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個交易日14個漲停板,恒立實業(000622.SZ)著實火了一把,二股東華陽投資身價也水漲船高。
不過,華陽投資母公司中國華陽經貿集團(簡稱“華陽經貿”)卻身陷流動性危機,債務持續出現違約。
以央企身份示人的華陽經貿卻還不起錢,同時,核心子公司華陽投資參股的恒立實業披露的股東公開資訊又指出華陽投資為“境內非國有法人”,這為華陽經貿央企身份界定蒙上疑雲,很多債券持有人都開始“懷疑人生”,市場上對於真假央企的爭議再起。
實際上,今年以來,碰瓷央企身份的企業不在少數,包括此前的中城建、中核國財、中國華宇等紛紛與央企聯繫起來,最後一地雞毛收場。
業內人士認為,尤其是今年以來,市場流動性緊張,而央企身份的定性對相關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加分項,因此,市場上即使對其真假央企身份有爭議,相關公司也不急於澄清。
華陽投資身價暴漲6億不夠還債
在17個交易日裏竟然出現了14個漲停板,股價從2.58元/股上漲至10.48元/股,恒立實業成為今年新晉“妖股”。
中國華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陽投資”)是恒立實業的第二大股東,擁有7649.7萬股,持股比例17.99%,這意味著華陽投資持有恒立實業的“身價”在過去17個交易日暴漲超過6億元。
不過,華陽投資這部分股權收益,對於償還母公司中國華陽經貿集團(簡稱“華陽經貿”)的持續違約債務,仍然是杯水車薪。
今年國慶節期間,華陽經貿爆出發行規模8億元“15華陽經貿MTN001”中期票據違約,後續華陽經貿的債務違約消息就不間斷出現。
截至11月16日,出了上述“15華陽經貿MTN001”,華陽經貿未能按期兌付的相關債券包括“18華陽經貿CP001”、“18華陽經貿CP002”、“18華陽經貿SCP001”,違約規模超30億元,聯合資信評估公司已經將華陽經貿主體信用評級調低至C級。
債務違約原因則是由於債務規模增長較快,同時剩餘銀行授信額度較小且債券融資難度加大,導致華陽經貿短期流動性壓力急劇加大。
據統計,2018年以來,華陽經貿已累計發行兩期短期融資券和三期超短期融資券,合計募集資金50億元,融資主要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
今年前三季度,華陽經貿實現營業收入248.79億元,同步增長14.6%,凈利潤5.54億元,同比下降19%,這意味著,華陽經貿營收高達百億元,而凈利潤卻只有幾億元。
截至今年9月末,華陽經貿總資産405.24億元,凈資産169.88億元,資産負債率58.1%;然而,在公司的現金流量方面卻出現全面大幅下滑現象全面告急,其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2.17億元,同比下降53.13%;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43億元,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3.34億元,同比下降89.93%。
11月7日,華陽經貿公告表示,公司正在制定解決債務危機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處置資産、多渠道融資、引入戰略投資者、資産證券化等,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華陽經貿2017年報顯示,持有恒立實業的華陽投資是華陽經貿的核心一級子公司,華陽經貿持有華陽投資控股97.37%。
然而,正是恒立實業在公告中披露的華陽投資身份,使得華陽經貿的央企身份疑竇重重,因為恒立實業無論是年報還是季報中,都將華陽投資定性為“境內非國有法人”,這與此前外界對華陽經貿央企的身份印象嚴重不符。
央企身份撲朔迷離
實際上,華陽經貿債務違約後,引發了市場對央企債券也會違約的拷問。
公司官網顯示,持有華陽投資97.37%的華陽經貿,成立於1984年,原名為中國華陽技術貿易(集團)公司,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有中央企業之一,現在為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簡稱“中國貿促會”)直屬企業,旗下業務涉及能源石化、金融服務、國內外貿易、投資控股、國際産業等,董事長吳鐵軍,總裁成清濤。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貿促會為全國性對外貿易投資促進機構,也是22個中央直屬群團組織之一,級別為正部級。
