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資源炒作有望降溫
- 發佈時間:2016-05-09 00:26:0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曹霽晨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A股市場借“殼”大戲不斷上演。“殼”資源交易火爆,二級市場多只股票走出大幅上漲行情。監管層近期最新表態或讓A股市場上殼資源炒作有所降溫。
殼資源受熱捧
*ST新梅由於三年連續虧損自4月8日起暫停上市,但在此之前,其股價曾從2月初的5元一線一路飆升至最高8.15元,階段漲幅逾六成。2015年成功扭虧的*ST皇臺,此前多次重組失敗,股價自1月中旬起大幅攀升,漲幅最大時超過七成。Wind數據顯示,具備殼概念的個股今年以來走勢顯著跑贏大盤。
市值低於50億、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小于20%、民營企業最好、主業不振、有重組歷史,前述關鍵字已經成為A股市場掘金殼資源的“常識”之一。目前來看,除了借殼高發地ST板塊外,殼資源主要集中于紡織服裝、礦業、化工、商業零售、造紙等傳統週期性行業中,這些行業中的企業尤其是部分民營企業在轉型期面臨業績和估值“雙殺”,往往會選擇賣殼徹底套現或出讓控制權。
近年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加了重組主體與讓“殼”主體。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出臺後,從中央企業到地方國企,國有企業資産整合和清退力度不斷加大。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國企重組活躍,以往被認為借殼難度較高的地方國企及央企殼資源公司也不乏實施轉讓、重組乃至借殼案例。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已有恒天天鵝(現重組為華訊方舟,重組前所屬中國恒天集團)、河池化工(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民企,此前屬中國化工集團)、友好集團(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大商集團,此前屬烏魯木齊國資委)等多家國企上市公司正在或已經實施重大資産重組。近期中國南方公司工業集團將所持中國嘉陵的股權全數轉讓給龍光基業,龍光基業由此成為中國嘉陵的大股東。根據以往市場操作手法,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後大多預示著後續資産重組“箭在弦上”,中國嘉陵是國企殼資源流通的最新案例。
分析人士認為,殼資源火熱的背後是目前企業巨大的證券化需求和受限的供給下供需不匹配的寫照。一季度數據顯示,目前排隊IPO的公司已經超過700家,按照目前的審核與發行速度,消化存量至少需要2-3年時間,這已經是業內人士的共識。2-3年的時間成本讓不少擬上市公司謀求通過借殼的方式實現“彎道超車”。從今年已經或正在實施的借殼案例來看,大體量企業通過借殼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的案例明顯增多,帶來上市公司市值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催熱了殼資源個股在二級市場的表現。
在香港上市的全球第二大工業鋁型材製造商中國忠旺的分拆上市計劃顯示,其旗下主營鋁擠壓業務的遼寧忠旺集團有限公司(忠旺集團),將通過借殼中房股份登陸A股,作價282億元。中國忠旺也由此成為“香港紅籌回歸第一股”。而中房股份停牌前市值僅44億元,復牌後走出連續上漲行情。
風險不容小覷
上市公司在被借殼之後往往能夠收穫巨大漲幅,一方面是因為上市公司被借殼之後基本面發生變化,公司價值得到重估;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借殼往往會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容易受到投資者熱炒。據統計,被借殼公司復牌後的股價在短期內急劇上漲,十幾個交易日相對累計超額收益平均達70%以上。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大多數散戶並不具備和機構一樣的資金實力和風控手段,同時並非所有被重組的公司都能完成從“烏雞”到“鳳凰”的涅槃,重組過程中重組方的道德風險不容忽視。
七喜控股(現為分眾傳媒)股價一飛沖天的背後也有宏達新材被火速“棄殼”的戲劇性事件。彼時公告顯示,由於宏達新材和朱德洪涉嫌違反證券相關法律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分眾傳媒因此終止了借殼宏達新材的計劃。復牌後股價一度跌幅超過40%,不少身在其中的股民損失慘重。
一些殼屬性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和合規性方面存在短板甚至瑕疵,這也可能會成為重組過程中的“定時炸彈”。對投資者而言,若抱著“賭徒心態”盲目參與殼資源炒作,無疑將面臨巨大風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