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家電 > 正文

字號:  

長虹夢碎電漿:虹歐停産 數百員工等待安置

  • 發佈時間:2014-11-17 09:50:11  來源:南方新聞網  作者:王海艷 蔡輝  責任編輯:書海

  2005年,新力、東芝放棄電漿業務;2008年,日立、先鋒相繼宣佈退出電漿面板生産。南韓的三星和LG電子也放棄了電漿面板新的投資計劃,中國台灣的中華映管等也出售了電漿業務。在電漿面板行業,漸漸只剩下松下和長虹相互取暖,不過去年,松下同樣放棄了電漿———長虹終於成了“孤家寡人”,並萌生退意。

  “長虹以後還生産電漿電視機麼?”南都記者問。

  “這個問題你們還是關注公告吧,公告會披露後續進一步的推進以及及時的資訊。”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對南都記者如此表示。

  在宣佈剝離虹歐電漿屏項目之後,長虹似乎也無心於電漿電視機整機的生産,這意味著長虹極有可能徹底跟電漿説再見了。

  2005年,長虹將電漿投資視作重回彩電霸主地位的基石,並在2007年拋出了20億美元的宏大投資計劃。9年多後,事實證明長虹做了一次“錯誤”的決策。截至拋售前,長虹已經投資40多億元在電漿項目上,得來的只有連年虧損,以及最後作價僅為6420萬元的出售。

  即使到今天,仍不能説長虹投資的失敗是因為電漿技術本身。與其説是電漿技術輸給了液晶技術,不如説是電漿生態輸給了液晶生態。不幸的是,長虹是電漿生態最晚進入、最晚退出的那一個,跌得也最狠。

  停産數百員工等待安置

  今天,虹歐員工張凡(化名)和他的300多名同事們希望等到不同的安置結果。隨著虹歐PD P項目的出售,作為PDP項目的一線工人,他們也將需要另尋出路。

  11月2日,在因“策劃重大事項”停牌一個多月後,四川長虹連發16份公告,其中一份資産出售公告稱,公司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持有的四川虹歐螢幕件有限公司61 .48%股權,交易價格為6420萬元。而四川虹歐正是長虹旗下負責生産、銷售和開發電漿以及其他新型顯示産品的主力公司。

  事實上,在此之前,虹歐被轉賣的命運早已被決定。2012年10月,四川長虹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終止向大股東長虹集團收購“歐麗安PDP”股權的議案。今年5月,四川長虹董事長趙勇在向投資者説明公司戰略時再次提出,今年公司將對産業進行調整,對不符合公司戰略、對發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進行戰略重組或者退出。

  電漿業務首當其衝成為長虹被調整的業務。“今年4月份開始,虹歐基本上就開半個月停半個月了,讓員工放假休息。”張凡告訴南都記者,公司此前沒有披露裁員資訊,到9月底的時候,同事間陸續有消息傳出,“虹歐要關門了”。

  這期間張凡和同事們聽説了“國家不讓生産電漿”的説法。不過張凡的理解並不準確,這份消息其實是指北京的一份文件。2014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年版)》的通知,這其中,對一些老舊且瀕臨淘汰的生産項目進行了禁止和限制,電漿電視製造在列。

  這份規定在地域上和虹歐關係不大,不過這份通知從另一個地區主管部門映射了電漿的被“淘汰”宿命,而且市場的力量也讓虹歐停了工。據張凡介紹,到10月初,虹歐完全停工,“工廠三樓和二樓的生産線9月到10月間陸續就停工了,一樓的返工部門還在上班,但是在10月也最終都停了”。

  在這期間,虹歐推進了員工安置工作。據虹歐員工介紹,虹歐員工安置大概分兩批,“第一批是沒有給買社保,沒有簽合同的,經勞動仲裁後解決安置了,大概有200人左右。剩下我們第二批是合同工,有400人左右,之前公司給出了N +1的遣散方案,但是有不少人都不滿意于這個結果,所以週一希望和虹歐再談一下。”據其介紹,長虹也曾經提供過分流方案,將虹歐員工分流到長虹旗下的其他公司,“提供的崗位也沒有吸引力,我們不太想去。”張凡説。對於虹歐轉讓進展以及員工安置問題,長虹方面表示,以公告為主,並沒有進一步評論。

