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建國,人們一定會説到他對會寧殯葬事業的無私奉獻。會寧殯葬事業的發展是和王建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將多年心血全部投入到會寧殯葬服務業,使會寧縣殯儀事業從一片空白逐漸步入正軌,並走在全省行業前端。

論身份,他是工人;説級別,他是股級。然而,16年的不忘初心,執著堅守,在冷板凳上幹出良心事業;16年的砥礪奮進,苦心孤詣,改變著世俗偏見,賦予殯葬這一古老而永恒的儀式以文化和文明的新內涵。他就是會寧縣東嵐山公墓管理所所長——王建國。

兩度建設從零始

殯儀服務業在會寧一直是個空白。2003年,會寧縣決定在北城區的紫薇山下建設殯儀服務中心和公墓區,並定為當年全縣50個重點項目之一。然而,縣財政捉襟見肘,無力投入資金,銀行貸款又無資産抵押,怎麼辦?這給奉命于危難之際的王建國出了道不小的難題,在縣民政局支援下,以幹部職工工資為抵押,貸款69萬元。停滯的工程開工了,王建國踏上了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會寧的冬天格外寒冷,晚上更是寒氣襲人。工地上一無電,二無暖,王建國獨自一人蜷縮在簡易工棚裏,寒風、孤獨和恐懼,沒有讓王建國卻步,組織的重托和幹部職工的信任,成為他戰勝困難險阻的無窮動力。冒嚴寒、戰酷暑、頂風雨,經過一年的奮戰,會寧殯儀服務中心終於拔地而起。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墓區的綠化尤為重要,王建國忙碌奔波。春天,他帶領職工將樹苗背到山上,一顆顆栽種;夏天,他和職工擔水上山,一株株澆灌;每逢雨天,王建國都會披上雨衣,拿上鐵锨,到墓區補渠引水。用王建國的話來説,“把人的眼睛都盼綠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那綠色不斷延伸。

到了2011年,殯儀服務中心初具規模,固定資産600多萬元,悼念大廳、休息室、餐廳以及停車場等建設面積達5286平方米,從業人員由5人發展到15人。正當王建國信心滿滿的謀求更大發展時,會寧縣北城開發建設規劃付諸實施,殯儀服務中心需要整體搬遷。

一切又得從零開始

王建國經過實地勘察、多方論證、綜合考慮,在縣城南三里鋪回岔社選準新建館址,命名為東嵐山公墓區的工程又開始了。2012年11月,王建國踏著積雪,在羊腸小道上,從山頂到溝底,一塊一塊的丈量,一家一戶的核實。一天下來,兩條腿被積雪纏裹成為冰棍,兩隻腳像灌滿鉛一樣沉重,就是這樣的日復一日,他硬是在冰天雪地裏完成了徵地任務。新的殯儀館尚未建成,而舊館已經拆除。為不影響城區居民辦理喪事,王建國帶領職工日夜奮戰,臨時搭建了700平方米的彩鋼房,解決了喪戶的燃眉之急。

新館建設的資金難題又一次考量王建國,他只能到銀行跑貸款,是誠懇和誠信,最終爭取到建設銀行對殯儀館建設的支援。工程建設如期進行,一年時間,全新的殯儀館和公墓區蔚為大觀,主體建設總投資1600多萬元,總面積5000平方米,近2000平方米弔唁廳同時能接待16家喪事活動,辦公樓、綜合樓、餐廳一應俱全。附屬工程投資492萬元,完成館內地面鋪貼硬化、路燈和庭院燈安裝,以及花園、踏臺等建設。綠化工程投資353萬元,綠化種植面積49959.4平方米,栽植各類苗木111570株;新修道路2.1公里,修建公墓穴位2000處,安裝了火化爐2台。館址園林化、道路林蔭化、墓區風景化,是王建國追求的目標,如今的會寧縣殯儀館實現了從遺體接運、整容化粧、遺體冷藏、遺體安葬、骨灰寄存、花圈租售、弔唁、火化、餐飲住宿等一條龍服務;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服務管理,在全省縣級殯儀服務業首屈一指。

事死如生寫大愛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多年來,王建國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每有喪戶來辦喪事,他都要到逝者靈堂上一炷香;每到清明節,他都要為墓區每個墓碑前插上一束鮮花。在他看來,“死者為大。對逝者的尊重,就是對逝者親人的告慰。”

一次,殯儀館送來了5具死於車禍的遺體,屍體面目皆非,慘不忍睹。家屬要求對遺體整容,王建國同整容人員一道反覆研究整容方案,率領大家幹了整整一宿,將逝者殘缺的肢體恢復到原樣;第二天,逝者親人緊握王建國的手,流著感動的淚水,許久説不出話來……在青海玉樹地震中,5名會寧務工人員不幸遇難,王建國知道後主動派靈車去接遺體,然後免費提供墓地,舉行葬禮,為逝者家屬減輕經濟負擔,撫慰內心創傷。

十多年如一日,王建國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只要有喪主打來電話,他就第一時間安排出車接喪。沒有節假日,沒有正常的作息時間,一兩周回不了家,接連幾個通宵不得休息,對他來説已習以為常了。2008年農曆臘月,三戶人家喪事辦畢已是除夕之夜,晚上十點多,王建國才往家中趕。這時公交車已經停營,計程車司機也回家過年了。街道兩旁的紅燈籠映照著他孤單的身影,劈裏啪啦的鞭炮聲越發讓人孤獨,王建國步行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家中,家人圍坐桌前,等他吃年夜飯整整等了4個小時。

