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消息稱軍工集團將分類改革 目前已有87家企業上市

  • 發佈時間:2015-09-06 15:25:09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宋怡青  責任編輯:楊菲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軍工領域吹響新一輪改革號角。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上,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車種之多、裝備之精良、機械化程度之高,為歷次閱兵所未有。

  閱兵中,84%的裝備是首次亮相,所有裝備均為“中國製造”。這是中國軍工的一次集體亮劍。

  從東風-31A彈道導彈到東風-5B洲際導彈,從紅旗-9艦空導彈到鷹擊-12反艦導彈,地空導彈、艦空導彈、艦艦導彈、岸艦導彈、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戰役戰術導彈、巡航導彈、洲際戰略核導彈,中國導彈家族大亮相。

  從空警-2000預警機到殲-10戰鬥機,從高新4號空中指揮機到殲轟-7A戰鬥轟炸機,11個空中方隊以密集隊形飛過天安門,新一代預警機、轟炸機、殲擊機、艦載機、直升機等多型飛機均為列裝後首次參閱。

  70年滄桑巨變,我國的武器裝備已經結束以“仿製為主”的歷史,邁入了自主創新的發展軌道。十大軍工集團(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各有側重,在專業化、産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等方向上,加速研究核心技術和優勢産品,推動我國軍工領域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軍工領域亦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號角。《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了多位軍工産業和軍方相關人士,以及研究軍工改制的學者,就軍工産業發展現狀、未來改革路徑,給出了自己的觀察。

  軍工同樣要靠深化改革持續騰飛

  歷次閱兵是中國軍工産業發展軌跡的一種詮釋。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閱兵,歷時兩個半小時,受閱武器裝備數量為:火炮119門,坦克和裝甲車152輛,汽車222輛,飛機17架,軍馬2344匹。受閱部隊裝備幾乎全部來自戰利品,被稱為“萬國牌”。

  1950~60年代,中國的軍工發展主要依靠當時的蘇聯援助。T55、殲5、殲6等裝備都是從蘇聯引進的技術。在這一時期舉行的閱兵式中,蘇式IS系列重型坦克、SU系列突擊炮、重型火炮、輪式卡車以及邊三輪摩托車(引進烏拉爾720系列)依次露出。

  但中國從未喪失獨創精神。“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功,讓中國軍工産業有了自主發展的底氣。1957年第九次國慶閱兵,解放軍國産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首次接受檢閱。

  為調整改革軍隊原有的武器裝備管理體制,1990年代,軍工企業改制拉開序幕,中國的軍工産業研製發展也駛上快車道。

  1998年,中央軍委決定,在當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2008年改國防科工局)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負責全軍普通武器、彈藥和高尖端武器,如載人航太、核武器、風洞、衛星發射等方面的試驗定型。

  與此同時,在國務院直屬序列裏重新組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作為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負責組織管理國防工業計劃、政策、標準及法規的制定與執行情況監督,研製和預研、跟蹤國外先進技術。其對地方的國防軍工企業有領導和分配科研項目作用。

  隨後,當時的五大軍工集團(即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太工業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大致按科研與生産一分為二,前述十大軍工集團成立。一位前國防科工委參與改革推進的人士説,軍工企業分家是為了引入內部競爭,研發與生産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週年閱兵式上,向世界展示了我海、陸、空軍以及武裝警察部隊的新裝備。外界發現,我國軍工製造取得了突破式發展,輕、中、重型載具在動力、傳動、電子、觀瞄系統都有新突破。

  此次閱兵,96式、99式主戰坦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證明了我國重工業、材料技術、多燃料技術、複合裝甲的技術儲備達到新水準。其中99式主戰坦克亮相為世界矚目,尤其是鐳射對抗系統更是我軍乃至其他軍隊首次實際應用。射程11500公里的DF-31戰略導彈,也首次亮相。

  前述參與改革的人士對《財經國家週刊》表示,十大軍工集團的成立,標誌著軍工企業市場化和資本化的起步。當然,由於觀念制約以及政策上的局限,當時軍工企業資本化和市場化的程度還較為有限。

  21世紀初,為了促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革,國防科工委提出,軍工企業要分類改革,軍工事業單位(主要指科研院所)要分類改制。《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實施暫行辦法》《仲介機構參與軍工企事業單位改制上市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先後出臺。

  隨後,軍工集團下屬企業迎來一波證券融資潮。如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利用滬東重機增發,重組外高橋、澄西等船廠,注入凈資産90多億元;中船重工、南方汽車等IPO項目募集資金分別達70億元和50億元。

  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提升軍民兩用産品研發能力,如軍民用飛機、軍民用發動機、軍民用船用配套、軍民用微電機、軍民用接插件等上市。在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軍民良性互動格局的形成。

