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宋代茶文化,你必須要知道它
發佈時間:2020-09-01 11:20:32 | 來源:中國網食品 | 作者:
提起宋代,人們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便是文人墨客于高山流水間品茗論道的雅致景象。宋代百姓生活較為穩定,文學、書法、繪畫等各類藝術高度繁榮,於是人們開始追求“雅”這一精神境界,將“雅”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宋代“鬥茶“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熱衷於“鬥茶”,北宋書法家蔡襄曾在其茶學專著《茶錄》中寫道:“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由此可見“鬥茶”不僅十分風靡,並且已具有一套完備的評茶體系。宋代的文人雅士在“鬥茶“之餘又創造出了更為新穎的玩法,他們以茶沫為紙,在茶沫上巧妙的畫出山水人物、禽獸魚蟲的圖案,技藝高超者甚至可以在茶沫上作詩,稱之為“水丹青”,文豪蘇軾便曾寫詩稱讚謙師和尚:“瀉湯舊得茶三昧,覓句近窺詩一斑”。
由於“鬥茶”以茶沫鮮亮潔白、持久不散作為評判好茶的標準,故而一款能夠讓人充分觀察茶沫,同時襯托茶湯色澤的茶器便顯得尤為重要。建盞産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最早出現于北宋初年,起初多為無斑紋且通體烏黑的“烏金釉盞”,隨著當時“鬥茶”之風的盛行,建盞成為了當時專供皇室的器具。為滿足皇室“鬥茶”的需要又衍生出許多新的品種,其中兔毫盞尤其受到皇室喜愛,宋徽宗曾在《大觀茶論》中提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兔毫盞是當時産量最大的建盞品種。
建盞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所用黑釉則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成品建盞外型多口大底小,且多為較淺的圈足,主要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又分大、中、小型。建盞造型古樸渾厚,紋理變幻多樣並具有唯一性,胎體厚重且含有豐富的氣孔。
建盞興起于晚唐、盛于宋、衰于元,宋朝時期建甌和建陽交界一帶的大小建窯多達數百處,其中一條135.6米的水吉建窯為世界之最。雖然由於宋代的衰敗,建盞曾一度沒落甚至技藝失傳,但在現代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建盞技藝已得到了保護和恢復,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建盞在今天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並將再一次驚艷世界。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第29屆中國廚師節展大師廚藝,品津門美食,挖掘特色飲食文化。【詳情】
農資經營講誠信 農安信用保安...2019年品質興農萬里行再出發!【詳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