在王建國的工作理念中,有四個一樣,即熟人生人、窮人富人、官大官小、有權無權“一個樣”。會寧縣原工商銀行退休職工姚平是個精神病患者,本地沒有其他親屬,一直在福利院居住,姚平去世後王建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為姚平免費辦理了一切後事。牛英是個寡婦,還要供給孩子上學,公公婆婆的墳墓因為修公路需遷到公墓區,無力承擔遷墳費用,王建國免費並幫助她安葬了公婆。“來我們這裡辦事的人,他們因失去親人而心情沉痛,言行不當很正常,我們千萬不能計較。”王建國要求全館職工做到熱心接待、細心服務、耐心解答。全體職工都能將心比心,能滿足的要求儘量滿足,即使少數喪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們也能耐心解釋,對解釋不通,甚至辱罵的,決不還口。所以,殯儀館建館16年來,從未發生過和喪屬矛盾糾紛的事情。

王建國特別注重殯儀館的環境建設,他認為整潔的環境能讓人悲傷的心靈得到安慰。偌大的館區,總是纖塵不染,找不到一點垃圾;雨雪天,都要把積水和積雪處理得乾乾淨淨。

除此之外,王建國非常重視殯儀館的文化建設,他經常教育職工,孝敬父母親是小孝,把孝敬父母的心用來對待天下所有的老人是大孝,從事殯葬服務業其實就是行大孝,要全心全意。而且,殯儀館的辦公區域和服務區,弘揚傳統文化的《弟子規》和二十四孝的宣傳長廊,讓辦喪者和弔唁者受到感染和熏陶。

心底無私天地寬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殯葬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由於傳統的偏見,這個行業總是讓人“敬”而“遠”之。王建國説,他幹殯儀工作以來,原先和自己交好的朋友逐漸疏遠了;他不敢去醫院探望病人,親戚朋友結婚不敢去恭喜,過年不敢走動親戚,擔心被人誤解,心裏感到特別委屈。然而,每當聽到喪屬發自肺腑的感激之言,每當看到辦公室裏懸挂的一面面錦旗,成就感價值感充滿心頭,他又認為自己這一輩子值了。是的,和逝者走得最近,和傷痛走得最近,看到了太多的生死離別,王建國還有什麼委屈化解不了的呢?建設會寧紫薇山悼念大廳時,一位姓范的老者就和王建國打起了“持久戰”。悼念大廳後面正好是他家的祖墳地,老者藉口大廳建設破壞了祖墳的風水而阻礙施工。整整75天,老者天天來殯儀館“上班”,見到王建國首先“唾兩口”,然後就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王建國總是笑臉相迎,好言相待。現場施工的項目經理説:“王主任的忍性真是太好了,這事遇給誰都忍受不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者被王建國遇事冷靜、為人和善的性格所折服,和王建國成了好朋友,隔三岔五的還要找王建國一起喝茶聊天。

視逝者為長者,把喪屬當親人,“好人王建國”成為人們的普遍讚譽。為表示感激之情,送錢送物者有之,送煙送酒者有之,統統被王建國婉言謝絕。“今天你送禮,明天我下崗”,是王建國給自己和職工立下的規矩。楊華在母親喪事辦完後,對王建國説:“知道你不肯收禮,煙酒都沒有帶,一盒茶葉,也是為母親敬點孝。”王建國語重心長地説:“一個單位,領頭人收人錢財,我的職工爭相效倣,那院子裏的一棵棵樹能長綠嗎?”深受感動的楊華在微網志中説:“我覺得這裡是一塊凈化心靈的教育基地,乾淨聖潔!”

東嵐山上松柏成林,綠遍山野;殯儀館內樹木蔥蘢,花草爛漫,蓬勃出一道美麗的風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王建國一腔的愛都灑在了他摯愛的這片家鄉的厚土上,奉獻給一方百姓他不怨不悔!

十六載春秋一首歌,十六年來,王建國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2007年4月被白銀市人民政府評為“全市民政戰線先進工作者”;2010年11月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殯葬工作先進個人”;2011年7月被中共會寧縣委評為“全縣優秀共産黨員”;2014年11月被甘肅省民政廳評為“全省行風建設先進個人”;2015年12月被白銀市委、市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婦聯、市總工會等八家單位評選為“最美家庭”;2016年7月被中共白銀市委評為“全市優秀共産黨員”;2016年12月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全國殯葬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4月被白銀市委、市政府委評為“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8年05月榮獲第十一屆全國五好家庭榮譽稱號;2019年03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評為“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範”。

王建國並沒有滿足目前的現狀,他追求的是會寧殯葬管理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全縣勞模大會上,他慷慨陳詞:在新的時代,新困難、新問題層出不窮,既有機遇,又有挑戰,作為勞模,要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矛盾不回避,面對失敗不氣餒,面對成績不自滿,面對榮譽不驕傲。要勇於改變現狀,敢於超越自我,善於推陳出新。在今後的殯葬管理事業中,既要滿足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又要繼續堅定不移的執行國家“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習,提倡節儉、文明辦喪事”的基本方針。

如今,王建國正在籌劃著新的藍圖,他的目標力爭是嵐山道路林蔭化,嵐山館址園林化,嵐山公墓風景化。他下一步的目標是要把會寧的殯葬服務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優秀行業——他正在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著。(金樹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