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水溫無法“24小時監測”獐子島巨虧禍根難除
- 發佈時間:2014-11-05 07: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北黃海冷水團溫度異常,讓獐子島8億元鉅額財富葬身海底,公司此前宣稱的對北黃海冷水團的“24小時監測”,以及給大海裝上的 “透視機”,“數字化海洋”均未能幫助他們避免這筆損失。
對此,記者採訪獐子島董秘孫福君了解到,事實上公司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合作項目僅能對海域表層溫度進行實時監測;而對扇貝生長區域的海洋底層溫度監測是通過潛標進行的,電子數據每3個月提取一次,換句話説,對底層水溫完全達不到24小時全天候監測的標準。但獐子島2013年年報明確顯示,公司在獐子島海域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檢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
孫福君同時表示,這次事件是公司首次確認冷水團對公司底播貝造成重大損失,至於何時能夠將北黃海冷水團研究清楚並真正達到24小時實時監測,目前並沒有具體時間表。
昨日(10月4日)晚間,獐子島發佈公告,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並稱接到深交所就部分産品大額核銷並計提跌價準備事項進行自查的要求,待對部分底播蝦夷扇貝大額核銷並計提跌價準備事項自查完畢及核查意見出具後,公司將及時履行信披義務。
北黃海冷水團的“功與過”
北黃海冷水團究竟是什麼,會對海洋養殖産生何種影響?
援引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學家方建光教授的文章提及,北黃海冷水團簡而言之就是夏季在北黃海洼地之上始終盤踞著的一個低溫孤立水體,它的溫度變化範圍通常約為5~11℃,鹽度變化範圍通常約為31.8~32.5。是一個溫差大、鹽差小,以低溫為主要特徵,且具有較長時間幾乎恒定不變的低溫水體。
據中國水産養殖網介紹,蝦夷扇貝對低溫抵抗力較強,15~20℃是最適宜其生長的溫度,當水溫超過25℃其生長便受到抑制。
在獐子島災情説明會過程中,公司董秘孫福君曾坦言,獐子島發展到今天,北黃海冷水團是有一定貢獻的:對於喜涼的蝦夷扇貝而言,冷水團能在夏季保證一定深度的海水處在相對低溫高鹽的狀態。這樣的環境非常適合蝦夷扇貝、海參等等深海養殖生物的生長。同時冷水團對附近洄遊魚類的洄遊路線也有極大影響,能夠促進蝦夷扇貝的生長,這就是北黃海冷水團的“利”。
但如果冷水團稍有異常,就可能會導致整個海區的溫度和鹽度劇烈波動,進而導致那些深海養殖的扇貝海參大量死亡,這就是北黃海冷水團的“弊”。
而最近這次大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表示受災原因之一就是2014年1~8月的水溫波動幅度高於歷年平均水準,北黃海冷水團強度減弱,寬度加大,水溫日變幅加大。較大的水溫日變幅會對蝦夷扇貝生長、存活産生影響。
底層水溫3個月提取一次
獐子島官方網站資訊顯示,2009年,中科院海洋所與獐子島集團合作,在獐子島海域內放上了浮標群,通過浮標群將海上的溫度、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等數據通過GPS衛星系統傳遞到設在青島的中科院海洋所的黃海海洋觀測基站室裏,並通過點、線、面結合,對空間、水面、水體、海底一體化的多要素同步觀測,對獐子島海洋牧場實施24小時監測。
在2013年年報中,獐子島也表示,公司在獐子島海域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監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提升了海域環境監控能力。
獐子島官網文章稱,“這猶如給大海裝上了千里眼、透視機,為獐子島漁業的科學養殖奠定了堅實的數據支撐與保障”,將獐子島海洋牧場變成了“數字化海洋”。
獐子島對其“海水溫度24小時監控”也是信心十足。從機構調研記錄看,2013年5月8日,申銀萬國詢問獐子島有何措施應對畝産降低風險。公司的回答其中一點就是説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提升海域環境的監控能力。
然而,孫福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公司對底層水溫達不到24小時全天候監測,中科院海洋所北黃海觀測平臺對海域表層的溫度等指標通過浮標進行實時監測,而對於底層的溫度等監測是通過潛標進行的,電子數據每3個月提取一次。官網提到的是浮標群,兩者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存在矛盾。
孫福君同時表示,對於冷水團的規律國內尚在探索過程中,公司還需進一步研究冷水團的指標及對生産的意義。此外,公司不存在誤導投資者的情況,這次事件是公司首次確認冷水團對公司底播貝造成重大損失。
記者隨後撥打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電話,但對方表示並不願意接受採訪。
風險仍無法解除
“公司就是一條船。當你加盟了一家公司,你就成為這條船上的一名船員。這艘船是滿載而歸還是觸礁擱淺,取決於你是否與船上的所有船員齊心協力、同舟共濟。”這是孫福君11月2日發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話。在獐子島上市的8年時間裏,目前是公司最危急的時刻。
孫福君還透露,目前對於種業來説,公司目前已獲得多個較大苗種訂單。在漁博會上還將與全球多個重要海洋資源企業簽約,獲得“國家保護”的野生高品質漁場。此外,目前電商渠道已成為傳統渠道外的全新市場,同比增長數倍。
然而無論是資金扶持、開發新品種,還是新增訂單,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獐子島當前的危局。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才是當務之急。
但何時能夠真正將北黃海冷水團研究清楚並真正達到24小時實時監測?孫福君表示目前並沒有具體時間,只是説會盡最大速度和中科院加強密切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11、2012、2013年底播貝分別為127萬畝、90萬畝及78萬畝。此次災害,共計核銷了105.64萬畝的蝦夷扇貝。在監測目標實現之前,同樣的風險或仍威脅著現有剩餘的約190萬畝蝦夷扇貝。
公司之後是否有過渡性的檢測手段?當監測到風險後是否有相應的應急機制降低損失?對於這些問題,孫福君都未予以直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