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大盤暴跌逾5%究竟是為什麼?

  • 發佈時間:2015-11-30 07: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董少鵬  責任編輯:楊菲

  11月27日,在IPO重啟、融資收益互換業務被叫停、三家券商被立案調查等消息影響下,滬深兩市又一次暴跌,截至收盤,上證綜指跌5.48%,深證成指跌6.31%,創業板指跌6.48%。筆者認為,投資者對一些正常政策資訊做出“利空性”解讀,並引發了一些恐慌情緒,是主要原因。為此,需要做一些説明。

  第一, 證監會對三家券商實施立案調查,是維護市場健康秩序的必要舉措;一些市場力量將此視作券商股的利空,是片面的。

  目前,中信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被確認遭監管部門立案調查,一些市場人士據此認為券商遭遇到了崩塌式困境。這種認識誇大了事實,儘管一些投行過於追求個體的短期利益,對市場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缺乏責任感,但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會採取風暴式的解決辦法。解決問題的目的是化解系統性風險,而不應該導致新的系統性風險。

  昨天,中信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已就證監會立案調查的範圍作出説明,即在融資融券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違反《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第八十四條“未按照規定與客戶簽訂業務合同”規定之嫌。其目的就是消除市場人士過度的解讀。

  第二,IPO重啟是適時之舉,是順勢而為,將為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不是利空而是利好。

  一個長期沒有新股發行的市場,必然是一個缺乏吸引力的市場。2012年10月下旬至2013年12月,我國股市長時間沒有新股發行,不僅阻滯了企業進行股票融資,而且制約股票二級市場的發展。今年六七月間發生股市異常波動,再次導致新股發行暫停,這一狀況不能持續下去,恢復新股發行是必然的。

  為了進一步完善新股發行制度,證監會已經制定了新的發行辦法,大體上是按照註冊制的思路調整的。同時,為約束政府部門權力,11月27日還出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發行審核權力運作的若干意見》。

  當然,目前發行新股仍實行預繳款制度,會對投資者造成一定心理上的影響,但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還需要辯證地看。如果資金面確實偏緊,會對投資氣氛有一定抑製作用。部分短線資金會急於拋售,會導致市場下跌。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

  第三,中國證券業協會叫停證券公司融資類收益互換業務,被過度解讀為“全面收緊對客戶融資業務”,也需要澄清。

  對此,11月29日,中證協進行了進一步説明,即並非叫停“收益互換業務”,叫停的是“融資類收益互換業務”。即使叫停“融資類收益互換業務”,也是堅持穩妥務實的態度,一是停止新增此類業務;二是存量業務可按合同繼續履行,但不得延期;三是對於客戶的融資需求,可以通過融資融券業務在場內規範進行;四是其他滿足客戶風險管理等合理需求的場外衍生品業務仍可正常、規範開展。

  可見,不是不允許搞創新業務,也不是不許搞融資業務,也不是不許搞場外衍生品業務,而是要將各業務板塊置於規範程式內,納入監管視野內,有效控制風險。

  第四,關於美元12月加息的可能以及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既要關注,也不要無限放大。

  決定中國股市中長期走勢的主要因素還是自身經濟運作品質。我國經濟基本面繼續保持良好,改革紅利還將持續釋放,這決定了股市中長期將繼續上行。

  美元即使如期加息,幅度將十分有限;並且,美元持續加息的潛力不大。吸引資金的關鍵還是投資機會和投資環境,在大趨勢上,中國不會輸給美國。所謂的美元加息將導致資金大幅度回流美國的説法,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第五,股市維穩政策並沒有發生逆轉性的變化。

  近期,證監會下發了《關於取消證券公司自營股票每天凈買入要求的通知》,有市場分析人士據此認為,股市維穩政策發生了天地大逆轉。這是誤解。

  在市場逐步企穩之後,恢復證券經營機構的常態化運營,恢復監管部門的常態化監管,是必然選擇。但這並不等於維穩政策不復存在,更不等於維穩措施不再延續。證監會21號公告明確表示,“今後若干年,中國證金公司不會退出,其穩定市場的職能不變”;“當市場劇烈異常波動、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時,仍將繼續以多種形式發揮維穩作用”。這些政策繼續有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於證金公司的持股情況,也不應該做僵化的理解。隨著市場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的變化,維穩的具體措施也應當有所變化。我們注意到,有關券商已明確表態,7月4日21家券商聯合公告中“上證綜指在4500點以下,在2015年7月3日餘額基礎上,證券公司自營股票盤不減持,並擇機增持”的承諾將繼續得到履行。同樣,這也將是“動態的履行”。

  筆者認為,經過認真地溝通和説明,市場過度恐慌的情緒可以化解,股市在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的狀態下,將可以走向更加健康和有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