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投資辦廠,如果可能,應該和當地的政府、教會和工會等事先溝通,甚至達成長期合作的協議,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曾幾何時,中國上市公司福耀玻璃老總曹德旺赴美建廠的行為,在國內外引發熱烈討論。如今當初的熱議言猶在耳,曹德旺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耗資10億美元、寄託厚望的車用浮法玻璃廠,卻遭遇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疊指算來,曹德旺“借殼生蛋”、利用廢棄通用汽車廠改造的浮法玻璃廠投産至今不過3年,卻已遭遇了聯邦職業安全與衛生署(OSHA)“違規操作”罰款(據説金額超過22.5萬美元,後通過投資改善工廠安全生産問題和解,罰款降至10萬美元)、“鬧工會”、員工投訴種族歧視……一系列麻煩。
曹德旺“走出去”的想法本身並沒有錯,更不應對其冷嘲熱諷:作為一個車用浮法玻璃的大供應商,選擇讓自己這種汽車配套産品靠近全球最大整車生産基地和最大汽車消費市場、汽車文化生成地,本身是符合一定的市場規律的選擇。“擁抱”美國這個全球最活躍的融資基地,和市場機制最典型、市場競爭最激烈的“産業制高點”,也是對自己和企業未來充滿雄心和自信的表現。
實際上,即使現在遇到了一些麻煩,並增加了一些成本,但目前我們依然無法斷定,他在美國開廠的成本,就一定高於在中國開廠成本。
當然,如今看來,曹德旺本人及其團隊,在“走出去”的同時,似乎還是少做了一點點功課。
美國是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又是聯邦制國家,在純商業經營活動中,政府只能通過稅收等手段間接調節,不能直接干預;美國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工會,和獨特且時間、精力充沛的脫産“工會貴族”,汽車産業又是美國工會的“重兵集結地”。漫説初來乍到、水土不服的配套廠,就連三大車企也屢屢被其弄到頭疼;美國勞動和安全生産法規既嚴格且繁複,非專業人士很難切實把握;美國人更是全球最善訟的,美國又擁有最適合打官司的“水土”。
這種種“伏筆”,都可能讓不知所措的“外賓”陷入一場代價巨大、曠日持久、輸贏叵測的訴訟中。
曹德旺美國投資興建的是傳統産業,雖然有一定的市場依據,但應該説本身就是一次不小的冒險。如果不充分考慮美國本土的勞動用工制度和工會制度,並充分計算由此帶來的成本,勢必是會“水土不服”的。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是對的,但選對地區,尤其選對熟悉當地的法律和會計合作機構,非常重要。在發達國家投資辦廠,如果可能,應該和當地的政府、教會和工會等事先溝通,甚至達成長期合作的協議,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有風險,“走出去”要走好,有必要適當調整國內投資興廠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有消息説,曹德旺和福耀玻璃正努力“從游泳中學會游泳”,這是可行的、更是可喜的。對他們而言美國不會是其最後一個海外新市場,他們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或許今天遭遇的種種,對明天、後天的“走出去”,都會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補益。
□陶短房(學者)
(責任編輯:毛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