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榨季將至,糖業如何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2-10-10 09:26:57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剛剛過去的2021/2022榨季,國內外食糖市場發生了諸多變化,展望新榨季,國內國際市場行情如何?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減弱的三重壓力下,糖企如何突圍破困?日前,2022年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白糖産業分論壇上,各方就白糖産業政策、市場發展動態及期貨、期權工具應用等問題分享經驗、加強交流,共同探討如何推動白糖期現貨市場健康發展。
國際市場形勢複雜多變
今年,國際市場形勢複雜,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大,白糖國際市場也難以“置身事外”。
“自全球疫情發生以來,商品市場整體承壓,國際糖價進入下跌趨勢,但自2020年5月份開始,隨著疫情因素被市場消化後,糖價迎來上漲。”廣州嘉利高糖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麗妮表示,從國際市場看,今年能源價格傳導到乙醇,從而帶動對糖價的支撐。
明年全球食糖市場供應預計整體寬鬆。“目前,北半球榨季已經落幕,巴西産量非常有限,隨著榨季末端進入第四季度,全球原糖供應是偏緊的。隨著北半球開榨,明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全球原糖供應會回到略寬鬆的狀態。”陳麗妮認為,2022/2023榨季,全球市場供應將從短缺變為過剩,今年由於印度大幅增産,預計今年全球食糖的供應有566萬噸過剩量,下個榨季全球食糖的供應還是偏寬鬆。
“遠期對全球食糖價格仍保持樂觀的態度。”陳麗妮表示,過去十年,全球糖價偏低,全球食糖産量並沒有大的增量,保持比較平穩的態勢。基於人口的不斷增長,食糖消費也隨之緩慢增長,食糖供應較為平穩。
國內糖業發展面臨挑戰
當前,我國國內糖業發展面臨挑戰,風險管理的需求不斷增加。
從食糖供給來看,産不足需格局較為明顯。“我國是糖業大國,年産糖1000萬噸左右,年食糖消費量1500萬噸左右,需要進口來補充。”中國糖業協會副理事長鐘金傳介紹,從自我保障能力分析,10年來我國食糖自給率最高接近100%,最低不足60%,近幾年處於70%“保供穩價”安全線附近。
從食糖消費來看,有效需求仍有增長空間。“分析我國食糖消費存在的問題可以發現,主要特徵為‘三低’。”鐘金傳表示,一是我國食糖消費量常年在10公斤左右,遠低於22.8公斤的世界水準;其次是食糖消費在整個甜味劑消費市場中佔比較低,化學合成甜味劑佔比高;三是食糖自給水準低,容易受到進口的衝擊。
糧食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糖罐子也要裝上自己的糖。當前,食糖産業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期貨市場的“保駕護航”。據了解,今年以來,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白糖期貨日均成交39萬手,日均持倉66萬手。國內超80%産能的制糖企業都已開展套期保值業務。2021年,鄭商所在廣西、雲南、新疆等地開展6個白糖“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承保白糖31萬手,實現賠付3254萬元。食糖市場規模進一步穩定,結構持續優化。
建設全國食糖統一大市場
在當前白糖價格大幅波動、國內外糖市聯繫更加緊密的背景下,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和優勢,不僅能夠降低企業風險、保障産業發展,也能夠促進食糖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白糖期貨服務食糖産業高品質發展有了法律保障。”鐘金傳表示,今年,《期貨和衍生品法》實行,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促進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有了制度安排。
“我國糖業已進入高品質發展期,糖業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中國糖業協會副理事長、雲南糖業協會執行理事長鄧毅表示,未來糖業發展將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實現綠色迴圈發展。
“共同為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食糖全國統一大市場而努力。”中國糖業協會特邀副理事、廣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呂英傑表示,建設全國食糖統一大市場,食糖現貨市場需要完善市場化交易平臺建設、運營和服務經驗,推動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促進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國際市場全面接軌。此外,要先統一食糖期現貨市場建設的基礎要素,讓期貨市場的各項功能以更具體的方式、更豐富的場景服務於實體經濟。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護寶寶健康成...提供奶粉餵養指南,解讀奶粉配方成分,幫助新手爸媽理性選擇奶粉。【詳情】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