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關注借殼風險
- 發佈時間:2016-05-17 01:30: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多數私募和投行人士認為,針對殼資源炒作的監管政策收緊,短期會存在一定的影響,但長期來看,殼資源價值仍會受到市場和資金的重視,對優質中概股的搶籌遊戲仍可能繼續。
深圳某創投機構相關負責人認為,對國內資本市場而言,海外優質網際網路公司、生物醫藥公司等相對稀缺的上市資源,回歸國內後必然由於稀缺性帶來高溢價,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相關公司的估值抬升。“當前,通過IPO通道等待時間過長,而戰略新興板的預期減小,因此更多計劃回歸的中概股仍會選擇借殼上市的方式,只不過借殼的不確定性會增加。”
但也有熟悉中概股私有化回歸進程的法律人士指出,當前中概股私有化進程涉及的流程和協調的利益關係複雜,私有化運作時間成本較高,其中存在私有化失敗、股權糾紛等多種風險,尤其是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參與中概股私有化項目的投資存在諸多變數。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借助其他渠道參與的個人,均需要權衡其中的利弊,不可盲目進場。
卓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及律師張維光表示,含VIE結構中概股公司的回歸需要包括解決境外投資人退出及保留問題、全面終止VIE協議控制、境內實際經營公司重組、終止境外員工股權激勵計劃以及完稅、登出或轉讓境外主體的外匯登記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將涉及較多環節的外匯審批登記,以及由轉讓溢價收益而産生的稅收核算和繳納等多方面問題。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則有可能會對後續上市進程構成障礙。”
張維光分析,對於很多中概股公司而言,私有化進程中最難以承受的可能就是時間成本。“由於拆除VIE架構進程中需要考慮項目方案的時間表、各方投資股份的安排和退出、關聯方往來的清理和相關工商登記、外匯登記和稅收繳納及優惠返回等問題,時間的週期可能達一年半左右。”張維光表示,在此過程中,如果有老股東對定價産生爭議,解決時間也會拉長。如果引發投資者糾紛甚至訴訟,其私有化計劃就可能失敗,不確定風險非常大。
“一般借殼上市的過程非常繁瑣,需要標的作價符合雙方利益,大股東願意放棄控制權並將資産全部出售,談判過程隨時存在失敗風險,加上補償協議的確定、地方稅收的問題等等,都需要一一解決。為了順利實現私有化運作,往往會準備兩套方案同時進行。”某私募機構投資人士分析稱,如果投資者僅僅為了中概股借殼而去二級市場賭重組預期,風險將會非常大。
與此同時,由於私有化進程的複雜以及消耗的時間成本較長,錯過重組上市的黃金窗口,不少押注“中概股回歸”投資者能夠獲得的收益可能不達預期。“之前很多機構將分眾傳媒等中概股回歸A股後的估值作為參考,對未來中概股回歸的估值預期非常高,但在當前市場行情下,資金對網路科技等概念股的炒作已經降溫,A股整體估值下調明顯。中概股回歸後能否實現此前在牛市行情下的估值溢價,其實是個未知數。”上述私募機構投資人士表示。
陳連勇則表示,會堅持讓自己投的項目IPO排隊。他認為,排隊等候IPO固然有較大的時間成本,但大家的程式一樣,風險一樣。假如通過並購“買殼”上市,一旦殼本身的資産很差,那麼借殼的風險就很大。“所有人都是以交割為目的,拿錢走人。如果殼做了很多擔保、借款,那麼所有這些風險都是你在承擔。我們不建議這樣做。”
陳連勇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