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産業高速發展、政策利好及技術進步等多重因素助力下,積體電路行業繼續延續高景氣度,多家晶片企業多個個股走勢強勁。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4月4日,今年3月份以來,積體電路板塊平均股價漲幅為12.1%。
行業蓬勃發展之勢下,卻非每家企業都能搭上行業高速發展的快車。近日,北京君正發佈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2017年凈利潤650.11萬元,同比下降7.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後凈利潤”)更是僅-1844.44萬元,而這已經是北京君正連續第四年扣非後凈利潤為負值。
《證券日報》記者閱讀年報時發現,公司目前維持盈利的主要來源是理財收益和政府補貼。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理財收益為2414.31萬元,是公司利潤總額比例為353.01%;政府補貼1327.76萬元,佔利潤總額比例為194.14%。
本報記者就扣非後凈利潤、閒置募集資金及戰略發展規劃等多個問題致電、郵件北京君正董秘辦,其回復稱,相關問題已在歷年年報中詳細披露。
扣非後凈利潤連續四年虧損
2017年年報顯示,北京君正實現營業總收入1.84億元,同比增長65.17%;實現凈利潤650.11萬元,同比下降7.81%。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公司2017年凈利潤為正,但是扣非後凈利潤虧損1844萬元。《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這是北京君正自2014年以來連續第四年扣非後凈利潤為負值。2014年至2016年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1437萬元、-2229萬元、-2386萬元。
對於利潤下滑的原因,北京君正在年報中指出,由於智慧視頻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在該領域的産品毛利率總體水準偏低。同時,公司在智慧視頻領域的市場拓展支出導致銷售費用同比增長,研發投入方面的支出同比也有所增長,而投資收益、政府補助同比有所下降,致使2017年凈利潤同比下降。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北京君正主要收入來源是積體電路設計業務,2017年實現收入1.74億元,佔營業收入總額的94.42%。具體到産品來看,主要包括微處理器晶片和智慧視頻晶片,二者佔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48.93%和44.03%。除此之外,公司還有一項收入來源是房租收入,達1028萬元。其中702.9萬元均來自租賃方北京華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與北京君正為同一實際控制人。
年報顯示,北京君正的虧損主要來自旗下兩家子公司,分別為北京君正積體電路(香港)集團有限公司,2017年凈利潤虧損26萬元;更大的虧損來自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凈利潤虧損1085萬元。事實上,自2014年成立以來,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虧損額持續增長。2014年-2016年分別虧損364萬元、808萬元、942萬元。
北京君正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面向智慧視頻領域,報告期內,其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但由於視頻領域競爭激烈,毛利率相對較低,同時合肥君正研發投入不斷增加,致使其凈利潤略有下降。
“北京君正扣非後凈利潤四年來都是負值,説明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並不健康。一般而言,觀察上市公司業績時,扣非後的歸屬凈利潤情況更具價值。很多公司其實主業不濟,更多依靠政府補助、理財産品以及出賣資産等實現所謂的業績增長或者盈利。”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上市七年募集資金閒置過半
2011年北京君正首次公開發行募得資金8.2億元。其中募投項目承諾投資額3.2億元,超募資金額4.9億元。彼時,北京君正承諾募投項目包括攜帶型教育電子産品用嵌入式處理器晶片技術改造項目等5個項目,超募資金投向為1.4億元投資成立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
不過,時隔七年,北京君正募集的8.2億元資金僅投入使用了3.8億元,尚未使用募集資金總額達4.4億元,佔比53.66%。過半上市募集資金閒置到底為何?年報顯示,彼時募投的五個項目中,已經有三個進行了變更,僅有一個達到預計效益。北京君正則將未達到計劃進度或預計收益的原因歸結為消費電子市場發生變化、 市場拓展受阻等因素。2014年北京君正使用超募資金1.4億元在合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投資成立全資子公司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之後,募集資金再無使用進展。
北京君正在年報中表示,閒置募集資金部分存放于募集資金專戶,部分用於購買銀行保本型理財産品。
《證券日報》記者查閱資料得知,自2015年以來,北京君正凈利潤實現了扭虧,分別為3204萬元、705萬元、650萬元,避免了ST的風險,但利潤幾乎全部來自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北京君正2017年年報顯示,當期購買理財産品收益達2414.31萬元,佔利潤總額比例353.01%;與經營相關的政府補助1327.76萬元,佔利潤總額比例194.14%。
宋清輝指出,上市公司過於依賴理財産品和政府補貼,不但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而且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一來過於依賴理財産品暗藏風險,因為這樣做可能會疏遠主業,也與當前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政策導向相悖。二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相關行業政府補貼力度已經有所減弱。若未來財政收入進一步下滑,勢必會影響政府補貼上市公司的能力,從而給將來受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帶來業績風險。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