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連年虧損 新光海航難逃散夥命運?

  • 發佈時間:2015-08-05 02:31:12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海航擬出清新光海航股權一事,因一則保監會的人事任命,再次回到人們視線。

  7月30日,保監會批復,核準成小雲擔任新光海航董事長。成小雲現任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此前並無保險業管理經驗。

  2013年底以來,市場不斷有消息傳出,海航集團有意出售新光海航人壽全部股權,但此事一直懸而未決。

  自2013年起,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告急,卻遲遲未能獲得海航集團的增資。去年新光海航人壽因償付能力未能達到相關標準而接到保監會監管函,暫停開設分支機構。同時,今年前六月新光海航保費收入大幅下滑,在壽險市場中排名倒數第三。而此前新光海航已經連續六年虧損。

  雖然合資保險公司僅有兩大股東且股權比例清晰,但近年來大多面臨磨合困難並導致股權更疊。分析認為,在合資保險公司中,主要問題是中外股東的經營理念分歧,新光海航似乎難逃合資險企分家宿命。

  成立6年每年均虧損

  最新數據顯示,在連續虧損6年之後,新光海航人壽今年前6月保費收入出現大幅下滑。

  從年報看,新光海航成立6年來,連續虧損。截至2014年底,新光海航虧損1.08億元。而股權的懸而未決,讓新光海航的日子更不好過,保費收入持續下滑,虧損額持續擴大。

  保監會最新披露的今年前6月數據顯示,新光海航原保費和保戶新增交費分別同比下滑約35%、68%,實現總保費收入0.82億元,同比下滑約35%,在壽險市場(剔除專業健康險和養老險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三。

  業內人士分析,保費下降這麼厲害主要是資金的問題。通過銀保渠道發展理財型業務,規模越大“燒錢”也越多,償付能力充足率可能也會下降,這就需要股東及時補充資本。

  自2013年起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已告急,卻遲遲未能獲得股東方的增資。數據顯示,新光海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由2012年底的500.07%驟降至2013年底的130.47%,年報披露原因之一為股東增資未如期到位。

  2014年3月保監會向新光海航人壽下發監管函,由於新光海航人壽2013年4季度末實際資本為0.45億元,最低資本為0.4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3.29%,屬於償付能力充足Ⅰ類公司,暫停其增設分支機構。

  據了解,接到保監會監管函後,新光海航股東雙方同意增資解決償付能力問題。但據新光海航年報披露,股東方新光人壽于2014年6月27日將其增資款人民幣2.5億元存入指定資本金賬戶,而股東方海航集團未能如期履約繳納增資款,且海航集團股權轉讓及增資事項的完成時間尚未確定,可能導致對新光海航人持續經營能力産生重大不確定性。

  受到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制約,新光海航減少了資本金消耗較大的銀保業務目標,並主動限制銀保業務規模。而新光海航擴張規模的主要途徑也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分紅險等理財型産品。

  去年,新光海航保費收入為2.37億元,其中僅有一款産品“新光海航金如意C款兩全保險”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但該款産品仍是保費收入最多的産品,獲得的總保費為1.02億元。

  股權轉讓陷入僵局

  接近新光海航人士透露,股權轉讓懸而未決,因此海航集團派駐新董事長上任。

  據了解,2013年底,海航集團曾在産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新光海航全部股權,並已傳出有接盤方。既然如此,為何仍有此次人事變動?

  海航相關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聞安民出於個人原因提出的離職,成小雲通過董事會會議的決議,當了新任新光海航的董事長。

  據一位接近新光海航的人士透露,更換董事長屬於海航內部的變動。之前海航有意轉讓股權,但一直沒有協商成功,股權轉讓一事一直沒有解決,並且不知道會持續多久,所以派駐了新的董事長過來。

  上述人士認為,因為董事長本身不參與公司的具體經營,並且海航本來已有意退出,所以更換董事長對新光海航影響不是很大。

  公開資料顯示,新光海航人壽成立於2009年,目前註冊資本金是5億元,由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與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出資2.5億元,各佔50%股份。目前經營區域包括北京、海南、陜西和江蘇。

