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腫瘤醫院採用精準3D影像模擬重建結合VR投射技術,成功為一例早期肺原位癌患者開展了單孔胸腔鏡手術,僅通過一個3公分左右的切口,就實現了肺部腫瘤的精細化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組織。

60歲的王女士(化名)在體檢中發現自己肺部有個小結節,來到天津市腫瘤醫院進一步進行強化CT檢查。該院肺部腫瘤科科副主任張真發對照檢查結果發現,影像上顯示出的是個不足1公分的“磨玻璃”結節,高度懷疑為早期的肺部原位癌,可以考慮胸腔鏡微創手術。但比較麻煩的是,平面影像顯示,該結節位於左肺上葉尖段和前段的交界處,具體解剖學位置不夠明確,無法進行一個精準的肺段切除術。

由於人體器官的解剖學較為複雜,不同肺段的供應血管和支氣管完全不同,手術切除的流程也有很大區別。如果位置不明確,可能會導致術中存在意外損傷血管或支氣管、擴大切除範圍等不同程度的風險。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手術風險,張真發主任帶領手術團隊根據王女士強化CT的原始數據,進行肺部的3D影像模擬重建,將不同層面的血管、神經和組織形成立體影像,全方位觀察結節所處的實際位置和縱深距離,最後發現結節位於左肺上葉尖後段,由此制定最為精準的微創手術方案。手術開始前,張真發主任還通過VR技術,將3D成像放大到1:1的真實大小,投射在王女士身上,實現模擬與實際的完全重合,再次確認實際手術路徑和切除範圍。在技術的精準支援下,本次腔鏡微創手術只通過一個3公分左右的切口,就順利切除左肺上葉尖後段。術後病理顯示為肺部原位腺癌,與術前判斷一致。因為做到了發現早、治療早、創傷小,王女士不需要再進行放化療,經過三天的恢復就已順利出院。

“許多人都以為只有通過開放式手術才能把腫瘤切乾淨,其實微創手術也能達到和開放手術一樣的治療效果,而且由於胸腔鏡的放大作用,甚至超多開創手術的治療效果。”張真發主任介紹,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腫瘤的治療模式也已逐漸步入“微創、高效、保功能”的個體化診療階段,更強調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盡可能保留正常臟器功能、減少患者肌體系統損傷。如今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已成為目前切除早期微小癌的成熟技術,通常只需切開3-4個切口作為操作孔和觀察孔就可以完成手術,技術較好的胸外科醫生選擇一個切口就可以完成手術。

由於受到肺部解剖結構的影響,腫瘤位置判斷不明時,胸腔鏡肺段手術的難度會明顯增加。再加上部分適合早期手術切除的肺結節非常小,通過平面影像只能做到基礎定位,真正在手術切除中會存在實際病變位置難找尋、與血管交接程度難判斷等操作困難,切除角度和切除範圍都難以做到完全精準。現在借助3D影像模擬重建技術和VR投射技術輔以精準判斷,能夠獲得更加立體直觀的解剖模型,腫瘤位置和周圍的組織結構一目了然,打破了當前二維影像的局限性。

“規範化的腫瘤微創外科不但包括減低手術切口數目與大小,從而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創傷,更要求手術切除範圍的微創,即在達到與開胸手術等同甚至更好的治療效果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肺功能。”張真發主任強調,“微創”不僅是體現在手術切口上,也要體現在快速康復上。採用VR技術支援下的3D腔鏡肺段切除術,進一步實現了微創手術的精細化程度,甚至可以由多孔操作簡化為單孔操作,更有利於患者的恢復。一般採用單孔的肺部原位癌患者,經過3-4天的恢復即可出院,術後無需進行放化療等後續治療,定期復查隨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