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內蒙古
自治區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上海市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壯族
自治區
海南省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陜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寧夏回族
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
自治區

香港
特別行政區
澳門
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天 津
市長:戴相龍
電話: 022-23305555(政府熱線)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北枕燕山,位於北緯38°33'至40°15',東經116°42'至118°03'之間。北與首都北京毗鄰,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海岸線長約133公里。面積11305平方公里。 天津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中國明朝永樂初年,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明朝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作為軍事要地,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形

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境內有海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等穿流入海。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離首都北京120公里,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師門戶,畿輔重鎮。天津又是連接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從天津到東北的瀋陽,西北的包頭,南下到徐州、鄭州等地,其直線距離均不超過600公里。 天津還是北方十幾個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擁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條海上航線通往300多個國際港口,是從太平洋彼岸到歐亞內陸的主要通道和歐亞大陸橋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區位具顯著優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氣候
天津位於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 面對太平洋,季風環流影響顯著,冬季受蒙古冷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受西太洋副熱帶高氣壓左右, 多偏南風。天津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有明顯由陸到海的過渡特點:四季明顯,長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風顯著,日照較足;地處濱海,大陸性強。年平均氣溫12.3℃。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26℃;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年平均降水量為550~680毫米,夏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80%。

土地
天津北部薊縣山地土壤,是岩石風化形成的薄層殘積土,其餘地區是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在農業生産上具有較高肥力。全市農業用地67.17萬公頃,非農業用地45.9萬公頃。在海河下游濱海地區尚有待開發的荒地灘塗120多平方公里。

礦産資源
已發現具有開採價值的礦藏資源有20多種。主要有錳、錳硼石、金、鎢、鉬、銅、鋁、鋅、石灰岩、大理石、麥飯石、重晶石、天然油石等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燃料礦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埋藏在平原地下和渤海大陸架等。

水資源
天津地跨海河兩岸,而海河是華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條,在中游附近匯合於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幹流全長 72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水深3-5米,歷史上河通航3000噸海輪。
引灤入津輸水工程是天津80年代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天津,每年引到天津,每年向天津輸水10億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蘊藏量豐富,山區多岩溶裂隙水,水質最好,礦化度低,泉水流量一般在7.2-14.6噸/小時,雨季最大可達720-800噸/小時。全市有庫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3.4億。
生物資源
濱海地帶多耐鹽鹼植物。樹木有白蠟、槐、椿、柳、楊、泡桐等;近年發展梨、棗、杏、桃、葡萄、蘋果等林果。積水洼地生長有蘆葦、菖蒲及人工栽培的菱、藕。北部山地盛産油松、側柏核桃、板栗、紅果、柿子。 有一定數量,野生動物多屬平原草原型,如野山羊、獐子、刺猬、松鼠和鳥類。陸上的坑塘、水庫有淡水魚類約計30種左右,産量較多的有鯉、青、草、鰱、梭等魚種。

環境狀況
及問題

2005年末全市有環境監測站21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5個,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6.3萬公頃。飲用水水質達標率和城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5%以上,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8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9%。

旅遊資源

天津歷史遺址多,出土文物豐富,有40處國家級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始建於隋朝的大型木結構廟宇--獨樂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有薊縣黃崖關長城,全長41公里,多種不同造型的古臺一千多座,險峻、雄奇,素有"薊北鎖鑰"之稱。有號稱"京東第一山"的薊縣盤山,山勢雄偉,層巒疊秀,建築與自然山水渾成一體。此外,還有天后宮、文廟、大悲院、清真大寺、天尊閣、天成寺、大沽口炮臺、望海樓教堂、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天津革命活動紀念館等。
天津的建築具有古建築和現代建築並存的特色,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由於開埠較早,且有9國租界,以風格各異的小洋樓為特色,保留著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東西方各國的各類建築一千多幢。
天津有馳名天下的四大民間藝術。"泥人張"彩塑藝術聞名全國,飲譽世界。"楊柳青年畫"歷史悠久,深受國際友人青睞。"魏記風箏"獲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以 "刻磚劉"為代表的建築裝飾磚雕,使天津刻磚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建築工藝。
人 口
人口統計
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043萬人,戶籍人口939.31萬人,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44‰,人口死亡率為6.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3‰。
民族及民族分佈
天津市共有4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為22萬人。
行政區劃
天津現轄15個區:和平、河東、南開、河西、河北、紅橋、塘沽、漢沽、大港、東麗、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區(楊村鎮)、寶坻區(城關鎮);3個縣:靜海縣(靜海鎮)、寧河縣(蘆臺鎮)、薊縣(城關鎮)。
教育程度
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共招生10.36萬人,比上年增長7.7%。年末在學研究生2.8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1.4%。全市當年招收初中生9.98萬人,招收普通高中生7.4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當年招生4.42萬人,小學當年招生7.84萬人,已累計建成48所示範性高中。
經 濟
國內生産
總值
2005全年實現全市生産總值(GDP)3663.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
2005年全市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到35457元,約合4328美元,增長12.8%。

