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麵包三季度業績頹勢擴大,扣非凈利潤跌逾18%
發佈時間:2021-10-13 16:13:47 | 來源:中國網食品 | 作者:賈庚
10月12日,桃李麵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桃李麵包)公佈了2021年前三季度業績快報公告。報告期內,桃李麵包實現營業收入46.63億元,同比增加6.67%,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僅為5.29億元,同比大幅下跌18.22%。
而根據桃李麵包此前發佈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份實現營業收入29.39億元,同比增加7.3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37億元,同比下滑13.69%。
對比來看,顯然,桃李麵包第三季度延續並且擴大了業績頹勢。而根據業績快報,桃李麵包表示,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①去年同期受國家階段性社保減免政策影響,公司人力成本費用低於本期;②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産品成本有所增加;③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促銷活動相對較少,本期折讓率、返貨率均高於上期。
但分析來看,除去上述因素外,南方市場拓展乏力,行業競爭遭遇對手擠壓或許是導致桃李麵包業績持續下滑的癥結所在,而自今年9月末以來部分區域的限電限産對桃李麵包來講更是雪上加霜。
拓展南方市場失利,行業賽道競爭激烈
桃李麵包前身為瀋陽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採用“中央工廠+批發”模式進行生産和銷售,逐漸獲得市場認可,成為了跨區域經營的全國性麵包品牌。
一方面桃李麵包不滿足於盤踞以東北大本營為主的北方市場,另一方面桃李麵包的業績增長逐漸出現放緩勢頭,因此,2018年開始,桃李麵包選擇“南下”,發力拓展華東、華南、西北等南方地區的新市場。
但由於桃李麵包採用的生産模式導致前期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因此,2018年桃李麵包華南地區營業成本一度大幅上漲70.72%;2019年,桃李麵包凈利潤增長速度下滑至6.42%,創下新低,同樣將原因歸結于新開發市場的費用投入;而在2020年,桃李麵包仍然繼續加大力度拓展華東、華南等新市場,其中華東地區、華南地區成本分別再次增長28.13%、37.31%。
儘管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桃李麵包的“南下”進行並不順利。根據桃李麵包2020年年報,報告期內,全國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共有37家,但17家出現虧損,半數位於華東、華南市場,其中更有7家子公司虧損額超過500萬元,全部位於南方市場。
與此同時,桃李麵包還不得不面對越發擁擠的行業賽道。此前桃李麵包的老對手賓堡完成了對曼可頓的收購,在市場上佈局上對桃李麵包形成了夾擊合圍,而良品舖子、三隻松鼠、鹽津舖子等休閒食品品牌也開始跨賽道發力烘焙類産品,羅森便利店、便利蜂、7—11等便利店則推出了自有品牌的麵包産品,另外部分新茶飲品牌也擁有自己的烘焙産品。
在內憂外患之下,導致了桃李麵包持續擴大的業績頹勢。
限電影響多家子公司生産
2021年9月28日,桃李麵包發佈公告稱,受電力供應緊張的影響,江蘇桃李自2021年9月25日起至9月30日止限電停産;東莞桃李、長春食品、瀋陽桃李、大連桃李、山東桃李、天津桃李、丹東桃李、哈爾濱桃李均根據當地政府有序用電的相關通知積極配合限電舉措。
桃李麵包表示,公司積極響應政府限電政策的相關要求,全力配合當地政府限電措施。本次限電將對上述子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産影響,具體影響情況暫時無法準確預計。
2021年10月12日,桃李麵包再次發佈公告稱,隨著江蘇地區有序調度電力,江蘇桃李已于2021年10月1日起逐步恢復生産。
但由於電力供應依然緊張,江蘇桃李后續將繼續按照當地政府的電力政策進行生産經營。
另外截至目前,東莞桃李、長春食品、瀋陽桃李、大連桃李、山東桃李、天津桃李、丹東桃李、哈爾濱桃李、青島桃李麵包有限公司均根據當地政府有序用電的相關通知積極配合限電舉措。
根據上述公告,桃李麵包先後多達10家子公司因限電導致産能受限,可以預見,其第四季度的市場供應將難免受到影響。
責任編輯: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護寶寶健康成...提供奶粉餵養指南,解讀奶粉配方成分,幫助新手爸媽理性選擇奶粉。【詳情】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