  虧損虹歐PDP資産迅速縮水

  據張凡介紹,一線被安置遣散的員工將有五六百人,在此之前,從南韓來的技術人員早已撤離。這似乎是為順利轉讓虹歐做的準備。虹歐的接盤者為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為綿陽市經開區國資委的全資子公司,經營範圍是“國家政策允許的項目投資,項目投資諮詢,企業管理諮詢,機械和電子産品的銷售、開發及服務,建築施工總承包及市政工程的施工,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市政道路的維護和保潔”。顯然,綿陽達坤的接手其實是幫助長虹接過了虧損包袱,繼續運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虹歐成立於2007年6月,註冊資本金為3.5048億美元。虹歐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從2011年12月31日到2014年8月31日,公司資産和負債分別從人民幣49.54億元和34.21億元變化為39.92億元和38.89億元。

  而從凈利潤指標上看,虹歐過去3年連續為負。“虹歐從建廠到現在一直虧損,從來沒有盈利過。”虹歐內部員工向南都記者表示,據其所知,虹歐産能每月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在10萬台左右,差的時候每月三四萬台。

  虹歐官網資料顯示,虹歐是由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世紀雙虹螢幕件及美國M P公司三方于2007年共同出資組建的合資公司。公司PD P項目通過分期建設,一期總投資6.75億美元,形成年産216萬片的PDP顯示模組能力。當時,長虹給出的是三期規劃,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形成年産600萬片PDP模組的能力。不過如今,長虹後期的規劃已經無從談起,前期投資40億也已經打了水漂。相比之下,國內液晶巨頭京東方、華星光電過去一年則保持著滿産滿銷。

  産業分析師張春蔚表示,當年長虹延續了倪氏風格,希望下重注進軍上游實現差異化,但讓人意外的是,電漿如此迅速地成為明日黃花。

  豪賭現實約束下的可行選擇

  長虹用將近10年的時間證明自己做了一次錯誤的決策。事實上,當長虹電漿項目從誕生至今,一直在質疑聲中。

  2004年,長虹換帥,趙勇接替倪潤峰履新。彼時長虹深陷經營虧損的泥潭。2004年度,長虹對存貨計提減值11億,全年虧損37億元。當時長虹面臨高庫存以及APEX公司欠款追繳難為的壓力,長虹希望以“一次虧個夠”的方式,擺脫歷史問題。隨後,長虹也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復興”計劃。

  10年前接棒時,趙勇41歲,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壓力加工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此前在2000年6月,趙勇曾出任長虹股份公司總經理。但在2001年6月,趙勇出走擔任綿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直至2004年復出長虹。

  2005年4月,趙勇在一次董事會上首次提出生産電漿屏的想法,但遭到其他董事的一致反對。因為當時看來,電漿已經不佔優勢,中國市場上,電漿和液晶的市場佔有率是3:7.

  但趙勇仍堅持電漿路徑。他的理由是:首先,相比液晶,電漿項目的投資和專利費門檻低;其次,在全球市場上,液晶屏生産廠家較多,而電漿屏由於生産企業較少,基本處於供需平衡,所以投資電漿可以脫離“價格戰”泥潭;第三,電漿屏降低成本空間大,未來競爭優勢大。

  2006年,南都記者曾赴長虹綿陽集團採訪,當時長虹集團董事巫英堅給出的理由一脈相承:一是,電漿與液晶面板相比投資只有對方的1/5;二是,電漿在動態清晰度、視角等很多技術指標上都優於液晶;三是,電漿技術相對容易掌握而且國內有一定的配套産業支撐;四是,相對於液晶競爭激烈,電漿還是個發展中的産業,有升級的空間。

  張春蔚向南都記者表示,資金投入的現實約束、技術獲取、競爭格局、技術特點等多項原因的綜合,推動長虹做出了選擇。

  2005年下半年,趙勇開始秘密與日本先鋒公司商談合作,未果。當年12月,長虹開始與同樣有意建設電漿屏生産線的彩虹集團抱團合作。2006年4月,趙勇在四川省“工業強省會議”上正式宣佈確定投資方向為電漿屏。

