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震之下 A股杠桿讓人憂心
- 發佈時間:2016-01-08 08:15:42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楊菲
2016年A股的第四個交易日,開盤不足半小時,熔斷機制當日二次被觸發,滬深300指數跌逾7%,滬深兩市提前收市。在市場巨震之下,A股的“杠桿率”又開始引人擔憂了,這次又會如何演繹?
有投資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市場的杠桿資金或許並未減少,場外配資、收益互換等去杠桿並未徹底結束,險資加杠桿的方式也讓A股去杠桿的壓力陡增。尤其市場巨幅震蕩,各路杠桿資金爆倉的風險已經在不斷堆積。
實際上,被市場普遍認為推升2015年“瘋牛”,並引發A股大面積爆倉的杠桿資金最大來源之一就是場外配資。在對場外配資的嚴打期間,證券業協會對場外配資也進行了調研摸底,根據2015年6月底公佈的調研結果,場外配資活動主要通過恒生公司HOMS系統、上海銘創、同花順系統接入證券公司進行,合計接入的客戶資産規模近5000億元。其中,HOMS系統約4400億元,上海銘創約360億元,同花順約60億元。
而這5000億的存量配資的幾番清理整頓工作,在去年9月初被明確了時間表,監管層要求存量配資應于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個別存量較大的公司,不得晚于10月底前完成。
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跟蹤採訪發現,在10月配資清理大限臨近之時,隨著市場回暖,雖然規模化的信託配資幾乎被剿滅,但民間配資並未就此消停,相反衍生出新的玩法,依附於“一人多戶”制度下的民間配資門檻極低,有錢有賬戶加有一顆以身試險的心就可繼續配資。但這部分的量市場並未有相關數據,此外,2015年10月底後,監管層也並未就配資清理狀況進行披露。
無獨有偶,除了場外配資,以券商場外衍生交易——“收益互換”為載體的加杠桿方式也曾引發市場恐慌。部分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大股東增持都曾以該變現配資方式實現。
2015年11月底,證券業協會曾叫停了券商的融資類收益互換類業務,並要求證券公司對融資類收益互換業務進行清理規範。清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停止新增此類業務;二是存量業務可按合同繼續履行,但不得延期;三是對於客戶的融資需求,可以通過融資融券業務在場內規範進行;四是其他滿足客戶風險管理等合理需求的場外衍生品業務仍可正常、規範開展。
證券業協會發佈融資類收益互換存量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27日,30家證券公司融資類收益互換未了結規模約785億元。
不過,截至目前收益互換清理如何,市場同樣不得而知。而收益互換的叫停造成部分上市公司員工持股終止、大股東算盤泡湯,這部分資金是否有通過其他方式加杠桿或也值得市場注意。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近期以部分融資型保險公司為主體的變現加杠桿,圍獵A股的方式也正在興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去年全年,A股市場上至少有33家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其中滬市17家、深市16家,包括深市主機板7家,中小板7家,而中融人壽更是舉牌了2家創業板股票。
根據中銀國際2015年12月25日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這30多家險資舉牌涉及金額超過1300億元。而以2015年12月31日的最新總市值來計算,則險資及其一致行動人所持股份市值為2595億元,遠超過去幾年的險資舉牌規模。
而對於撬動A股的杠桿資金,《第一財經日報》採訪了解,一方面來源於爭相發行萬能險投連保等高收益産品;而另一方面部分更為激進的融資型保險公司也通過券商收益互換、融資融券甚至投資機構等變相加杠桿方式尋求資金。
對於保險機構發行萬能險等高收益保險産品,並最終投向股市,廣發證券策略團隊認為,這相當於將投保人的“避險資金”變成了機構配置“風險資産”的主要杠桿資金來源,存在“杠桿錯配”,而這些保險公司也成為新的加杠桿主體。
對於第二種更為直接的加杠桿方式,多位熟悉保險行業的人士對記者表示,該方式在傳統保險公司中幾乎不會出現,也是隨“寶萬之爭”才得以曝光,而“融資型”保險公司如何操作並不被外界所知。
但無論哪一種,當市場持續下跌,這些杠桿資金都將面臨風險,對A股的影響值得防範。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