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牛市翩然而至 資本大鱷饕餮資産證券化

  • 發佈時間:2015-03-03 02:30:4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繼“定增大王”劉益謙導演天茂集團鉅資並購國華人壽,從而實現前者股價翻兩番、後者成功借殼的資本運作大戲之後,市場對於其他資本大鱷旗下資産證券化的預期迅速升溫。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不少民營資本旗下都有豐盈的實體資産,而A股牛市的翩然而至使這些資産迎來證券化的有利時機。從鄭永剛魯冠球,不少企業家手裏都掌握不少被資本市場所競逐的資産,誰將再度挺身出擊上演資産證券化的大戲,哪些上市公司被二級市場寄予厚望,無疑成為市場焦點。

  鄭永剛保險資産騰挪懸念

  與劉益謙類似,杉杉股份中科英華艾迪西三家A股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鄭永剛旗下不僅參股多家銀行,在保險、期貨等領域也多有涉足。隨著國華人壽借殼上市,鄭氏保險資産通過股權騰挪實現借殼上市的預期也有望升溫。

  在諸多保險資産中,鄭永剛直接擔任董事長的企業為正德人壽。據知情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相比行業內其他保險公司,正德人壽償付能力較為有限,雖然保監會此前放行了公司增資,但日前又對公司進行了一次監管談話。業內普遍預計,正德人壽的上市節奏應該不會太快。

  在此背景下,鄭永剛對旗下另一家保險公司中融人壽進行資本運作的預期相對更強。早在2010年開業時,中融人壽時任董事會就曾定下2年盈利、5年上市的目標。2015年正是該目標實現的時間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中融人壽8.8%股權日前亮相産權交易所,轉讓方為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由於轉讓價格折合僅僅3.6元/股,業內認為四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或將接盤。而另一方面,中科英華旗下全資子公司聯合銅箔(惠州)有限公司持有中融人壽20%股權為單一第一大股東,倘若清華控股獲得啟迪控股8.8%股權,其持股比例也將上升為20%,從而對鄭永剛帶來挑戰。

  在此情況下,鄭永剛對中融人壽下一步如何籌謀就成為市場密切關注的焦點。中融人壽2013年和2014年凈利潤分別超過1億元和3億元,資産品質優良。有投行人士分析認為,隨著既定上市目標窗口期的到來,倘若中融人壽謀求借殼上市,借殼標的有望落實在鄭永剛所控股的上市公司方面。

  目前鄭永剛在A股有三家上市企業。其中,杉杉股份的資産狀況最好,近年來每年凈利潤均超過1.5億元。公司在最新發佈的《2015年1月份調研主要問題彙編》中透露,未來發展方向仍然是服裝、鋰電材料和投資三大業務。在資源配置上可能會更加側重鋰電新能源方面的業務。因此,市場人士認為,短期來看這家公司被借殼的可能性不大。

  艾迪西是鄭永剛去年底剛剛接手控股權的水暖器材公司,注入“鄭氏”優質資産的預期強烈,但公司控股股東南通泓石投資有限公司承諾六個月內不會提議進行重大資産重組,目前的時間窗口並未“解禁”。

  中科英華每年勉強維持盈利,是鄭氏旗下更為投行認可的“殼”公司。公司去年收購厚地稀土頻現紛爭,本次收購前景依然沒有完全明朗。中科英華會否成為鄭氏旗下優質資産的借殼選擇,不少市場人士都在翹首期待。

  楊志茂的“嫁接式”猜想

  與鄭永剛相比,楊志茂對旗下資産的證券化工作有加速推進跡象。其旗下上市公司博信股份於今年1月21日停牌籌劃重大事項。2月4日,博信股份正式發佈《重大資産重組停牌公告》開始連續停牌,此後雖然數次發佈了重大資産重組進展公告,但並沒有對並購標的進行明確説明。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10月,楊志茂以超過2億元的價格受讓了ST博信原大股東3240萬股股份,加之之前持有的3060萬股股份,目前楊志茂夫婦二人共持有ST博信63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7.39%,為ST博信第一大股東。雖然此後ST博信成功摘帽,但與楊志茂旗下另一家主營證券業務的錦龍股份相比,博信股份質地一般。

