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萬科萬達開啟戰略合作 雙“萬”圖謀輕資産?

  • 發佈時間:2015-05-14 02: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來源:  責任編輯:劉小菲

  住宅地産開發的“巨頭”和商業地産開發的“巨頭”正在謀劃一場合作,兩個重量級企業在一起,想的卻是怎麼樣變“輕”。

  萬達集團和萬科集團將於今日(5月14日)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在房地産相關領域的發展進一步聯手。“萬萬”組合也被市場戲稱為“萬萬沒想到”。雙方看似交集甚少,實際雙方在輕資産轉型、商業地産發展、社區服務運營、“網際網路++”發展等多方面有共同需求。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輕資産化”必然是雙方合作的重點方向。“萬萬”的模式很難被複製和學習,兩大巨頭達成的合作,對市場空間將形成巨大衝擊力,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衝擊。

  共同轉型輕資産

  萬達和萬科的“強強聯手”,“輕資産”被猜測為最大合作點之一。作為行業大佬,一直以來,兩家的輕資産轉型和佈局都備受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3年以來,萬科已先後與凱雷、領匯、鵬華基金等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萬科的商業地産一開始就想做輕資産,而且因為總資産量大,要用輕資産讓其持續健康發展。”原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毛大慶曾多次如是表示。

  萬達也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輕資産轉型。自今年初王健林明確推出“輕資産轉型”概念以來,萬達商業地産即與光大安石、嘉實基金、四川信託和快錢公司簽署投資框架協議,首批涉及投資約240億元。

  萬達不僅有廣泛的基金、保險等外部管道,同時具備內部融資管道。通過成立電子商務公司,收購快錢支付公司,以及對眾籌等新的理財産品的籌劃,萬達打造的自身金融體系,已經能夠覆蓋支付、理財、眾籌等功能。

  “萬達的想法是,如果理財産品推行成功,就連外部投資者也不用依靠,能自己解決輕資産項目的投資問題。”王健林説。“萬科和萬達近年來都在加快輕資産發展,雙方在這方面的嘗試,均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但從這一角度來説,兩家在輕資産方面,是有合作空間的。”三益資本董事總經理劉曉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從轉型經歷上看,萬科在自身平臺和資源基礎上,有著很強的品牌和資産要求,尋求與資管平臺多種方式合作,但保留品牌和經營權的控制;萬達則正在建立完善的外部和內部融資管道,一定程度上對外的合作和依賴慾望在減弱。“兩家的合作,可能不在於具體項目的獲取,而更多在於現有資産、品牌價值、管理體系的協同和輸出。”劉曉蘭認為。

  線下經營相互導流

  當年的住宅地産“大哥”萬科,如今已早早佈局了商業地産方向的轉型。當它遇到商業地産的龍頭萬達時,業內猜測,一場商業地産領域的合作勢在必行。

  今年1月份,萬科高級副總裁丁長峰就直言,萬科已經營業的、在建的和規劃中的商業中心有25個,已投資200多億元,如今到了需要進行整合的時候。

  在這一趨勢下,“萬科在全國有些社區商業和城市綜合體,交給萬達運營,並非不可能。”中房信研究總監薛建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雙方合作的模式,可能是合股,或者萬科把商業地産項目直接租給萬達。“目前萬達在實施輕資産計劃,這種合作對雙方都有益。”

  “萬萬”在商業地産領域這種模式的合作,或給雙方商業的線下經營帶來更多導流。

  萬達擁有無可比擬的引流能力——坐擁中國最多的商業地産。截至2014年底萬達已開業的萬達廣場總數達到107座,已開業持有物業總建面2156萬平方米,擁有極為龐大的消費客戶群體。而萬科目前擁有最多的客戶群體,已完成了近200萬戶的房産銷售。

  在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看來,萬科的社區客戶自然可以轉化成商業地産的客戶群體,與萬達實現無縫連接。再加上目前萬科物業又開始了全新的市場化拓展,這兩者的系統效應迸發,就是關注客戶持續需求的最高應用。

  中國房地産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預測,“萬萬”估計在商業方面的合作會大一些,在這方面作一些協同;在資本層面,也就是城鎮化的路上,“兩萬”或共同推進;此外雙方在海外或有聯動。

  合力搶食社區商業

  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化東則認為,雙方合作更大的可能性,可能出現在社區和商業板塊。

  對於萬達而言,其有豐富的線下場景、商家和會員,在自建O2O平臺的基礎上,對租賃流程、品牌建檔、城市資訊、POS交易記錄、客流監控、顧客WiFi跟蹤、大會員體系進行大數據收集和分析,並與騰訊、百度合作,提高顧客的線下消費體驗,收購快錢,打通線上線下支付通道。萬達在實體商業的運營上,以及商業O2O閉環的打造和操作上都有更多經驗。

  萬科同樣是一家網際網路+思維十分豐富的房企,從牽手百度深耕大數據,與阿里巴巴合作開展網上淘房,到啟動未來事件交易平臺,搭建V-LINK社區等等。但萬科在商業物業的經營經驗和資源,以及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能力上,仍待完善和發展。

  “萬科沉澱的資産也蠻多,但相比而言,萬科在商業上的積累不如萬達,商業運營是短板。萬科有理由尋求借助大數據和資源,讓其商業在資本市場變得有價值,由此選擇跟合適的專業夥伴合作。”劉曉蘭認為,萬科和萬達兩家的合作,都是無法複製的,但可以讓行業得到啟發,但具體要看雙方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兩家公司在軟性層面有很大合作可能,不止社區商業,基於整個社區的運營、服務和大數據層面的一些合作,都是有可能的。在運營服務角度,雙方可以通過合作,共用團隊、共用數據,共同輸出商管公司或物業管理公司,佔領5%~6%的市場份額是沒問題的。”張化東直言,當兩家強強聯手,輻射效應會非常強,這也充分説明小企業的生存會更加困難。

  (責任編輯:DF155)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