  前述參與改革人士評價:“上市融資有效推動了軍工産業的産權變革,為消除政企不分和行政壟斷創造了條件。”

  隨著體制變革,中國軍隊的主戰裝備得到了脫胎換骨式的發展。

  2009年國慶閱兵,接受檢閱的裝備基本涵蓋了各兵種主要地面裝備,包括05式自行加榴炮、07式自行榴彈炮、輪式自行突擊炮、第五代遠端火箭炮、國産第三代地空導彈(紅旗-9)、新型地空導彈(紅旗-12)等多种先進裝備。所有裝備都是國産裝備。

  2013 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發展軍事理論、加強軍事戰略指導、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後,軍工企業改制開始全面提速。

  據前述參與改革人士透露,本輪軍工改革主要是推動非戰略性軍工資産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軍工集團提高資産證券化率。

  一個新課題新機遇:軍工科研院所改制

  軍工集團下的軍工資産,大致可以分為研究所資産和企業資産兩大類。

  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關於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體系的若干意見》,提出除關係國家戰略安全的少數企業外,都要通過資産重組、上市、互相參股、兼併收購等多種途徑推進股份制改造,對於軍工企業類資産可以直接進行資産證券化改革,對於軍工研究所資産要先進行轉企改制,再進行資産證券化改革。

  隨後,各大軍工集團的企業資産基本上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並注入到上市公司。而軍工研究所由於長期實行事業單位體制,與整個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一樣,改制一直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

  “軍工研究所主要負責設計和研發,資産掌握著最核心的軍工技術,擁有最核心的軍工專家資源,是最優質的軍工資産,具有最大的發展潛力和擁有最高的資産附加值。”華泰證券曾經發佈研究報告稱。2013年,中船重工集團的科研院所對集團的利潤貢獻率超過 30%,被譽為“軍工金礦”。

  不少券商的研究報告也提到,如果軍工科研院所改製成功,其資産得以注入軍工上市公司,會顯著提升上市公司的收入規模和盈利水準,增厚公司業績,軍工資産證券化進程將大幅提速。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專門成立了軍工科研院所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頂層謀劃改革。一位接近國防科工局的人士透露,該小組對軍工科研院所進行了細緻的“摸家底”,並且提出了軍工科研院所改革分類原則和標準,正式啟動分類改革。

  此前有媒體報道説,軍工科研院所改革根據功能定位分為三類:公益一類、公益二類和企業類,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不會超過一定的比例。

  “由於各軍工集團情況各有不同,所以當前軍工科研改革的思路是‘先試點,後分類,整體上報方案’的工作原則。”前述接近國防科工局的人士表示,對於應用型科研院所,積極推進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於面向國防科技工業全行業服務的基礎性科研院所,重在創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務能力。

  他進一步表示,軍工科研院所改制的實質是,由現在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單位,使國防科技創新的巨大能力釋放到市場,推動科研與生産的良性迴圈,把研究開發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了解到,按照規劃,改革基礎好、意願強、有業績的軍工科研院所可以優先成為試點,率先取得突破。目前,各大軍工集團都在積極推進科研院所的改制。

  軍工科研院所改制也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由於歷史沿革,軍工科研院所産權關係複雜,資産由財政部管理,軍工企業由國資委[微網志]管理,研究所轉企改制涉及大量國有資産的移交,第一步需要在頂層設計中理清資産的所屬關係。

  其次,成本核算困難。一位軍工院所的負責人曾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改制前院所享受免征軍品流轉稅等優惠政策,改制後稅收優惠會取消,固定資産計提折舊比例還會提高,這兩方面數額不小,可能會影響改制院所的利潤水準。這也讓某些基層院所對改制有畏難情緒,也是此前改制未取得突破的一個原因。

  再次,業績考核難題。由於企、事業單位會計政策存在差別,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後採用企業會計制度,相關單位資産、負債、利潤等眾多財務指標數據都會發生較大變化。

  這位人士還表示,軍工研究所多數是涉密單位,有的具有極高的涉密等級,之前都是採取內部審計的方式,而轉企後,需要接受外部審計,保密工作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這也需要有關部門制定新的保密措施。

  資産證券化:十大軍工集團已有87家企業上市

  今年二季度以來,不少軍工集團下屬的上市公司宣佈停牌,擬籌劃重大事項。

  譬如,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重機5月挂出停牌公告;隨後,航太科技集團旗下的航太電子航太機電四維圖新也宣佈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停牌的還有電子科技集團下屬的衛士通國睿科技太極股份,等等。

  一些市場人士猜測,軍工上市公司的大面積停牌預示著各軍工集團將有新的整合動作,資産證券化將加速。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防務産業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欒大龍表示,資産證券化是軍工集團作為央企進行改革最好的路徑之一,軍工集團資産證券化空間巨大。