  財務數據顯示,博信股份從2012年開始凈利潤始終在盈虧間徘徊,佔主營業務收入99%的建築施工業務實際上已經無法支撐公司業績增長。由於博信股份總股本僅有2.3億股,股價長期以來一直于10元/股以下徘徊,20億元左右的市值在不少投行人士眼中是上佳的借殼標的,因此該公司重組讓殼預期一直頗強。

  市場上存在一種“嫁接式”猜想,博信股份重組會否與炙手可熱的P2P平臺紅嶺創投之間存在某種關聯?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日前正式宣佈,公司已啟動上市計劃,其途徑是借助一家上市公司實現上市。紅嶺創投表示,擬借殼的該上市公司已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預計7月前後會公佈相關預案。這種契合性加上同為廣東省內企業,更加劇了“紅嶺創投會否借殼博信股份”的猜想。

  與鄭永剛類似,楊志茂旗下也有不少業績穩健的優質金融資産。2014年6月,楊志茂旗下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錦龍股份受讓中山證券4.43%股權,將持股比例上升至66.05%,進一步夯實控股股東地位。根據相關媒體統計,目前楊志茂名下的金融資産涉及2家銀行、3家券商、1家基金和2家期貨公司,旗下金融平臺已具雛形。楊志茂會否借助本輪牛市力量繼續推進這些金融資産的證券化,同樣受到資本市場的期待。

  與楊志茂類似的還有熊續強,其旗下有銀億股份康強電子兩家上市公司平臺,其中前者資産品質優良,後者則每年維持1000萬元以下的凈利潤,且2014年凈利潤再度下滑86%降至230萬元。目前康強電子已經停牌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項,資本大鱷借助A股牛市實現增産增值的迫切願望可見一斑。

  萬向德農會否走向“殼化”

  目前魯冠球在A股實際控制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順發恒業承德露露經營狀況較為穩健。順發恒業主營房地産開發,近年來凈利潤均在6億元附近,且每年都保持增長;承德露露更是將飲料産品銷往大江南北,公司凈利潤每年增速也均超10%。

  作為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萬向錢潮近兩年來凈利潤均突破5億元大關,公司一直以來都是資本市場中具有高度重組預期的企業,其中市場對於萬向旗下電動車資産的注入到萬向錢潮預期最為強烈。

  萬向電動車是魯冠球重點打造的業務板塊之一,目前公司擁有磷酸鐵鋰、鋰聚合物動力電池以及電機、電控、整車總成的新能源車産業鏈。早在2010年,萬向集團就曾承諾,當萬向電動車盈利、注入對公司有利且管理層提出動議三個條件滿足之後,集團層面會同意將其持有的萬向電動車股份轉讓給萬向錢潮。2014年8月,市場再度傳出萬向集團將把電動車資産注入萬向錢潮的傳聞,導致公司股價持續飆升。不過,當時萬向錢潮的回應是:“預計兩年內,在萬向電動汽車形成規模之前,不會提出投資萬向電動汽車的動議。”

  雖然萬向電動車實現盈利仍有待時日,但萬向集團發展電動汽車産業的決心極大。魯冠球2014年下半年在華盛頓表示要重振菲斯科。民生證券相關分析師預計,萬向日後或對菲斯科逐步實現復産和擴産,而A123與菲斯科也有望形成協同效應,逐步提升菲斯科在電動汽車整車領域的競爭力。

  但有法律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説,菲斯科等海外電動汽車資産注入A股上市公司面臨不少法律障礙:“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往往存在‘錢出去容易進來難’的問題,將國外資産整合到國內上市公司,牽涉到外匯管制、稅收等諸多問題。”

  萬向德農在魯冠球4家A股公司中盈利狀況最不樂觀。公司2013年虧損3539萬元,2014年預計凈利潤僅為200萬元到600萬元之間。業內預計,在行業天花板當頭以及公司老品種庫存仍有待化解的背景下,短期盈利難以獲得實質性改觀。

  值得注意的是,萬向德農去年下半年以來剝離資産的腳步明顯提速。公司去年8月公告擬3100萬元轉讓華彩建材69%股權,接著12月又公告擬1.33億元出售萬向財務4%股權;2014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公司再度公告擬轉讓黑龍江德農近90%股權給北京德農。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粗略估算,倘若3家公司股權交割完畢,萬向德農將獲得接近2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如此頻繁剝離子公司資産,是否是公司逐步“殼化”為下一步資産並購做準備,不少問號都有待大股東層面給出答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