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稀土入股盛和資源 中小稀土企業難逃被購命運
- 發佈時間:2015-11-17 07: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楊菲
行業環境持續低迷,稀土企業整合進程加速。日前,曾兩次想借殼上市的晨光稀土以13.2億元的價格被同行盛和資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和資源”)收購,值得注意的是,晨光稀土的參股股東北方稀土借此次並購方案,成為盛和資源的股東之一。業內認為,目前,中小稀土企業被並購已成必然趨勢,此次重組折射出稀土企業整合加速的趨勢。
借殼未果終被收
日前,盛和資源公告顯示,該公司擬以8.53元/股非公開發行合計約3.3億股,並支付現金約2.22億元,合計作價30.39億元收購晨光稀土100%股權、科百瑞71.43%股權及文盛新材100%股權,其中,晨光稀土擬收購總金額為13.2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後,盛和資源將直接和間接持有晨光稀土、科百瑞、文盛新材100%股權。盛和資源在公告中表示,此次重組能夠完善産業鏈,增強盈利能力。同時,該公司産業鏈得以拓寬和延長,生産環節增加,使得營運資金需求相應增加。
在盛和資源此次收購的3家公司當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晨光稀土,該公司此前曾兩次試圖借殼上市。
據了解,2012年晨光稀土試圖借殼S舜元,但該方案隨後遭到股東大會否決並引起糾紛。隨後晨光稀土又與銀潤投資在2013年3月宣佈重組,但2014年10月,該重組又遭遇失敗,銀潤投資公告顯示,因參與本次重大資産重組的有關方面涉嫌違法被稽查立案,本次重大資産重組行政許可申請被證監會做出暫停審核的決定。
此後,在暫停審核期間,稀土行業的復蘇不如預期,進一步增加了晨光稀土未來經營業績的不確定性。由此銀潤投資決定終止與晨光稀土的重大資産重組方案。
有業內人士表示,兩次試圖借殼上市的晨光稀土此次被收購也頗為無奈,據了解,去年晨光稀土總資産25.39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9.91億元,凈利潤虧損2014.52萬元,該公司正面臨著難盈利的局面。
此外,資料顯示,晨光稀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較為完整稀土産業鏈的地方公司,現已形成年産2200噸各種規格的稀土金屬和稀土合金産品的生産能力。 雖然如此,晨光稀土仍難逃虧損命運。
背後現北方稀土身影
被盛和資源收購的同時,晨光稀土的參股股東北方稀土于當日發佈公告稱,北方稀土將參與盛和資源收購晨光稀土的本次重大資産重組。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稀土是目前國內稀土行業的六大集團之一。
公告顯示,北方稀土持有晨光稀土9.25%股權,對應的未經審計凈資産賬面值約為7901.62萬元,預估值為1.22億元,預估增值額為4308.38萬元,預估增值率54.53%。交易完成後,北方稀土約持有盛和資源1%的股權。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晨光稀土無奈被收購,但對於北方稀土來説將産生利好。“由於盛和資源是上市公司,北方稀土獲得更大的利潤,而且並不排除北方稀土下一步會增加對盛和資源的投資。”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盛和資源收購晨光稀土等3家公司,以及北方稀土通過旗下參股公司重組成為盛和資源股東的行為,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北方稀土借機入股盛和資源是稀土行業企業整合加速的直接體現。
企業間並購提速
實際上,晨光稀土被盛和資源收購,北方稀土借機又成為盛和資源的股東,小型、中型、大型稀土企業間的此類組合,被業內人士看做是我國稀土企業發展的預期模式,林伯強認為,國內稀土中小企業被並購的情況未來還將繼續。“一方面是國家對於稀土行業的整合要求,另一方面,目前稀土行業低迷,中小企業難以盈利。”林伯強説。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整個稀土行業的虧損加劇,根據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18家重點稀土企業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259.59億元,較2013年下降21.12%,而且近年來一直處於下滑趨勢。
與此同時,今年初,贛州稀土、江鎢稀土、江銅集團3家將稀土業務板塊進行整合,建立了中國南方稀土集團,而其他幾大稀土集團也都在借自己的整合平臺對中小型稀土企業進行收購。
據了解,自2011年至今,稀土價格持續下降,今年初,工業和資訊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巡視員、國家稀土辦公室主任賈銀松曾公開表示,今年稀土行業首要的工作是加快推進中國鋁業、北方稀土等六大稀土集團組建的實質性工作,並將在2015年底完成全國稀土礦山和冶煉分離企業的整合。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國內稀土行業一直面臨著應用産品開發力度不夠、産業結構不合理的情況。資料顯示,我國稀土應用産品的總體技術水準不高,部分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低,整個行業仍以加工産品為主,應用産品數量不足。下游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應用産品仍然主要集中在國外。另外,稀土行業集中度較低,企業之間出現惡意競爭的現象,也使得國內稀土行業發展受阻。
林伯強表示,未來稀土行業乃至整個能源行業這種企業並購將會越來越多。“以稀土行業為例,六大稀土集團的主導格局將提升整個行業的集中度,行業內的零、散、亂現狀有望得到徹底改變,行業逐步走向規範化、可持續發展。”林伯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