GDP比重
2005年,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109.42億元,增長4.3%。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2050.34億元,增長17.5%。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1504.1億元,增長11.4%。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66.5%和32.5%。三次産業結構由2000年的4.3:50.8:44.9變化為2005年的3:56:41。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
連續5年調整全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由2000年的350元增加到2005年的590元。
財政收入
2005年全市財政收入突破700億元,達到725.5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6.8%。
工業産值
和增長率
2005全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884.8億元,增長1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783.02億元,增長20.4%,完成工業總産值6774.10億元,增長20.8%。
農業産值
和增長率
2005全年農業總産值完成238.34億元,比上年增長4.8%。

外貿狀況
2005年全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533.87億美元,增長27.1%。其中出口274.15億美元,增長31.4%,進口259.72億美元,增長22.8%,實現貿易順差14.43億美元。
外資利用
狀況
2005年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09家,增長18.8%;全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73.23億美元,增長31.0%;實際到位33.29億美元,增長34.6%。外商獨資企業成為直接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全年實際到位22.72億美元,佔全市的比重達到68.3%。
支柱産業
汽車機械裝備、微電子和通信設備、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優質鋼管和優質鋼材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産業。
電 訊
電話擁有量
2005年末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3376公里,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33萬門,公網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39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503萬戶,當年新增用戶200萬戶,短信業務總量達到45億條,增長55.2%。
電臺
電視臺
2005年全市現有廣播節目9套,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市級電視節目13套,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83%,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94萬戶。
交通 鐵路
港口
2005年港口貨物吞吐量24068.8萬噸,比上年增長16.7%,其中進港9369.3萬噸,增長26.6%,出港14699.5萬噸,增長11.2%。集裝箱吞吐量480.1萬國際標準箱,增長25.8%。
鐵路
京津城際快速鐵路工程開工建設,薊港鐵路,黃萬鐵路正在建設中。2005年全年鐵路貨物運輸6793.95萬噸,增長11.2%;鐵路旅客運輸人數1558.43萬人,增長4.6%。

公路
2005年末實有城市鋪裝道路長度5460公里,鋪裝道路面積6669萬平方米,建成區每人平均道路面積10.41平方米。中心城區快速路實現通車120公里。全年貨運總量公路運輸19850萬噸,增長1.0%。公路運輸旅客2961萬人,增長20.5%。新建、改建了一批公交場所,公交運營車輛6794輛,年內更新691輛;完善了公交線網,年內新辟公交線路30條,市內公交線路達到428條。全年公共交通客運量89000萬人次。運營計程車31939輛。
吸引外資的熱點和項目

1、 市政、交通、能源、環保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2、 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無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工業産品,附 加值高、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産品;
3、 工業老企業技術改造;
4、 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産業項目;
5、 優質農副産品的種植、養殖及市場需求量大的農副産品深加工項 目;
6、 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提高産品檔次,擴大産品外銷,增加出口創匯的項目;
7、 開發海洋石油化工工業項目;
8、 符合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建設,結合城市危陋房改, 結合市區老企業搬遷的房地産開發項目;
9、 居民住宅及危舊房改造項目。
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行業
農、林、牧、漁業:
(1) 優質農副産品生産;
(2) 優質幹鮮果品生産;
(3) 農副産品深加工;
(4) 出口農副産品;
(5) 綠色無公害食品開發;
(6) 蔬菜、水果、肉食、 花卉保鮮技術;
(7) 水産品的養殖、加工技術。
城市基礎投施:
(1) 汽車工業;
(2) 電子工業;
(3) 機電設備工業;
(4) 海洋石油化工工業;
(5) 新型建材工業;
(6) 輕工業;
(7) 食品工業;
(8) 醫藥、醫療器械工業。
城市基礎投施 :
(1) 地方高速公路建設及經營;
(2) 城市地鐵交通建設與經營;
(3) 污水處理、垃圾處理;
(4) 火電站的建設與經營。
第三産業 :
(1) 旅遊商品製造;
(2) 商業設施建設;
(3) 城內危舊房改及居民住宅開發建設:
(4) 旅遊景點、設施建設;
(5) 經濟科技資訊諮詢。