  從東興證券今年發佈的一份報告來看,十大軍工集團的資産證券化率平均在30%左右,其中水準較高的中航工業和中船重工集團超過了50%,而水準較低的航太科技、航太科工和電子科技集團為20%左右。

  與美國軍工集團動輒80%以上的資産證券化率相比,我國軍工資産證券化率還顯得比較低。

  目前,各軍工集團提升資産證券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企業上市。2015年以來,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旗下的航太工程樂凱新材等公司陸續登陸資本市場;

  第二種是通過股權劃轉、定向增發等動作,將核心資産注入到上市公司。今年8月18日,中航科工、中航資本中航飛機中航電子中航機電五家公司公告披露,共同向成飛集團、沈飛集團增資。

  一位證券分析師評價道,沈飛和成飛兩個公司是我國現役主力戰鬥機最核心的兩個供應商,是中航工業防務板塊最核心的資産。本次增資再次彰顯了中航工業推動資産證券化的決心。

  第三種是買殼借殼上市。航太科技集團下屬的中國衛星和航太科工集團下屬的航太長峰等都是通過買殼、借殼的方式上市。

  據《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的統計,中國十大軍工集團陸續上市的企業達到87家。上市軍工企業的資産以汽車、船舶、通信、電子元器件等軍民兩用産品為主,核心資産所佔比例仍不高。

  東興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各大軍工集團資産證券化水準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所資産的影響。當前十大軍工集團下的優質企業類資産已基本注入了上市公司,未注入資産主要是軍工研究所資産。如果軍工研究所改制無法破冰,各大軍工集團的資産證券化水準較難進一步提升。

  目前,十大軍工集團中,中航工業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的資産證券化基礎顯示出比較優勢,推進態度積極。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胡問鳴近日公開表示,“分板塊”加快推進集團軍工資産證券化。在科研院所改制方面,他表示,中船重工集團將積極創新,會把科研院所下屬的産業部分率先剝離,按專業化原則與其他公司同步實現資産證券化。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也表示,抓住改革機會,加快資本證券化,加快搭建各個專業子板塊的資本平臺。

  航太科工從2015年開始加速了在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閩福發A的實際控制人。今年8月20日起,閩福發A更名為 “航太發展”,成為航太科工係第七家上市公司。

  為了進一步推動軍工資産證券化,欒大龍認為,應考慮完善資産證券化現行法律法規,制訂軍工資産證券化指導文件,規範和建立軍工資産證券化審核流程、認可標準。以軍工資産證券化為基礎,加速軍工資産的集中。軍工資産集中可以緩解軍工産能的分散、過剩,提高軍工企業的規模化效益、專業化水準以及國際競爭力。

  新定價體系:助推軍工企業完善機制

  軍品定價體系改革,與此輪軍工企業改革密切相關。總裝備部的一位人士評價説,裝備定價體系調整後,軍工企業會迎來一輪優勝劣汰。

  與國外相比,我國武器裝備實行採購合同制起步晚。2005年以前採用需求性訂貨模式,2005年至今才採用競爭性採購模式,且仍未全面覆蓋。

  根據《國防科研項目計價管理辦法》,目前我國裝備研製合同價格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計價成本、利潤(計價成本的5%)和不可預見費(不超過計價成本的5%)。

  可以這樣説,我國的武器裝備定價一直採用5%成本加成的模式,成本的高低決定了利潤的大小。

  一位軍工證券分析師認為,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獲利水準隨成本而變動,對於武器裝備供應方缺乏激勵機制。

  “5%成本加成模式制約著我國軍工企業利潤的提升。”申銀萬國[微網志]軍工證券分析師李曉光也認為,整個定價採購體系模式的改變,能夠對我國軍工企業實現市場化起到積極作用。

  其實,早在2011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解放軍總裝備部聯合頒發《關於進一步推進軍品價格工作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軍品價格從“事後定價”到“事前控制”、從“單一定價模式”到“多種定價模式”、從“個別成本計價”到“社會平均成本計價”的轉變,確保建立科學合理的軍品價格形成機制。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2014年總裝備部已經啟動裝備定價的調整試點工作,2015年底將有30%的裝備採用新的定價機制,2018 年之前完成所有裝備定價機制的調整。

  此次多樣化定價模式的方向是:充分競爭型裝備採取完全市場定價模式;低競爭型和不充分競爭型裝備採取招投標合同定價模式;壟斷性裝備採取審價協商模式;而高度核心裝備則採用目標成本定價模式。

  前述權威人士表示,裝備定價改革對軍工産業改制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軍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夠科學合理、配套保障手段不足,軍品價格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以及我軍使命任務要求不相適應。此次裝備定價改革,有利於軍工企業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促進其健康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