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開始,A股市場進入了價值投資時代。簡單而言,價值投資就是由估值決定牛熊。這次投資時代拐點的來臨具有長期性,投資者亟需根據新的時代特徵,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
今年以來,上證綜指走勢穩定攀升,上證50和滬深300等藍籌指數更是跑贏了道指和標普指數,根本原因就是A股市場估值較美股市場便宜。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估值分別是12倍PE和15倍PE,上證綜指估值也僅有20倍PE。但道指和標普指數估值分別是21倍PE和23倍PE,泛歐指數等估值更高於美股指數。近期常見在隔夜全球市場大幅收跌的背景下,次日A股指數頑強翻紅,背後的支撐因素就是A股市場的估值優勢。因此,A股藍籌指數跑贏全球指數的現象還將延續。
現在,美股道指已經出現築頂端倪。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對於美股市場的影響,是通過藍籌股發債回購股票來實現的,相當於美股版的“國家隊”救市措施。隨著美國步入加息週期,我們可以發現美股藍籌股回購股票的案例及金額都開始縮減,而道指和標普指數估值也逐步接近1987年和2007年牛市巔峰時的27倍PE。從估值角度出發,美股指數構築頭部的概率越來越高。
有意思的是,這一次A股市場指數和估值,都沒有出現類似2001年和2007年追隨美股市場的泡沫現象,而是處於相對的指數低位和估值低位,這就會吸引全球避險資金將A股藍籌指數作為剛需配置,以規避美股指數及估值更高的泛歐指數的潛在風險。這就是現在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A股指數呈現出明顯抗跌特徵的根本原因。估值決定了牛熊。
雖然有了估值這桿秤,但投資者還是會抱怨,去年以來很多人都“賺了指數賠了錢”,特別是中小創股票,這個問題涉及投資策略的轉變,而指數化投資模式就是價值投資時代的適用策略。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彼得林奇,作為主動型投資策略的佼佼者,卻一致推崇跟蹤標普指數投資,這並非這兩位大師謙虛。事實上,哈撒韋公司和麥哲倫基金的長期收益也剛跑贏標普指數,而美股藍籌股真正的大股東貝萊德基金也是全球最大的指數基金。
因此,未來A股市場也將出現兩大分類投資者,即被動型投資者和主動型投資者。被動型投資者會覆蓋特大型機構投資者和業餘型散戶投資者這兩端,未來在人數總量和金額總量上都會超過主動型投資者。被動型投資策略主要就是根據估值跟蹤各類藍籌指數,根據藍籌指數的估值和現金回報率,目前A股市場可以被確認處於牛市初期。
中期而言,雖然美股指數有調整壓力,但A股指數仍會緩慢攀升,直至雙方藍籌指數估值接近。長期而言,A股藍籌指數肯定還會有逾越20倍PE的週期,所以,目前指數化投資策略無疑值得潛心研究。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