  D 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南都記者表示,“進軍電漿,是長虹在當時條件下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的選擇,是在現實約束下的可行選擇,我們很難説它是最優解或者是錯誤,無論是液晶六代線還是八代線,長虹當時都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可以推進。”

  事實上,電漿項目承載了長虹重回霸主地位的夢想。倪潤峰時代,長虹曾經是國內彩電行業的霸主,2006年,南都記者在與多位長虹員工的接觸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儘管各界對於電漿項目可能仍有不同看法,但是長虹員工渴望這一次豪賭可以讓長虹重塑昔日榮耀。而倪潤峰時代的“以産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的文化痕跡依然明顯。

  結局産業鏈斷裂,電漿輸了

  遺憾的是,電漿的迅速敗退是9年前的長虹無法預知的。2006年10月,長虹集團控股的四川世紀雙虹投資9990萬美元並購SteropeInvestm entsB .V 75%股權,從而間接持有南韓第三大電漿製造商南韓O rionPD P75%的股權,曲線獲取電漿核心技術。長虹隨之建立虹歐公司,並開始投資建設第一期電漿生産線。但是隨著項目的推進,豪賭電漿的長虹越來越像是一位“孤膽英雄”。

  2005年,新力、東芝放棄電漿業務;2008年,日立、先鋒相繼宣佈退出電漿面板生産。南韓的三星和LG電子也放棄了電漿面板新的投資計劃,中國台灣的中華映管等也出售了電漿業務。在電漿面板行業,漸漸只剩下松下和長虹相互取暖,不過去年,松下同樣放棄了電漿———長虹終於成了“孤家寡人”,並萌生退意。

  此時,電漿和液晶的份額對比已經從3:7變成1:99.

  D 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全球已經沒有從事電漿屏的規模企業,電漿技術已經退出産業,“但這不是技術本身問題”。張兵表示,並非電漿技術弱于液晶,而是電漿參與廠商太少,産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競爭不夠充分,技術提升也比較慢,成本下降速度不如LCD來得快。同時,從産業鏈上下游來看,由於沒有規模優勢,上下游産業鏈的從業企業也在不斷減少,一些原材料和催化劑等組件廠商選擇退出,産業鏈斷裂。

  實際上,電漿在技術上並不遜色于液晶。“電漿是主動發光,在畫面品質、動態清晰度都遠勝於液晶電視,在大屏領域的生産成本亦具有一定優勢。5年前,42英寸的液晶電視要比電漿電視高出2000元左右。”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電漿的失敗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市場原因。“其核心技術掌握在以松下為首的日係廠商手裏,而它們所堅持的專利封鎖也讓電漿錯過最佳發展時機;相比之下,液晶面板的技術被韓係與臺係廠商所掌握,相對較為開放。目前,由於液晶産銷旺盛,規模産能攤平了成本,大屏液晶電視與電漿電視價格相差無幾。”

  早期“液晶做小,電漿做大”,電漿電視不能做小尺寸,而是在大螢幕有優勢,液晶正好相反。在平板電視導入時期,價格高昂,尺寸的導入也是從小到大,這為液晶陣營的前期成長提供了市場土壤。

  目前,退出電漿的長虹,拿軍工業務頂上。長虹公告稱,擬定向增發募集約40億元資金,其中約22億元擬用於收購零八一集團100%股權;13億元擬用於投建智慧交易平臺和模式建設項目、智慧研發管理平臺及體系建設項目;剩餘5億元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長虹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軍工産業長虹擁有先進的技術優勢,預計對於公司形成強有力的、可持續的支援。同時軍工業務的引入也有助於公司智慧戰略的推進。“智慧終端産品是資訊電子技術,比如我們的空調有獨特的人體狀態感知技術,雖不能下結論説是否使用了軍工技術,至少在研發的思維上,和軍工研發思維一脈相承。”

  [連結]

  電漿退場,誰來挑戰液晶?