  2013年中以來,市場不斷有消息傳出,海航集團有意出售其所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壽全部股權。戰線拉了一年半,與新光海航同期掛牌的中法人壽、海康人壽等,現已尋找到了接盤方。而新光海航股權轉讓卻陷入僵局。

  雙方股東各有打算

  在股權轉讓問題上,海航找到了接盤方,但是新光也有自己的想法。

  海航集團除了新光海航人壽外,目前旗下已擁有民安財産保險公司、華安財産保險公司等保險相關機構。其中,民安財險一直游離在盈虧邊緣,而新光海航目前處於虧損。這兩家險企成為海航集團保險板塊調整的重點。

  去年9月份,海航集團已有意採取股權出讓的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共同經營民安財險,改善經營狀況。今年年初泛海控股已發佈公告稱,擬以17.85億元的價格向海航資本等購買民安財險部分股權。

  但在壽險板塊上,除了要出清新光海航的股份外,海航似乎還有自己的打算。

  2013年底發起籌建,並於2014年底獲批開業的渤海人壽一直被外界認為是海航集團自建的壽險公司。有業內人士認為,根據監管規定,新光海航股權轉讓並未完成,所以渤海人壽目前的股東名單中尚未看到海航身影。

  海航相關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海航還在新光海航的股權關係中,沒有退出新光海航人壽。

  一位新光海航前員工表示,在股權轉讓問題上,海航找到了接盤方,但是新光也有自己的想法,找到了接盤者。

  上述接近新光海航的人士認為,新光人壽看好中國大陸市場,肯定會繼續做下去。新光海航畢竟已經成立了4家分支機構,新光人壽不會太輕易放棄這家公司。新光人壽對新股東的期待還是希望能夠長期合作。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中方股東追求市場規模比較多,一般“借雞下蛋”,借的雞是保費收入,下的蛋是投資收益,規模不上去,投資資金不夠,這是最根本問題,合資險企一般都有這些情況。同時,中方很多股東對保險行業並不是太了解,認為當年投資當年見效。

  合資險企遭遇本土化難題

  合資保險公司普遍面臨磨合問題,合資雙方在經營理念、股東需求上達不到一致,不少合資險企最終走向“散夥”路。

  事實上,不止新光海航,近年來,合資保險公司普遍面臨股權更疊問題,包括日前已完成股權變更的中荷人壽、海康人壽,以及股權轉讓並未完成的中德安聯、中法人壽等。

  目前來看,新光海航所面臨的處境或許與當時中法人壽相似。中國郵政集團除中法人壽外,還另起爐灶成立了中郵人壽,中法人壽最終成為中國郵政集團的“棄子”。

  一位保險分析人士認為,合資保險公司都不算特別成功,就算是各佔50%的股份,但是經營的理念、股東方的需求還是達不到一致。尤其是壽險公司,對保險資金、保費的使用會有分歧。國內資本進入保險業是看上了保險業的低成本優勢,但是境外的企業還是想深耕國內保險業。

  事實上,合資保險公司較獨資來説,有著自身的優勢。“中方股東背景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幫助。一般而言,實業股東有客戶的優勢,銀郵係股東有渠道、客戶資訊優勢,而外方股東有經營管理經驗。但是這個也要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做好本土化。”王緒瑾認為。

  “在中國合資公司的理念下,很難有一個良性的土壤。外資看中的是中國這片市場,但是外資機構進來後,並不代表就會享有肥沃的土壤。”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年很多合資保險公司走向散夥,普遍都是感覺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和中國企業磨合非常痛苦。

  在合資險企中外股東理念不合的案例中,北大方正人壽前身海爾紐約人壽成為一個典範。

  公開資料顯示,海爾紐約人壽成立於2002年,屬於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壽險公司,由海爾投資和美國紐約人壽共同出資設立,經歷了“七年之癢”,經營仍不見好轉,戰略之爭、理念之爭開始顯現。最後,2011年紐約人壽率先離場,公司變名為海爾人壽,但沒有保險經驗的海爾投資最終不得已將大部分股權轉讓給北大方正集團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並最終更名為北大方正人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