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股市的坐標:新常態將成為A股新邏輯
- 發佈時間:2014-12-26 09:37:3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文舉
當越來越多投資者贊同牛市趨勢、分享收益之時,市場中的有識之士有這樣一種思考:主導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矛盾是否正在變化?A股市場的表現又透露了關於這個國家未來的什麼資訊?這種資訊本身反之於市場又讓我們想起古斯塔夫·勒龐那些話:在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獲得群體行為特有屬性。這一切,正在構築著當下中國股市的坐標。
股市的初心由此而來,遙遠而親切。
端詳一張股市K線圖,就像觀察一幅年輪。一棵樹所經受的陽光雨露、風吹雨打,一個國家經濟的每一輪繁榮、每一次危機,都鐫刻在這張看似迴圈往復的圖上。
然而,股市又不同於業已定型的年輪。它既是國家現狀的表徵,又是國家未來的先驗。來自不同時空的資訊交錯,判斷與預期混雜,才形成每日K線的起起伏伏。
起伏本身充滿著邏輯思維和財富效應。
無論對中國股市未來的表現持何種觀點,自2014年7月以來,A股市場已經發生了不容忽視的巨大變化。滬指年中在2000點平臺經歷了漫長的徘徊,成交量接近冰點。而從下半年開始,以銀行等大盤藍籌的低估值修復為先導,大盤重心不斷上移,上漲預期不斷得到強化。2014年11月下旬,央行降息、投資者信心復蘇、場外資金進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共振,以券商為代表的金融板塊領漲大盤,帶動指數以驚人的速度攻上3000點上方。兩市成交量指數級放大,日成交金額數次突破萬億元。仿佛突然之間,A股進入牛市節奏。
事實上,本輪牛市的內涵並非局限于滬指在過去6個月間50%的漲幅。從2012年年底開始,創業板指從歷史底部啟動,分別在2013年10月和2014年2月突破1400點、1500點整數關,並在2014年12月16日創下1674.98點歷史新高,較行情底部漲幅近2倍。創業板上市公司代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涌現出的新活力。與在中國實體經濟中佔主體地位的大盤藍籌股相比,這部分企業已提前18個月走牛。
當越來越多投資者贊同牛市趨勢、享受牛市收益的同時,市場中的有識之士們正在思考:主導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矛盾是否正在變化?A股市場的表現又透露了關於這個國家未來的什麼資訊?
這一切,正在構築當下中國股市的坐標,並在軸上刻下歷史和現實的印記。
X軸:
對外開放新定義輸出“中國標準”
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視野中重要性的提升並非偶然,而是當前世界政經格局演變下的既成事實,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定義中國資本市場,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中將無法脫離這條基本坐標軸。
在A股並不算太長的歷史中,海外市場曾是一項頗具影響力的因素。在一些關鍵時點,歐美市場的走勢往往成為次日A股市場的風向標。
而在2014年11月,中國降息卻在國際市場掀起了不小的波浪。11月22日,中國央行宣佈降息後,歐美股市應聲而起,歐股大幅收高2.1%,美股標普指數上漲0.52%,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視野中重要性的提升並非偶然,而是當前世界政經格局演變下的既成事實,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定義中國資本市場,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中將無法脫離這條基本坐標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今年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就指出,世界經濟面臨“新平庸”風險,其特徵是一種持續的低經濟增長和高失業率狀態,它影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很多經濟體。
在這樣的全球大背景下,在著名政策專家、前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的眼中,他看到這樣一種變化: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條件已經變化,我國出口和外匯儲備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位,進口和吸收外資居世界第二位,對外投資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經濟的分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在增加,尤其在增量上能佔到50%。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也在增加。”鄭新立説,“中國應當在世界經濟增長中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也有能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事實上,中國也正在著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詮釋“對外開放”的新定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就強調:“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而在北京APEC會議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的問題成為核心議題,以“一帶一路”和亞太自貿區為標誌的戰略規劃,也是這種新詮釋的具體體現。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這樣詮釋這一坐標軸線:中國必須全面實施支援區域一體化和共贏導向的走出去整體戰略。隨著對外開放總戰略的成功推進,中國將打造全新的對外利益交換模式,構建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貿易、投資和貨幣迴圈,獲取新的國際化增長紅利,在多極化的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並最終成為受尊敬的地緣大國。