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

審批與諮詢機構 :
濱海新區的外商投資項目,根據投資額的大小,分別由市、區兩級部門審批: 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下的,由各區外經貿委負責審批;天津港內投資額在 1000萬美元以下的,由天津港務局負責審批;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 稅區內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下的,分別由開發區和保稅區管委會審批;超過 上述範圍的,由天津市政府外國投資服務中心負責審批或向國家有關部門呈報。
審批程式:
1. 設立合資、合作企業申報程式
a. 由中方合作者起草項目建議書並提供合營雙方的法律證明和資信證明文件,向主管部門申報立項。
b. 合營雙方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報主管部門審批。
c. 合營雙方簽訂合同及公司章程,提交董事會人選名單及委派書,報主管部門批准。
d. 憑合同、章程批復,向主管部門申領批准證書。
e. 憑上述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工商管理局辦理註冊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2. 設立外商獨資企業申報程式
a. 提供外國投資者的法律證明和資信證明文件,填報投資申請書和公司章 程,向所屬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b. 根據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 向擬設企業所在地建設管理部門辦理選址、用地及外部配套條件等手續。
c. 憑對申請書和公司章程的批復及建設管理部門的證明文件,向主管部門 申領批准證書。
d. 憑批准證書等文件向所在地工商管理局辦理註冊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政策法規:
3. 鼓勵投資領域
a. 基礎設施建設
b. 土地開發和房地産經營
c. 老企業嫁接改造
d. 石油化工、海洋化工
e. 冶金工業
f. 機械工業
g. 新興電子工業
h. 農業及相關加工業
i. 旅遊資源開發
4. 投資優惠政策
a. 濱海新區內生産性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按15%稅率徵收。經營 期超過10年的,自獲利年度起前2年免征。第3-5年減半徵收。
b. 外商投資興建機場、港口、鐵路、公路、電廠等能源、交通項目、 從獲利年度起,前5年免征,後5年減半徵收所得稅。
c. 鼓勵外商在濱海新區設立外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同時鼓勵國內 金融單位在區內設立銀行、財務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務機構。
d. 濱海新區內進行成片土地開發的投資者,可以享受地價、能源供應 等方面的優惠。
e. 在濱海新區內興辦中資企業,凡對區內開發和開放有重要作用的, 經有關部門核點,可酌情給予優惠。
5. 其他稅收優惠 區內外商投資企業除按"優惠政策"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外,其 中屬於先進技術企業,可在減免所得稅期滿後延長三年減按10%的稅率 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屬於産品出口企業,凡當年出口産品産值達到企業 産品産值的70%以上的,減按1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另外在增值 稅、消費稅、營業稅、城市房産稅、車船使用牌照稅、預提所得稅及個 人所得稅等方面也進一步實行新的優惠措施。
6. 海關登記指南
a. 外商投資企業需提供
I. 營業執照副本複印件
II. 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證書複印件
III. 企業章程、合同(獨資企業不要)複印件
IV. 買地、買房或租房的合同及繳款憑證的複印件和原件
V. 企業法人代表身份證複印件
VI. 銀行開戶證明正本
VII. 驗資報告正本一份
b. 中資企業需提供
I. 營業執照副本複印件
II. 企業章程、合同(獨資企業不要)複印件
III. 買地、買房或租房的合同及繳款憑證的複印件和原件
IV. 企業法人代表身份證複印件
V. 銀行開戶證明正本
VI. 驗資報告正本一份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