑”。

  數據顯示,夏普2014財年的凈利潤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2015財年前三季度凈虧損108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據日媒5月4日消息,夏普2015財年凈虧損預計將從原先預測的2000億日元擴大至3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4億元)規模。據估計截至3月底,夏普已經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

  前有日本政府和民眾的反對,後有人才出走和鉅額虧損,但董事長郭臺銘的收購決心不減。其對外宣稱:“自己心中已經有藍圖和構想,預計4年時間就能讓夏普扭虧為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