“一方面,中國希望以開放促改革,即通過對外開放為內部改革引入壓力;另一方面,中國更希望通過本輪開放,在日益多極化和治理規則重構後的全球經濟政治格局中發揮更主動的作用。”邵宇表示,“這意味著全面而系統地規劃總戰略十分重要。”
著眼于國內資本市場,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喬永遠認為,國家戰略正從傳統相對保守進入到“新積極主義”時代。這種積極主義顯示了中國不再是既定規則的順應者,而是新規則的制定者。這個過程以及新規則的制定將醞釀巨大投資機會。
與此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也在不斷加速。于11月18日正式成行的滬港通就成為海外資金參與本輪A股牛市重要途徑。在12月初,伴隨著滬指的快速拉升,滬股通買入成交額迅速攀升。截至12月25日, 728億海外資金通過滬股通凈流入A股市場。上交所公佈的交易資訊顯示,滬港通席位深度參與中信證券等龍頭股的拉升行情。及時進場的海外資金既分享了此輪牛市盛宴,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資金助力。
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無疑將增強國際資金對於中國經濟以及中國市場的信心,無論是順暢運作中的滬港通,還是預期中的A股被納入各大海外重要指數,都將帶來越來越多國際資金參與中國市場。
“滬港通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探索出一種市場模式、交易模式、監管模式、清算模式和風險管控模式,為中國資本市場完全與充分地雙向開放贏得時間與空間,把世界帶到中國的家門口”。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滬港通如是評價。
對外開放新格局,輸出的是“中國標準”。在這個標準的背後是大國實力的支撐,甚而對人類命運的影響。這一點,在過去一年裏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扮演了與眾不同的角色。
Y軸:
國內經濟新常態以及新國民秩序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下臺階態勢不斷明朗,社會各界對“犧牲速度換品質”逐漸形成市場共識,“新常態”也越來越成為描繪A股市場時不可或缺的底色。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權威高度對“經濟新常態”做出了概括歸納,也令這一A股坐標軸更為清晰。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些邏輯嚴謹的表述: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會議點破了一層窗紙,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這,也是股市的邏輯。
“新常態”語境下,微觀層面“以增速換品質”的效果已經顯現,並且成為近期A股牛市的一大推動力。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分析認為,自2013年年中以來,經濟增速不斷下行,社會整體需求增長率越來越低,但上市公司盈利卻出現好轉,就是因為經濟在供應層面上的調整和收縮比需求下降的速度要更快。
對於供應調整的方式,高善文認為,首先沒有能力盈利的企業,通過破産、關閉等方式退出市場,直接造成供應的收縮。同時企業會在技術層面、産品層面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邏輯是想方設法去提高高毛利産品的比重,壓縮低毛利産品的比重。
“確實有很多企業熬不下去在退掉,但是這些企業退掉對股票市場只是利好。”高善文表示,“因為它意味著供應面的調整在繼續進行,上市公司的盈利會繼續改善。而上市公司通過技術進步的方法提升毛利率,這一努力現在仍然在繼續進行。”
新常態的表像是經濟減速,而內核則是結構優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各個領域不斷深化改革就成了“華山一條路”。
對於未來的改革路徑,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預計,2015年改革將由預期改革階段過渡到改革實質推進階段。國資改革、土地改革、公用事業改革、金融改革、以自貿區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等部分改革的頂層設計將密集出臺。
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則表示,所謂的改革,無非是調整舊增長模式,放活新增長模式。未來改革的核心在財稅、國企和金融三大領域,其他則為配套。按照三中全會要求,此輪經濟改革的目標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兩大財務軟約束部門正是無風險利率過高的幕後推手,也是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未來如果通過財稅改革和國企改革使之硬約束,並通過金融改革放活股權融資,中國經濟將基本完成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
對此,改革是迎來市場春天的花朵。
任澤平先生一條精典的語錄,至今聽上去有些超越理性的激越,但也説出了一部分投資人的心聲:“黨給我智慧給我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