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幸福,離不開那些堅守崗位,做好眼前事的人,他們身上有一種力量,有一種精神,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這就是工匠精神。


我們的身邊還有一批堅守匠人精神的人,為了國富民康而默默奉獻,用自己的行動推動了新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堅韌不拔的定力、鍥而不捨的追求、為國奉獻的信念,這就是新中國脊梁。


近日,《脊梁——馬剛畫筆下的傑出科學家肖像藝術展》在北京新聞大廈展出,好評如潮,盛讚畫家馬剛為新時代藝術楷模,將自己的愛國情懷落實在畫筆上,不忘初心,牢記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譜寫強國華章,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為新中國在各行各業作出卓越奉獻的70位傑出科學家畫像、立傳,為時代明德。

馬剛,出生1968年,1991年畢業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油畫專業,1997年進修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赴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進行藝術交流並舉辦個人油畫展,2004年進修中央美術學院”西方當代藝術理論研修班”,2009年赴美國亞洲藝術學會考察交流並舉辦個人油畫展,現為河南省藝術中心藝術館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亞洲藝術學會博學會士、法國巴黎ARTEC簽約畫家,作品被眾多機構及私人收藏。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為70位傑出科學家畫像,你的創作初衷是什麼?

馬剛:來源於感動。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的崛起強大,世人有目共睹,但當我們在享受當下的時候,很少人記得有哪些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無私奉獻。為了新中國的崛起,為了新中國的繁榮昌盛,”兩彈一星”元勳、歷屆國家科技獎及當代傑出的功勳人物默默地付出了太多太多。我被他們感動,為他們驕傲。

70位傑出科學家,都有哪些人?

馬剛:包括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中國探月總設計師孫家棟、中國衛星專家王希季、核武器技術專家程開甲等23位兩彈一星元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雷達工程專家王小謨等3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含孫家棟、程開甲、于敏三位兩彈一星元勳),51人。

此外,還有地質力學專家李四光、核物理學家趙忠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華羅庚、中國版居裏夫人何澤慧、中國紅外技術奠基人湯定元、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葉企孫、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鐳射陀螺儀專家高伯龍、殲10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天眼之父南仁東、爆炸力學與核子試驗工程專家林俊德、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量子力學領域泰斗潘建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等19位傑出科學家,一共70人。

創作用了多長時間?

馬剛:2017年8月至今,花了兩年多的時間。2017年恰逢香港回歸20週年,《紫荊綻放——馬剛畫筆下的香港風雲人物展》先後在鄭州、北京、香港展出,我創作了香港政府頒授的大紫荊勳章獲得者,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的精英,如董建華、霍英東、李嘉誠、邵逸夫、金庸等香港20位風雲人物。展覽獲得圓滿成功,我也是有感而發,決心創作70位傑出科學家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如何達到藝術內容與形式美並舉?

馬剛:首先是確定人選,再根據人選查閱精確的官方資料,觀看人選的各種影像記錄。通過素描、粉彩、油畫等多種綜合表達方式,嘗試對不同紙張、材料的探索實驗,絕不雷同地展現出科學家們的精神風貌,以寫實寫意結合手法,力求生動、藝術、傳神,令人過目難忘。

為什麼取名脊梁?

馬剛: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科學家是中國發展前行的脊梁,讓強國利器挺起中國脊梁。(王松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