  “我們尊重競爭對手,對於其選擇我們不做評價。”對於長虹的“戰略撤退”,TC L集團內部人士不願正面回應。

  事實已經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近幾年,國內彩電廠商向上游延伸的趨勢明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虹投資成立的四川虹歐及TC L投資成立的華星光電。前者選擇了電漿,後者則選擇了液晶。在長虹拋售電漿項目之前,雙方均在各自領域取得成功:四川長虹目前佔據國內電漿電視50%以上市場份額,而華星光電則躍居全球液晶面板生産商第五名,但是含金量差了很多。

  從TC L和長虹兩家發展進程的對比可見一斑。虹歐的電漿生産線于2007年建成,直到2010年才正式量産,比預期慢了兩年;而華星光電一期則在建成的19個月後量産,量産當年即實現盈利,去年底建成的二期同樣計劃于2015年正式投産。今年上半年,長虹集團虧損1.8億,而虹歐則佔據其中70%虧損額;相比之下,TC L今年第三季度,在多媒體部門(主要是彩電)營收下滑1.8%之時,華星光電營收上漲21.9%,並貢獻了TC L集團50%以上凈利潤。

  電漿已退場,液晶陣營似乎還不能高枕無憂———新一代O LED技術正洶湧而來。據市場調查機構D isplaySearch調查顯示,今年 LED電視的市場規模約為10萬台,明年將達到100萬台,預計2017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400萬台。據媒體報道,去年底,長虹通過另一家控股子公司虹視宣佈興建4.5代AMOLED面板量産線,預計在2015年建成、2016年投産,而其目前已有一條年産1300萬片的2.5英寸OLED生産線。這或許是其扳回一城的機會。

  但“液晶陣營”則認可OLED的未來,只是覺得還需要時間。“OLED是必然趨勢,京東方目前從手機、平板等小屏市場切入OLED。但在大屏領域,55英寸OLED比液晶電視價格貴上一倍,還無法受市場認可,除非價格跌至僅比液晶高出30%。”京東方副總裁張宇告訴記者,“液晶通過自身發展已經突破大屏、動態清晰等瓶頸,而O LED的曲面效果顯然無法取代液晶,除非實現可折疊及可彎曲,但這至少需要10-15年。”

  無獨有偶,京東方去年底在合肥投産了液晶面板8.5代線及鄂爾多斯OLED 5.5代線,而TC L的華星光電則繼去年底二期擴建液晶面板8.5代線,也在武漢三期採用6代線進軍O LED。

  家電專家羅清啟認為:“從液晶到OLED,消費者的肉眼觀感其實沒有太大區別了,O LED的發展取決於終端廠商的推廣力度。”而梁振鵬則補充説,OLED在技術上依然有很大不穩定性,平均良品率僅有20%左右。目前,三星已經退出OLED大屏生産領域,55英寸以上的O LED彩電僅有LG一家在生産。“未來3- 5年,液晶依然會佔據90%以上主流平板電視領域,而O LED目前更適用於攜帶型小屏領域。”

  而另一種更新的顯示技術、鐳射顯示、則更不被看好。張宇説:“從LED到OLED至少是半導體技術的延伸,但鐳射相對比較另類。”

  “一台70英寸的液晶電視售價已經跌到1萬元以內,而100英寸的鐳射電視依然在10萬左右,消費者不會為了多出30英寸付出這麼高昂代價。同時,鐳射電視的安裝十分複雜,也意味著其售後服務的難度更大,消費者接受程度更低。”在梁振鵬看來,鐳射電視只不過是概念包裝的投影機而已。

  “鐳射電視確實不是電視,它是家庭影院。”專注于鐳射顯示技術的光峰光電董事長李屹認為,鐳射電視不是改變平板電視市場,而是將影院搬到家庭裏。“現在電視打開率越來越低,但影院票房卻蒸蒸日上,説明後者才是剛需。”

  “鐳射電視至少100英寸以上,能給予用戶影院的融入感,而液晶電視75英寸起就沒有市場了。這就是鐳射電視的取代性優勢。”李屹説,“液晶8.5代生産線動輒數百億投資,而我們目前10萬台年産量僅需數億投資。”

  “目前價格較貴主要是市場規模太小,但其發展規律符合摩爾定律。”李屹説,按照摩爾定律,明年100英寸鐳射電視價格可以降到3萬,並逐步打開市場,3年內佔據30%的彩電市場份額。“液晶平板廠商目前心態跟數年前的諾基亞一樣,延續自己的邏輯,而真正的顛覆需要蘋果這樣的外來者。”

  專題統籌:劉斌 汪小星

  采寫:南都記者 王海艷 蔡輝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