今年8月起,59歲的高燕接替65歲的姜增偉出任中國貿促會黨組書記、會長,而此前二每人平均擔任過商務部副部長;資本市場熟悉的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也在今年9月離開證監會後,出任中國貿促會副會長。
無論是公司官網,還是公開報道中,華陽經貿都顯示自己的央企身份(廣義的央企,非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監管96家央企,國務院其他部門或群團管理的中央企業),然而,在中國貿促會官網的“直屬企業”一欄,卻不見華陽經貿的身影。
記者注意到,華陽經貿挂靠在中國貿促會的下屬事業單位“資産管理中心”,因此中國貿促會資産管理中心為其實際控制人。
不過,正如上述所言,在華陽經貿核心控股子公司華陽投資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恒立實業,在其最新10月31日披露的三季報裏也披露,華陽投資的股東性質為“境內非國有法人”。
華陽經貿到底是不是央企,這個疑問不僅是外界關心的,在華陽經貿接連出現債務違約之後,連相關債券持有人對華陽經貿的身份也開始表示懷疑。
因此,在11月7日披露的華陽經貿相關債券持有人會議公告中,債券持有人要求華陽經貿集團再次披露實際控制人的情況。
“華陽經貿歷次公開資訊均已明確持續披露,華陽經貿作為中國貿促會直屬企業進行管理。”華陽經貿表示。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組雷文斕等分析員認為,公司企業性質存在疑慮,中國貿促會對發行人的支援力度可能有限,盈利穩定性較弱且變現效率較差,加上近年來投資較為激進,持續存在自由現金流缺口,推動債務規模不斷增長,尤其短期週轉壓力上升較快,在債券市場再融資收緊導致發債期限全部縮至短端且發生取消發行的情況下,最終週轉不暢導致出現債券回售違約。
同時,即使將華陽經貿的企業性質界定為國有企業,從歷史來看,華陽經貿獲得控股股東中國貿促會資産管理中心的支援也較為有限。
真假央企碰瓷頻繁出現
近年來,在持續出現債券違約背景下,機構更多的交易對手選擇央企/國企,因為他們有著來自政府背景的背書和支援,而恰恰是不少機構迷信尤其是“中字頭”央企身份而踩雷。
例如,去年7月,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城建”)曝出數十億元債券違約,而違約背後與其身份變更有較大關係,中城建2016年4月,實際控制人變更,其99%股權由惠農投資基金持有,原全資股東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所持股權由100%降至1%。
實際上,除了債券融資方面,在上市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或合作方時,也出現過假央企的鬧劇。
例如,10月11日晚間,*ST尤夫(002427,SZ)公告稱其合作方中國華宇旗下子公司持有公司49張商業承兌匯票(每張面值人民幣100萬元)。而在央企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核集團”)辟謠中國華宇非其旗下公司後,*ST尤夫與中國華宇旗下子公司未産生合作,但對方未返還票據,調解未果後公司向法院發起訴訟並已獲法院立案受理,訴訟本金4900萬元。
*ST尤夫訴稱,中國華宇及旗下子公司聲稱是國務院直屬國企旗下,由央企中核集團控股,工商網站顯示的也是如此,但中核集團發佈聲明稱中國華宇並非其出資設立公司,給中核集團造成了負面影響。中核集團的一紙聲明,使得中國華宇“假央企”身份徹底粉碎。
而*ST尤夫並非唯一一家被假央企騙的公司,上市公司融玨集團(002622,SZ)也捲入“假央企”合作的風波。
今年7月,融玨集團拋出一則高達百億元的合作方案,擬引入中核國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核國財”)作為戰略投資方,合作方向包括後者戰略入股上市公司,三年內打造100億元基金投資平臺和央民創新合作平臺,並聯手開發“一帶一路”工程。
中核國財的名字中帶有“中核”兩字,似乎與中核集團存在關聯,但這種説法被中核集團相關人士否認,最終終止了百億級合作。
“對企業性質的定性加分需謹慎, 在考慮實際控制人和股東支援時 可能需要綜合各方面資訊且抽絲剝繭到最終一層,並且需要深入分析股東支援力度,不能盲目給予定性加分。”中金公司雷文斕等分析員認為。
(責任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