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報告發佈一週後 人民幣匯改邁出重要一步
- 發佈時間:2015-08-12 03:37:0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楊菲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一步。11日,央行發佈公告稱,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央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自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此舉意味著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回到2005年匯改前的開盤詢價模式。8月11日調整之前,中間價是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IMF表態VS央行行動
究竟為何會選擇當前時點完善中間價報價體系?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偏離市場匯率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鋻於我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較大順差,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相對於全球多種貨幣表現較強,與市場預期出現一定偏離。因此,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
中間價的政策性扭曲使得當前人民幣面臨著較大的貶值壓力,過度堅挺的人民幣已影響到我國出口。就連央行也承認,我國已高度融入全球經濟,近期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對美元普遍有所貶值,而人民幣保持堅挺,這給我國出口帶來了一定壓力。7月中國出口同比從上月的2.8%大幅下跌至-8.3%,高估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制約穩增長效力的發揮。
不過,除了上述客觀原因外,央行選擇此時調整中間價亦有主觀因素的考量。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週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有關SDR評估報告中就提出,人民幣納入SDR需要倫敦、紐約等地形成離岸匯率,以便計算SDR貨幣籃子以美元計價的每日價值。央行僅時隔一週就迅速作出反應,旨在防止人民幣匯率定價權“旁落”至離岸市場,通過市場化改革滿足加入SDR的要求。
IMF報告認為,需要建立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具有代表性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來為人民幣入籃後SDR定值,在倫敦和紐約外匯市場同樣需要一個合適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IMF此前與英國央行討論,倫敦外匯交易市場有望形成離岸人民幣匯率。
而對於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告認為,其雖然具有代表性,但目前人民幣中間價並非以市場交易為基礎而制定。因此,IMF與中國決策層協商,要確定一個以市場為基礎、有代表性的人民幣匯率。
“為了掌握匯率主動權,而非讓離岸市場決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央行要推動在岸市場的市場化發展,同時逐步放開資本管制。”魯政委説。
趨勢性貶值形成?
央行的消息突如其來,直接導致1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較上一日出現近2%的變動,這亦被市場解讀為央行主動一次性貶值,未來人民幣還將繼續面臨貶值趨勢。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鋻於市場預期美聯儲今年開始加息、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兌其他主要貨幣顯著升值、出口乏力、國內通縮壓力加劇,人民幣匯率持續面臨貶值預期。
不過,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中間價出現2%的主動貶值,只是由於完善報價所帶來的一次性調整,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
對於企業而言,不論人民幣將面臨趨勢性貶值,匯率波動幅度變大,其對匯率風險敞口的管理需求越來越大。管濤就表示,匯率市場化恰恰告訴市場,未來匯率有漲有跌的波動將成為常態。對於市場主體來説,一味去做單邊的匯率升值還是貶值的預判,意義不大,關鍵是用好工具、管理風險。
日間波幅建議擴至5%
市場普遍認為,中間價改革比擴大人民幣日間波動幅度更勝一籌。魯政委解釋稱,2%的日間波幅儘管目前尚無擴大,但在現行中間價改革的基礎上,匯率會體現更大的彈性。如果中間價就是前一日收盤價,那麼日間波幅理論上比改革前最大可擴至4%;如果中間價在前一日收盤價的基礎上繼續調整,那日間波幅理論上最大可擴至5%~6%。
不過,既然中間價獲得改革,這是否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實現市場化自由浮動的目標已完成?魯政委認為,人民幣匯率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以市場供需為基礎的自由浮動,因此,擴大日間波動幅度仍有必要。
“由於IMF在11月評估人民幣是否納入SDR,人民幣匯改刻不容緩,建議在一個季度內,人民幣日間波幅可從2%擴至5%,再過半年擴至10%,再過半年擴至20%。很多新興國家的匯率波幅都是按一倍幅度逐步擴大。”魯政委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