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航工業聯手上交所 劍指軍工資産證券化全面合作

  • 發佈時間:2015-04-24 07:07: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李雪峰  責任編輯:劉小菲

  自中國重工2013年啟動84.8億元定增計劃收購關聯方核心軍工資産後,國內軍工資産證券化再度邁出實質性步伐。

  昨日,上交所與中航工業集團在上交所交易大廳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軍工資産證券化、軍工企業IPO(首次公開發行)等四個方面展開全面合作。此外,中航工業集團下屬金融企業將與上交所共同推進發行場內貨幣基金、軍工産業ETF等。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副總經理吳獻東及該集團旗下的中航資本、中航證券等公司負責人亦參加了前述合作協議。

  據了解,近年來國內軍工業務持續推進,包括中航工業集團及中國重工控股股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在內的多家軍工集團依靠軍民融合等方式取得了長足進步。不過在産融結合及資産證券化方面,各軍工集團多年來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來自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綜合規模居前的100家軍工企業約有80%繫上市公司,相比之下,國內軍工集團資産證券化率普遍較低,維繫在30%~50%左右,其中中航工業集團資産證券化率則超過50%。

  所謂資産證券化率,是指軍工集團上市資産在集團資産中的佔比情況。2013年之前,主要軍工集團在A股或境外交易所均有上市平臺,如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資本、中航動力,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的晉西車軸北方國際,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旗下的中國船舶、廣船國際等。相對於已上市資産,國內軍工集團的未上市資産則更多,涉及尚未改制的研究所、科工院等資産,並且此類資産在研發能力方面普遍強于已上市資産。

  記者曾從國內一家軍工集團了解到,基於軍工涉密和改制難度較大等原因,國內軍工企業確實存在“捂盤”現象。即明顯存在較強盈利預期的資産往往滯留在集團層面,未注入上市公司,而計劃注入上市公司的資産在盈利能力、公司治理方面又不一定符合上市要求,以至於資産證券化力度遲遲未能升級。

  以中國重工為例,該公司2013年9月份啟動了一項84.8億元的增發計劃,所募資金將用來收購關聯方軍工重大裝備總裝資産及業務及投建軍工軍貿、能源裝備建設項目。此番增發計劃一度被稱為“開軍工資産證券化之先河”,年初完成後,中國重工搖身變成國內航母巨頭。

  時至今日,中國重工的上述動作依然被認為是軍工資産證券化的破冰之旅,在此之前,國內軍工上市公司維持既有格局,始終未做改變。與之同時進行的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層面在加緊科研院所改制工作,計劃逐步注入中國重工。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的帶動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去年11月份也主導旗下公司廣船國際收購集團核心軍工資産黃埔文衝100%股權。

  當然,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的資産證券化工作並非一帆風順。截至今年2月中旬,該集團計劃注入中國重工的16家企業有11家未能如期注入,其原因是多家企業處於虧損或微利水準,若強行注入中國重工將損害投資者利益。

  實際上,國內其他軍工集團普遍存在類似注資較難現象。與一般央企集團向旗下上市公司注資不同,軍工集團除應履行正常的程式(股東大會、商務部、國務院等層面)之外,還需獲得軍方的支援,否則便難以實施注資工作。

  在對軍工資産證券化的大方向上,國內軍工集團高層的意見趨於一致。如今年3月份履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董事長的胡問鳴在執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時曾指出,軍工企業應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臺,進行最為安全與充分的混合製改革。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去年6月份舉行的首屆中國軍工産融年會上表示,軍工企業可借助資本市場平臺,形成産融結合、適度多元的發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國內軍工集團正在嘗試與交易所接洽,上述首屆中國軍工産融年會即是由深交所聯合中航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所主辦,而昨日中航工業集團則決定與上交所聯手舉辦第二屆中國軍工産業年會。

  去年12月底,上交所還曾聯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六大軍工集團共同舉辦了“2014年軍工行業與資本市場發展高層研討會”。彼時,應邀出席的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金劍華曾判斷,隨著軍工集團核心軍工資産的改制工作的推進,未來5~10年約有萬億元級別的軍工資産存在走向資本市場的需求。

  另有業內人士判斷,在不另行增加上市平臺的前提下,國內軍工集團將依託現有的上市平臺逐步注入軍工資産,形成另類整體上市的格局,即軍工資産分散在各個上市平臺實現證券化,而非將所有上市平臺予以合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