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廣東國資深度整合上市平臺

  • 發佈時間:2015-09-28 03:09:5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黎宇文

  8月以來,廣弘控股廣晟有色相繼因為控股股東籌劃混改、定向增發事宜停牌,加上已經停牌的宏大爆破星湖科技,廣東省屬國企已有4家公司處於籌劃重大事項停牌階段。

  在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出臺、廣東自貿區獲批、國家大力支援製造業發展的背景下,廣東省國企改革正借政策和産業的東風趁勢而起。此前,廣州、珠海等地國有上市公司,已相繼開始實施資産整合等一系列動作。

  廣證恒生首席策略分析師袁季認為,在全國性改革浪潮中,廣東省在改革空間、改革意識、改革魄力及改革行動力上都極具看點。廣東作為擁有全國第三大國資體系,第二多國企上市企業的區域,改革空間巨大。

  全力提升資本證券化率

  通過資本市場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是歷次廣東國企改革的重點。儘管如此,由於國資體系體量龐大,廣東國有資産的證券化率相對仍然較低。

  廣東省國資委在“十二五”規劃中曾提出,要在2015年將20%的資産證券化率提升至60%。2014年11月頒布的廣東省《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也提到,“使上市公司成為省屬國有企業最主要的組織形式”。

  《實施方案》提出,要“利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汽車貿易、倉儲物流、軌道交通施工、招投標板塊等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實現主營業務上市,推動電子資訊、生物醫藥、食品糧油等企業逐步注入省屬同類業務上市公司,推動一批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在新三板上市。”

  平安證券分析認為,目前廣東省屬21個國企集團中僅有10個集團擁有上市平臺,具有較大的改革空間。廣東省將以公共類集團和優勢競爭性集團為依託,做強做大基礎性、公共性、資源性板塊,實現目前已有上市公司的資産注入、引進非國有資本、管理層員工持股等方向性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市的資産證券化率已經達到了50%,是廣東乃至全國國企改革推進最快的地區之一。2015年5月,廣州市《關於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發佈,在證券化、混合所有制、股權激勵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與規劃,提出至2020年競爭性領域的市屬企業全部實現整體上市或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

  今年2月舉行的廣州國資監管工作會上,廣州市國資委透露了廣州今年國企的上市計劃,包括:打造創興銀行、越秀金控、廣州金控、廣州銀行、廣州農商銀行5個金融上市企業,選擇20戶左右中等企業通過IPO上市或新三板上市。

  據介紹,廣州市國資委旗下共有32家集團,集團下屬共有15家上市公司。一直在謀劃上市或已有上市時間表的國企包括:擁有風行牛奶的廣州風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具76年曆史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廣州酒家等。

  已有上市平臺深度整合

  自改革方案下發以來,廣東省屬國企動作頻頻。

  廣晟資産頻頻出手LED産業。去年10月,公司斥資10億元控股國星光電;前不久,公司子公司又出資26億元接手佛山照明大股東的所有股權。速度和幅度之大,顯示了其在産業資本運作方面的決心。

  根據廣晟資産的計劃,將以改組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統領,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將公司打造成為聚焦礦産資源、電子資訊、金融投資等領域,具備相當資本運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到2018年,公司資産規模達1600億元,主要資産和業務集中到6至7家上市公司,資産證券化率達70%。

  2014年,廣弘資産公司實際控制人由廣東省國資委變更為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5年8月14日,廣弘資産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廣弘控股停牌,宣佈控股股東廣弘資産公司正在籌劃混合所有制改革事項。

  “商貿控股成立後,將重點打造4大板塊:做大做強綠色食品板塊,培育發展健康板塊,轉型提升商品貿易板塊,穩健經營倉儲物流板塊。廣弘控股作為廣弘資産的唯一上市平臺,此次停牌不排除將整合注入大股東的相關資産。”業內人士分析。

  作為廣東省屬國企改革的排頭兵,廣新集團近期的動作和表現也是可圈可點。7月16日至8月18日期間,廣新控股增持生益科技7116.06萬股,佔其總股本的5%。此次增持後,廣新控股合計持股比例升至12.87%,與大股東持股比例相差僅3.35%。公司表示,未來12個月內不排除繼續增持的可能。

  事實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際,廣新控股當時就以不足10億元的總投資一舉並購了上市公司星湖科技、佛塑科技和澳大利亞芒迦納公司的控股權,成功搭建了集團的資本平臺。

  2014年6月,廣東國資委啟動了50家省屬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廣新控股就有7家下屬企業入選,成為入選數量最多的省屬企業。

  金融模式創新助力改革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進一步增強活力和競爭力”是廣東省國企改革的總體思路之一。在金融創新支援産業發展方面,廣東國企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創新融資方式和金融業務,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省屬國企通過直接債務融資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財務成本。2014年末,省屬企業直接債務融資餘額為828.7億元,較2014年初時增加了154.64億元,比採用間接融資的方式節約成本約1.4億元。

  以金融創新為主要內容推動産融結合。目前,南粵集團已成功收購澳門華人銀行,發展跨境金融;廣晟公司、交通集團、粵海控股公司獲批成立財務公司;恒健公司在前海和南沙自貿區成功設立中外合資和內資試點兩家融資租賃公司,同時獲得境外融資成本和境內不動産融資租賃的雙重優勢;廣晟公司攜手南海農商行爭取金融租賃牌照,著力為珠江西岸裝備製造業提供金融服務;省機場集團與民營企業合作成立空港投資公司,重點發展航空産業租賃業。

  産業融資方面,廣東鼓勵國企通過多種方式引進資金。如成立省鐵路發展基金,為全省鐵路建設提供500億元增量資金;積極探索PPP模式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梅州地下綜合管廊20億元的投資、東莞銀瓶創新區基礎設施48億元的投資均擬採取PPP的模式進行項目建設,積極引進社會資本。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廣東省屬企業資産總額達1.13萬億元,同比增長20.4%;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總額3600億元,同比增長37.1%;總體資産負債率58.5%,同比下降3.47個百分點;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460億元,同比下降8.4%;實現利潤總額153億元,同比增長7.9%。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